蔡瑞月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日殖時期舞蹈「新女性」的誕生
1921年,台灣雕塑家黃土水以《甘露水》入選殖民宗主國日本最重要的官方展覽會「帝國美術展覽會」。這年,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成立之際。 文協透過讀報社、演講會、電影放映會、文學、新劇等現代形式的活動來啟迪民智,提升人民的文化素養與理性認知。其目的是使台灣人能自覺殖民政府對自己的剝奪與壓迫,啟蒙大眾爭取台灣人民的自治權。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摩登女子養成記
雙足解纏、受日本殖民地教育,歷經時代更迭,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以舞蹈作為語言的摩登女子們,在禁錮的時空中,她們的真實面貌為何?她們如何舞蹈?如何成為自己?她們創作出了什麼樣的作品?透過5位摩登跳舞女子的生命列傳,讓我們一探究竟。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蔡瑞月國際舞蹈藝術節 為「人文、司法正義」起舞
以經歷過白色恐怖的舞蹈家蔡瑞月之名舉辦的國際舞蹈藝術節,十年來皆是以台灣舞蹈圈少見的社會議題性策展,諸如環境保育、學運世代、政治維權、土地家國等,今年邁入第十一屆,以「人文、司法正義」為題,邀請了日本編舞家石井漠、石井綠、美國編舞家埃立歐.波瑪爾(Eleo Pomare)等,演出上世紀初的經典之作。 當年留日習舞的蔡瑞月曾師事日本舞蹈家石井漠門下,後又隨石井漠得意門生石井綠學習,這次策展人蕭渥廷將師徒舞作選粹,將演出蔡瑞月一九七八年首演的《同舟》重現少女時期的日本青春年華記憶,與石井漠《登山》(1925)以登山比喻人生,別有一番師徒時空交錯的對話趣味。 此外,石井漠的另一之舞作《瘋狂的動作》(1933)則將焦點置於精神病院,重新思考疾病、瘋狂、體制的隱喻。而波瑪爾的《苦酒》(1966)則以美國藍調女歌唱家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為藍本,為探討人權、種族的經典之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Can Dance Talk About This?
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創作更與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古今舞蹈創作者又是以何種方式與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政治對話呢?他們或是以隱喻手法呈現批判觀點,或是坦率直指政治真實,正因為「身體無法說謊」,創作者以身體為利器,發出內心的吶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府城漫遊.舞蹈旅行
以質量驚人的歷史古蹟和在地小吃聞名的台南,因著近年島內小旅行、老建築再造更新的熱潮,再度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所在。然而,在古蹟巡禮、美食品嘗、傳統文化體驗等流行的觀光主題外,以「舞蹈」作為尋訪府城風情的主軸,不失為愛好藝文的遊人們可嘗試切入的旅行角度。 熟悉台灣舞蹈發展的人,對於「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蜻蜓祖母」李彩娥、「台灣舞蹈開拓者」林香芸等名字當不陌生,而這些台灣舞蹈先驅、播育者,幾乎都是府城女子。形容府城處處隱匿著舞蹈的歷史足跡,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府城有多處馳名景點,見證舞蹈曾駐足的歷史;有些則隨著時移事往,物換星移,僅能在原址遙想當年;還有些則在新一代創作者的努力下,正成為未來的舞蹈歷史場景。讓我們循著舞者的腳步,以新的眼光,踏查府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方舞蹈沃土 更待繽紛花開
古都台南,不僅是文風鼎盛,藝風也蓬勃。就舞蹈來說,除了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台灣早期的舞蹈教育家和編舞家皆出身於此,更因台南家專的舞蹈專科培育了許多人才,也使在地的舞蹈社林立。除了少數舞團早就轉型創作,近年因政府的補助政策鼓勵,不少舞蹈社轉變為舞團,也吹起在地題材入舞的風氣,但這是否對原本的舞蹈生態有利?還是生存更為困難?這一方舞蹈沃土,如何能好好栽植,創造藝術的繽紛未來?
-
焦點專題 Focus
引領風潮的現代舞推手—游好彥
身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第一位台灣弟子,游好彥不僅把葛蘭姆的舞蹈技巧在台灣發揚光大,更藉由編創《魚玄機》、《屈原傳》等舞作,贏得「台灣現代舞之父」的地位。結束艱困的舞團經營,退而不休的他仍致力舞蹈教學和小品創作,以欣賞落日的心情,愜意地享受人生。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紀念逝去的舞蹈靈魂
蔡瑞月舞蹈節 延燒青春的舞步
今年的「蔡瑞月舞蹈節」以「幸福」和「自由」為主題,除了獻演蔡瑞月作品,也展演多位本地編舞家的舞作,而為了紀念兩位過世不久的前輩舞蹈家──埃立歐.波瑪爾與石井綠,舞蹈節也獻演兩人舞作,紀念那一輩子燃燒著熱情關懷的舞蹈靈魂。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蔡瑞月,真的睡了
與她同住的那些夜晚,我沒聽到驚叫,也沒看到哭泣。說起前塵往事,不論是大悲或大恨,她的語氣總是溫婉柔和,而神色一逕優雅寬容。舞過大浪,堅定勇敢,那樣的氣度讓我感動莫名,幾次上前擁抱而默不能語。也許,歲月已經稀釋了她的恐懼吧。也許,她已自我釋放,與歷史握手和解了吧。
-
音樂
禮敬藝術家的歷史痕跡
以整體演出效果來看,下半場的演出優於上半場,其因在於下半場的戲劇性較為強烈,同時也擺脫了歷史人物認知上的束縛,尤其以情治人員進入舞蹈教室加以威脅的場景,讓人充分體認所謂「白色恐怖」的真相,而創作《晚霞》的過程的細膩和人物之間的溫情互動,也為演出的動人增添不少光彩。
-
幕後筆記BEHIND THE SCENE
她舞、我憶,我們的戲
演出當代人物,特別是還活著的人物,大凡敢嘗試的人不多。劇場導演汪其楣在長年研究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之後,決定書寫當代人物,這比憑空臆造、隨意發展要困難得多,為什麼要做這麼困難的「創作」?汪其楣說:「我們早該聆聽彼此的故事,在我們的舞台上重建親人與鄰人的相貌。」
-
舞蹈
舞動三款大師風貌
由蕭靜文舞蹈團所主辦的「CT(Crossing Tracks)──國際藝術文化交軌」活動,將在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屆,今年主題為「文化之匯(A Meeting of three cultures)」,邀請包括蔡瑞月在內的三位前輩舞蹈家,將三個國家、三種膚色、三樣文化、三款不同風格的舞蹈表演在台灣做一次精采的呈現,也成為國內舞蹈界的一大盛事。 這三位舞蹈大師除了「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已數度來台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Elizabeth Dalman)外,還有首度應邀來台的「美國黑人現代舞大師」埃立歐‧波瑪爾(Eleo Pomare)。 開拓澳洲特色現代舞的伊麗莎白‧陶曼 製作人蕭渥廷表示,伊麗莎白‧陶曼和埃立歐‧波瑪爾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且兩人均師事德國表現主義庫特.裘斯(Kurt Joose)等重要舞蹈大師,而我國編舞家游好彥與舞蹈教育者雷大鵬等人又師承陶曼與波瑪爾門下。蕭渥廷希望透過兩人的舞蹈,及排練過程中的訪談,深入探尋台灣與國際在舞蹈交流上的網絡拼圖。 澳洲現代舞之母──伊麗莎白‧陶曼,為澳洲現代舞主要開拓者之一,其成就影響澳洲現代舞主流,她曾多次訪華做舞蹈交流及演出。陶曼從鄧肯、朵瑞斯.韓福瑞、瑪麗.魏格曼等舞蹈巨擘汲取精神,並由他們的傳人得到實質的教益,一九六五年創立了當時澳洲唯一的現代舞團「澳洲國家現代舞團」,一九九○年於澳洲南威爾斯的喬治湖畔創立了密拉姆藝術中心(Mirramu Creative Arts Centre),並於此開始進行許多特殊的跨界創作,近期舞作內涵傾向往大東亞地區探索。陶曼雖是向歐美學習現代舞,卻有開拓具澳洲特色現代舞的雄心,創作相關澳洲原住民神話的舞作。 批判力道強勁的黑人編舞家埃立歐‧波瑪爾 而另一位美國黑人現代舞大師埃立歐‧波瑪爾,則是Dancemobile舞的創始者,不同於大家較熟悉的艾文.艾利舞團所展現出黑人愉悅、有精力、向上的光明氣質,波瑪爾總是挖掘美國社會中,黑人種族在被壓迫環境下而產生的墮落、酒精、毒品、性交易等灰暗面,展現其直言不諱的功力與對人權的關懷。由於波瑪爾非常擅於將社會批評融入舞蹈之中,因此《紐約時報》形容他為「美國
-
舞蹈
不脫硬鞋,走出芭蕾新路
在欠缺長期專業培養與大型古典舞劇經驗的環境下,要移植西方芭蕾體系困難重重,因此,融合台灣文化特質與自己身體經驗的創作芭蕾,顯然才是國內芭蕾舞團積極發展的方向,創作者大都希望芭蕾不只是停留在技術階段,也不僅止於古典芭蕾舞步的堆疊與排列組合,而是在不脫芭蕾舞鞋的堅持下,運用西方古典芭蕾的身體經驗,發展屬於台灣芭蕾的美學觀。
-
舞蹈
解開台灣舞蹈月娘的神話
蔡瑞月的十一支舞作因重建而重現舞台,這是台灣舞蹈史空前的大工程;是當時代社會面貌的寫照;而它更大的意義在於一個舞蹈家面對藝術所展露出的真、善與美。
-
台前幕後
似曾相識的舞蹈故鄕
日出,日落,趕路要回到舞蹈的故鄉,鄉愁一路由一九五三年緊跟到二〇〇〇年,像穿落雪白衣少女在四〇年代淡淡浮出,趕路,經過乾井、流沙、烈火,來到她自己和大家起造的厝。 ──蕭渥廷
-
舞蹈
延展的雙翼
《海燕》以擅長的平實細膩,展現徐紫櫻對舞蹈前輩蔡瑞月的最高推崇與對自我極深的期許。卻因緣際會地離開了與蔡瑞月淵源深刻的中華舞蹈社到皇冠小劇場演出,在舞蹈的表現上反而獲得釋放,情感得以純粹的形式呈現,不受敍事情節的牽絆。
-
回想與回響 Echo
危機=轉機 爲芭蕾創造環境
芭蕾演出經常是八〇年代藝術季的開鑼主要節目,但好景不常,隨著社會風氣、文化政策的改變、本土藝術受到重視,相對的芭蕾的演出減少了活動空間。筆者認爲如果能適切地將本土文化注入芭蕾創作中,演出和推廣並重,必可爲台灣芭蕾創出新的環境。
-
即將上場
海燕──徐紫櫻創作舞展
「海燕」舞展創作緣起於黃玉珊所執導的同名紀錄片,徐紫櫻在片中扮演蔡瑞月的角色,經由一次次閱讀蔡瑞月的事蹟,一次次在海邊舞動另一個時空的故事,徐紫櫻從單純的角色揣模,到內心深刻的感動。所以影片殺靑後,這個情緖一直延伸發展,「海燕」舞蹈創作也逐漸成型。 這支舞作的特色是徐紫櫻同時是影片中的主角和劇場中的舞者,不但時空有了轉移,舞者橫跨五十載歲月,從平面螢幕躍入立體的劇場現場;角色上也產生模糊,究竟是扮演蔡瑞月的徐紫櫻,還是新生代舞蹈家自我生命的呈現。或許更貼切地說,徐紫櫻的「海燕」創作內涵,並不是要重現蔡瑞月的舊作,也不是敍事性的舞劇,而是將蔡瑞月的至情至性、堅強執著的生命力轉移在新一代舞者身上發酵、起舞。「海燕」全舞分爲四個段落:〈海燕I〉、〈傷痕〉、〈愛與和平〉、〈海燕II〉,並邀請劇場、電影音樂經驗豐富的陳世眞擔任音樂設計。
-
台前幕後
兩性關係新互動
近幾年關注藝術空間的戶外演出暫吿一段落,蕭靜文舞蹈劇場十月初推出的「女性大地」巡迴演出,又要回到劇場,是整理這些年女性議題的創作和思考,也是再出發的開始。
-
藝術保存
烙下舞蹈的印記
舞作保存不僅可以讓舞蹈家的創作累積更具體化,同時也是國家藝術發展軌跡的有形表現。而團齡長達二十五年的雲門,在一百四十四部作品裡,也只有少數作品趕上錄影科技而被保存下來,另外還有五成以上的作品「來不及」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