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音樂劇大師桑坦透過新世代新詮釋讓自己的作品繼續存活。圖為致敬他的音樂劇《史蒂芬.桑坦的老朋友》在紐約曼哈頓劇場俱樂部外的宣傳廣告。
紐約

音樂劇大師開放作品新詮 讓經典與時俱進

舊戲新演在西方劇場界很普遍,尤其是古典戲碼像莎士比亞、席勒、莫里哀、易卜生、尤金.歐尼爾等劇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經過時間考驗而仍能留存至今的作品,必然有其恆久價值。另一個原因是,已經作古的劇作家,沒法反對任何詮釋手法,導演乃至演員有很大的空間去重新解釋、甚至是挑戰劇作家的藝術觀。(這當然有例外,像貝克特版權持有者就有很嚴格的限制,因此他的作品比較少重演) 要重新詮釋在世劇作家的作品,顧忌就多得多,尤其是現代很多劇作家,不只寫下對話,甚至對舞台動作場景都有註記(田納西.威廉斯是此中代表),任何偏離原著的表演,首先要通過劇作家這一關。如果劇作家已進入大師等級,那就更是讓人敬而生畏。 當然不是所有創作者都如此堅持己見,美國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就是眾所周知很願意聽取年輕劇場人意見的人,英國音樂劇泰斗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近也開始容許新的詮釋。這兩位同一天生日卻代表全然不同的音樂劇風格的大師,很可能因為這個開放的態度,而要在21世紀的音樂劇場界繼續發揮影響力。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0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上)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每年5月,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Kunstenfestivaldesarts,下簡稱KFDA)匯集全球30多部最新創作,將歐洲交通樞紐大城轉化為前衛藝術的實驗場。今年適逢藝術節創立30周年, KFDA延續以跨域精神與國際視野,展現藝術家對世界變動局勢的敏銳觀察,突顯當代表演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力,無愧它與亞維儂、維也納藝術節並列為當代表演藝術的指標。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8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下)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本屆最受矚目的藝術家,莫過於巴西女導演碧昂奇(Carolina Bianchi)。兩年前,她才以在舞台上吞下迷姦藥的《婊力三部曲》(Trilogie Cadela Fora)首章《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今年她在KFDA呈現二部曲《兄弟情》(The Brotherhood),再度將身體化爲抵抗創傷的工具,透過自我剖析突顯普世的殘酷現實。從性侵惡夢甦醒,她直視藝文創作的罪惡根源。以《海鷗》的妮娜為藍本,碧昂奇指出某些男性創作者濫用權力,對女性施加身心虐待。然而,她批判的對象不僅限於男性,更涵蓋西方藝術史傳承的父權價值,及其共犯結構,包括曾經將楊.法布爾視為偶像的自己:「劇場不是無辜的,它是一個權力的場所()我們由大師們所塑造。對抗他們的同時,也背負著他們。」(註7)對她來說,儘管兄弟情誼帶來暴力與創痛的陰影,但它卻凝聚了創作團隊的向心力,成為藝術家必要的生存手段。碧昂奇透過不宣洩、不煽情、不寬恕的自我覺醒,揭露當代女性創作者內心深處的自我矛盾,並探詢藝文產業的病灶。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8
斯旺西

演員麥可.辛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 宣布2026年第1季劇目

位於英國卡地夫(Cardiff)的國家劇院威爾斯( National Theatre Wales) 因為在 2023 年失去所有威爾斯文化部( Arts Council Wales )的補助,苦撐1年而最後在去年年底宣布關閉。今年1月,威爾斯議會發布了一份跨黨派報告,內容顯示過去10年威爾斯的文化平均支出在歐洲排名倒數第二人均 69 英鎊,僅高於希臘,而英格蘭為 91 英鎊,榜首為冰島的 691 英鎊。 同在今年1月,知名威爾斯籍演員麥可.辛(Michael Sheen)宣布要籌備資金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Welsh National Theatre);並因威爾斯文化部確認將提供過渡資金以協助新劇院發展其結構和願景,麥可.辛於4月發布了2026年第1季的演出節目,包括由威爾斯導演古德里奇(Francesca Goodridge)執導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麥可.辛將為此劇主角之一,還有威爾斯劇作家歐文 (Gary Owen) 的劇本《歐文與亨利》(Owain And Henry),麥可.辛將在劇中飾演威爾斯王子。作為新威爾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麥可.辛,他的願景是在此創作來自威爾斯的世界級作品,並將其推向世界,他渴望以此劇院匯集威爾斯的藝術人才,讓這個國家的故事能栩栩如生地流傳下去。 上個月,麥可.辛創辦的威爾斯國家劇院找到了它的新家,其總部將設在斯旺西市政中心(Swansea Civic Centre),俯瞰斯旺西灣。麥可.辛的戲劇生涯始於威爾斯第2大城斯旺西,當時他是西格拉摩根青年劇團(West Glamorgan Youth Theatre )的成員,對麥可.辛來說,回到起點組織國家劇院感覺再合適不過了。他說:「新劇院總部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室,更是一個歡迎藝術創作人士的文化中心。我們正在擬定計畫,在作品誕生前讓演員、導演、製作人、劇作家為此空間注入活力。再過7個月,斯旺西的觀眾將成為全球首批現場觀賞威爾斯國家劇院作品的觀眾,倒數計時現在正式開始。」 斯旺西市政中心於 1982 年開始運作,目前是市議會會議廳和中央圖書館的所在地。斯旺西市議會主席斯圖爾特 (Rob Stewart )表示這項決定更確定了斯旺西作為創意城市發展的目標,在斯旺西成立全國性的英語劇團將改變這座城市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2
首爾

《也許是美好結局》斬獲東尼獎 韓國音樂劇30年從文化輸出到與世共感

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榮獲美國劇場界最高殊榮東尼獎(Tony Awards)6項大獎,在韓國國內及國際表演藝術領域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為慶祝此項殊榮,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推出特別企畫,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國產音樂劇《悄悄來到我身邊》(Saljagi-Opseoye)的原始劇本及影音資料,並彙整自1994 年以來 190 餘部韓國音樂劇的歷史檔案。透過包括劇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內的創作者深度訪談,以及東尼獎頒獎典禮實況影像,引領觀眾深入回顧「K-Musical」從初創階段邁向成熟發展的珍貴軌跡。 韓國音樂劇邁向國際的開拓之路已經走了30年。1997 年,由韓國第一代導演尹浩鎮(Ho-Jin yoon)執導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舉辦短期公演,成為首部登上歐美主要音樂劇舞台的韓國原創音樂劇;其後,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儘管兩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都開啟了文化輸出的先河,也為後起之秀奠定市場開發與創作實驗的基礎。2015 年,《也許是美好結局》以創作工作坊為起點,歷經多次重製,從首爾大學路的迷你舞台一路進軍百老匯,至今獲得東尼獎高度肯定,不僅為當代音樂劇注入新範本,也成功突破「韓國原創劇作僅能局限於本土市場」的想像。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7
上海

當文物成「戲精」 「博物館戲劇」是解藥還是糖衣?

暮春初夏的時節,總是演出市場的旺季。當「戲劇+景區+商業」的演藝模式正在中國劇壇盛行之際,一種戲劇的新業態已在京津滬及廣州、南京、蘇杭、成都、武漢、長沙等眾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從洛陽博物館的《博物館奇妙夜》到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永樂長思》,從沉浸式導覽劇到科幻國風互動劇,「博物館+戲劇」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勢席捲表演藝術和演出市場。 「戲精」創造了全新文化消費場景 在故宮暢音閣,明代瑞獸甪端與當代文物保護專家的跨時空對話引發觀眾驚歎。這不是虛構場景,而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音樂兒童劇《甪端》的現場。該劇以故宮文物南遷史為背景,首演後在全國巡演48場,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看,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2.3億次。而蘇州的吳文化博物館原創的《身臨其「鏡」》、《尋槎記》等文物劇,累計觀眾超10萬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戲精,承載著人性溫度的故事載體。在國家博物館的肢體劇《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蘇醒後,帶著好奇與不同朝代的俑對話,觀眾透過她的視角感受歷史的悲歡離合。這種擬人化敘事,讓文物從「被觀看」變為「主動訴說」,滿足了年輕人對「共情」與「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互動劇《宣南往士》則利用真實古建築作為舞台,讓觀眾移步換景間「穿越」至光緒年間,與文物共情。這種「身體在場」的體驗,讓年輕人從被動接受資訊變為主動探索,也滿足了他們對新奇感和參與感的追求。 票房數據也印證著這種模式的爆發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肅演藝集團打造的首部洞窟體驗劇《樂動敦煌》首演至今,觀眾達15萬人次,其中25歲以下群體占比達62%,衍生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800萬元人民幣;這種高消費意願讓博物館戲劇迅速成為演出產業的「潛力股」。 狂歡背後的冷思考:博物館戲劇的隱憂 儘管眼下全國博物館戲劇新創劇碼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體豆瓣評分上,均值卻僅為6.2分。 當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在《復活的軍團》演出中「復活」,用陝西方言講述征戰故事時,這種演繹也引發了兩極評價。據製作方表示,這部劇演出兩年接待超50萬遊客,但學界質疑聲不斷,41%的專業人士認為此類改編存在「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5
檳城

喬治市姑婆屋的沉浸式演出 述說「媽姐」人生

1930年代有一群來自中國廣東省的自梳女,為了家計離鄉背井,來到南洋一帶當華人家庭的幫傭。為了不再成為盲婚啞嫁的受害者,她們選擇終身不嫁,通過自梳儀式紮起一條長辮子,身穿白衣黑褲,成為人們眼中的「媽姐」。她們集結成社,合力籌錢買下屋子住在一起,就是外人俗稱的「姑婆屋」。 檳城喬治市南華醫院街一帶是當年媽姐的落腳地。街上都是百年歷史的戰前老屋,很多被當時的媽姐買來當姑婆屋養老。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姑婆屋不復存在,其中一間坐落在29號的屋子近年被修復成藝文空間Journal Caf,屋內張掛著泛黃的媽姐生活照,記載著這段特殊的歷史。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9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澳門

澳門劇作首獲曹禺劇本獎 《捉迷藏》以懸疑故事包裝東西價值差異

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製作、李宇樑編導的《捉迷藏》一劇,最近獲得「第10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頒獎晚會5月21日於上海舉行,李宇樑及該劇主要演出者、劇團成員等專程赴滬出席頒獎活動。 《捉迷藏》2023年於深圳首演,同年12月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3場,是澳門劇作家李宇樑最新戲劇作品。《捉迷藏》故事講述與丈夫離異的退休教師惠貞,帶著畢生積蓄從澳門飛到加拿大,準備投靠自小就被自己送到親戚家中長大、在異國接受教育的女兒Crystal,到加國後,才發現母女兩人在語言、生活習性、價值觀上難以磨合,惠貞更因為自己手上那筆錢經常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懸疑推理的故事包裝著華人社會與西方世界的家庭、親緣的價值差異。劇作家李宇樑於1975年與友人共同創立「曉角話劇研進社」,50年來筆耕不絕,即使於1990年代移民加國,期間亦經常編寫劇作,供澳門劇團搬演。2000年,由李編劇、曉角話劇研進社製作的《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代表澳門參加在台舉辦的「第3屆華文戲劇節」,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上演。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8
柏林

面對文化預算「深淵」 2025戲劇盛會精采落幕

今年5月中旬,第62屆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順利落幕。作為一年一度德語區最具指標意義的盛事,柏林藝術節的總監馬蒂亞斯.皮斯(Matthias Pees)以「歡迎來到深淵」作為開幕典禮的歡迎致詞,不只意指開幕演出《深閨大宅》(Bernarda Albas Haus)劇情陰暗壓抑,也同時影射當下文化預算被大幅刪減的慘況。(編按)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2
巴黎

法國國會公布文化界性暴力調查 揭開藝術背後的瘡疤

4月初,法國國會公布針對文化產業性騷擾及侵害的調查報告,震撼全體藝文圈。舉凡法蘭西戲劇院、亞維儂藝術節、陽光劇團,這些聞名遐邇的文化機構都無法擺脫權勢性暴力的陰影,突顯出「#Metoo」絕非個別事件,而是根深柢固的病灶。 相濡以沫的暴力溫床? 整起國會調查起源於電影女演員戈德雷奇(Judith Godrche)的吹哨者控訴(註1),並擴延至影視、表演藝術、時尚、廣告等整體藝文產業。在長達6個月的調查中,國會共舉辦了85場聽證會,邀請共計350位業界人士展開長達118個小時的會談,最後於279頁的報告中列舉87項改革方案。調查報告指出,施暴者通常都是長輩、雇主或師長,善用權力行踰矩之實。受害者往往為了職涯發展忍氣吞聲,反而再次承受凌辱與懲罰。而多半的見證者都選擇相互包庇,因為人脈是在藝文界的生存關鍵。調查會主席盧梭(Sandrine Rousseau)強調:「無論是性別歧視、性暴力、金援壓迫、身體暴力,整體藝文產業對施暴者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藝術環境盲目地崇拜才華與天分,似乎為擁有權力的創作者尋找一切開脫的藉口,讓他們故技重施,並一再剝奪受害者的人性尊嚴。」(註2)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1
香港

慶祝成立40年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劇《我佛無著經》體現傳承

香港表演藝術的專業化發展,以戲劇為例,多會以1970年代末由當時政府直接管理的香港話劇團的成立作為里程碑;當時的演藝專業人才培訓,很多時候會是從影視方面探索師資。而香港演藝學院在1980年代中成立,提供包括戲劇、音樂、舞蹈和舞台藝術等多方面的專業課程,為香港的表演藝術發展往後的發展奠下基礎。 今年演藝學院迎來了創立40周年誌慶,亦在4月正式由資深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行政人員陳頌瑛教授接任院長,正如她在學院通訊的訪問中提及與學院的緣分很深,除了她在1987年就報讀了學院的舞蹈課程外,也與她在學院擔任教育、行政和推廣等不同的職務有關。陳頌瑛一方面熟悉演藝學院內部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同時她在節目策劃和連結本地和海外網絡方面亦有豐富經驗,這些優勢相信會讓她在院長這位置上更能有所發揮。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5
新加坡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與「公園中的莎士比亞」 親民活動設計以培育未來觀眾

今年5月,一年一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登場,而一年一回的新加坡專業劇場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也再度與觀眾見面。 1997年,新加坡專業劇場首次舉辦「公園中的莎士比亞」,在福康寧公園演出了《哈姆雷特》。這當然是效仿紐約每年夏日在中央公園舉辦的戲劇盛宴「莎士比亞節」,希望讓新加坡觀眾在島國的星空下一邊野餐一邊欣賞莎劇。 自2007年起,新加坡專業劇場開始了每兩年一次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從2011年起,這終於成了一年一度的劇場盛事。在2017年,由於資金不足,劇團停辦這項演出,積極向各方籌資,並在2018年再次演出。然而2018年之後,「公園中的莎士比亞」還是停辦了5年(期間也受疫情影響),直至2023年才捲土重來。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4
多倫多

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登上加拿大舞台

加拿大舞台(Canadian Stage)於4月8至27日上演《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兩部曲,全劇合計共4個半小時,由「為何不劇團」(Why Not Theatre)製作。 《摩訶婆羅多》由拉維.賈恩(Ravi Jain)與米里亞姆.費爾南德斯(Miriam Fernandes)編導,劇中採用的詩歌段落選自英國作家卡洛爾.薩蒂雅姆提(Carole Satyamurti)於2015年出版的《摩訶婆羅多:現代重述》。原作《摩訶婆羅多》是一部古印度史詩,講述婆羅多王朝中兩大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的戰爭,並從中開啟對生命、道德和宇宙觀的哲學對話,被認為是印度及南亞文化的基礎,至今仍影響著印度人的價值觀。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8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紐約

百老匯漸漸「好萊塢化」 傾向商業也愈趨保守

在台灣不時會聽到要創建台灣的百老匯的聲音,但如果在商言商,百老匯劇場本身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是的,以時報廣場為中心的百老匯商區看似人潮洶湧,也是所有觀光客都一定要朝聖的地方,但演出的作品平均只有四分之一能夠回本,這個殘酷的現實,可以從觀光客都知道買折扣票的TKTS票亭看出,每天電子屏幕上滿滿的折扣票,都是一個個沒有滿座的劇院。一家天天都有打折商品的店,應該不能說是生意興隆吧? 百老匯生意難做,原因是成本高,從場租、人工、原物料、到市場宣傳費用,在紐約都要高於其他地方,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是一個創意產業,而好的創意難求,創作者殫精竭慮的成果不見得一定能讓觀眾認可。為了吸引觀眾的興趣,百老匯愈來愈有好萊塢的走向。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7
首爾

以深度體驗重新定義劇場 沉浸式表演成新趨勢

隨著韓國表演藝術市場逐步趨於成熟飽和,票房成長放緩,許多劇場及演出單位正積極尋求突破,試圖推出更新鮮的節目吸引觀眾。特別是面對以「MZ 世代」(1980 至 2000 年代出生者)為主力的消費族群,他們比起單純「觀看」,更重視個人化的深度參與感。於是,超越純觀賞性的「沉浸式體驗」熱潮,正在韓國表演藝術圈興起。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去年跨出劇場領域,進軍首爾當紅潮流特區聖水洞,企劃為期3天的「Sync Next 24」快閃展演活動,透過多媒體互動藝術展覽、搶票遊戲、演出海報裝飾等體驗,成功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今年,世宗文化會館以「Sejong Inspiration」系列企畫,探索更多跨界可能性,包括結合國樂與美食的《Heritage 晚宴》,以及突破既定觀演形式的《Listening Stage》。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31
北京

出版評論文集 匿名劇評「北小京」13年後終現身

4月1日晚上,北京石景山的郎園,匿名了13年的北京戲劇評論者北小京本人現身,也為她從2012年2月23日至2023年底發表的劇評文集《北小京看話劇》辦了新書發表會。北小京就是孟丹峰,一位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從事演員、編劇和導演工作的戲劇專業人士。這13年來,孟丹峰女士每一篇劇評都是堅持自費購票,以自己的專業說自己所見所感,就文字的品質來說,堪稱戲劇評論文章的典型。花錢買票、說真話,看似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在戲劇圈裡的人都知道:「在我們的時代裡發出獨立的聲音並非易事,卻又是多麼必要!」所以「眼看著虛假的恭維即成燎原之勢,我心中的戲劇之光不允許我苟同,不能夠再沉默下去!」但獨立發聲必要,匿名則更有現實的必要。 這13年來,北小京和她的劇評經常是北京戲劇圈津津樂道的話題,一方面是北小京隱藏得夠深,從不回應對她的誇讚或謾罵,也從不在網路上的紛爭中出現,「北小京猜想」成了一種樂趣;再者,北小京的劇評總是引發討論與爭執,例如2016年5月2日〈《審查者》─給鼓樓西劇場的一封信〉,直陳「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er,另譯直面劇場)的本質與鼓樓西舞台表達之落差;2024年5月19日的〈《日出》─不要讓明星幹掉藝術家〉,批評金星一人跨了編(舞)、導、演三種身分,卻端著明星架勢,看輕了舞台演員表演的魅力。被北小京點名批評過的戲劇圈大佬不在少數,被批評自然心裡不舒服,動用各種人脈關係想找出誰是北小京,但北小京的匿名行動是冷戰時期雙面間諜以來最偉大的成就,讓她只要直面作品本身,而不被作品之外複雜的人際關係糾纏。在北京,批評者肯定是孤獨的,「很多人批評我過於犀利,呼喚我做戲劇人的朋友、知己,因為他們是脆弱的。我想說的是,『北小京看話劇』從註冊的那一天開始,就決定不與任何人做朋友,隱身是為了褪去你和我身上的標籤,我們就藝術談藝術,我們不交換脆弱。」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30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深入歷史的殘響 尋找當代的回聲

陽光劇團最新力作《此處,惡龍盤踞》三部曲之首部曲登場

近年來,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升溫,全球籠罩在戰火陰霾之中。無論是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台海危機,專制政權威脅著民主體系,國族和宗教主義泯滅人性價值。儘管邁入花甲之年,陽光劇團(Thtre du Soleil)仍持續關切著一觸即發的國際情勢,並透過宏觀角度,帶領當代觀眾回溯上個世紀的革命歷史,省思當前烽煙四起的問題癥結。 「我們怎麼可以讓這一切發生?」 2022年2月24日,普丁宣布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剷除在烏克蘭崛起的新納粹勢力。為什麼俄羅斯貪圖烏克蘭的領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摧毀一個獨立的民主政權?極權體制如何操弄意識形態,編織出荒唐無稽的開戰理由?20世紀獨裁者的陰影似乎仍是現世夢魘,難道歷史進程終究會回到原點?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陽光劇團透過戲劇,重塑歷史脈絡,探討共產及納粹等極權主義如何萌生,並怎麼撼動世界局勢。團長暨導演莫虛金(ArianeMnouchkine)強調:「我們天真地想像可以搭起一種戲劇的碉堡,抵抗無數專制、極權且頑固的意識形態,它們直到今日仍在許多戰線上威脅著我們。」(註1)戰火連綿的3年間,陽光劇團對烏克蘭的關切與資助從未間斷。除了積極募款、購買清除地雷的無人機(註2),他們更主動舉辦反戰的文化活動,朗讀並介紹烏克蘭的文學作品。2023年3月,莫虛金更率領15名團員前往基輔舉辦「遊牧學校」(lcole nomade)工作坊,與當地上百位演員進行交流,並完成《戰爭的邊緣》(Au bord de la guerre)紀錄片(註3)。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29
東京

在Park與藝術相遇 東京日比谷營造新的公園型態

由東京都主辦的「Hibiya Art Park 2025」,自2025年4月25日至5月25日於日比谷公園舉行。在幕末時期,日比谷公園原作為松平肥前守等大名的宅邸,直至明治時期改為陸軍的練兵場,其後配合都市計畫由本多靜六博士設計並建造而成,是日本第一座「西洋風」公園,大膽地融入了西洋文化與日本傳統元素。本次活動希望可以在綠意、防災、環保、美觀等機能面向之外,強調公園作為人們的交流空間,並與城市共同成長的文化價值。 2025年度的活動分為兩期,第一期「Transformed Composition以組合與觀點來玩」以公共藝術作品為重點,第二期則以表演藝術為主,透過「Playing Catch聚集方式的練習」為主題,藉由花與昆蟲互相影響並演化的「共進化」關係為核心,在日比谷公園的開放空間中,探索如何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共處的關係。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25
曼谷

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 展現東南亞藝術家的多樣與關懷

2025年3月12日到16日,曼谷迎來了年度文化盛事「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這是一場聚焦於創新劇場、舞蹈及跨界表演的國際藝術盛會。 今年的BIPAM有來自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寮國等國的藝術家,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展示了東南亞的藝術形式多樣性,這些作品也呈現出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質,關注當地社會、環境及政治問題,呈現出東南亞藝術家對當前世界的深刻反思。 例如來自菲律賓的伊薩.江森(Eisa Jocson)創作與演出的《Maelstrom》,以一個被摧毀的城市景象為背景,探索災後環境中,人的身體如何在極端困境下尋求生存與再生的機會,表演沒有對話,只有舞者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像是與城市共同命運的掙扎,既顯示了個人生命的脆弱,也象徵著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渺小與無助。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22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倫敦

漢姆史密斯劇院新版《群鬼》 當代新詮釋引發劇場圈話題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在 1881 年寫成出版了《群鬼》(Ghosts),其內容涵蓋了亂倫、梅毒、安樂死與自殺等議題,震驚當時的社會,因此被禁,沒有一家挪威劇院願意製作搬演這個劇本。近一個世紀半後的今天,即便這些話題依舊引人注目,但現代觀眾很難再覺得這樣的題材驚世駭俗。然而,在倫敦西邊的里瑞克.漢姆史密斯劇院(Lyric Hammersmith Theatre)在4月中再度搬演了這個劇本,由劇作家歐文(Gary Owen)改編,本劇院的藝術總監奧莉歐丹(Rachel ORiordan)執導,《群鬼》在倫敦劇場圈內再度引起話題。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1
巴黎

兩大跨界藝術節初春登場 新秀輩出展現創作新勢力

巴黎初春舉行的2個藝術節,成為當代表演藝術新星崛起的重要指標。巴黎市中心編舞創作基地──「玻璃動物園」(Mnagerie de Verre)每年春、秋進行的「非比尋常藝術節」(Festival des Inaccoutums)透過跨領域的編舞創作,發展突破形式局限的新型態演出。而在巴黎南郊城鎮旺夫(Vanves)舉辦的Artdanth藝術節則長期支持前衛創作,將年輕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10
上海

音樂劇蓬勃的背後:演員要演多少戲才能養活自己?

又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的時節。 當你在亞洲大廈的走廊撞見穿著戲服的演員,別驚訝他可能剛結束《阿波羅尼亞》的夜場演出,轉身就要趕去說唱音樂劇《東樓》的劇組試音。 據《音樂財經》雜誌統計,2025年第一季,中國劇壇引進原版音樂劇8部,占總劇碼數比例僅11.2%,中文版劇碼71部,占比攀升至88.8%。作為音樂劇半壁江山的上海,中文音樂劇以肉眼可見的增速崛起,而2025年的增長勢頭更為兇猛。不過,當觀眾為國風懸疑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歡呼時,後台的計算器正悄然啟動:每場演出費乘以場次減去房租,再加上不確定的商演機會這道現實主義的數學題,構成了音樂劇演員的日常生存公式。 在以亞洲大廈(編按)為核心的音樂劇江湖裡,「一角九卡司」早已成常態。在一部《辛吉路的畫材店》裡,一個角色需要6至8名演員輪轉,才能維持每月25場的高頻率演出。有人1個月連軸轉7部戲,白天排《阿波羅尼亞》,晚上演《謹遵醫囑》,中間還能抽空在《蝶變》裡當個民國名媛。這種高強度運轉的背後,是市場對新鮮感的極致追求。觀眾熱中「集卡」不同演員的同角色演繹,製作方則將多卡司作為行銷噱頭。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單部戲的演出週期縮短至1至2個月,演員難以靠一部戲穩定生存。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在上海,演員必須像『人形永動機』,在戲與戲之間無縫切換。」 繁榮背後,演員的「生存算術題」 儘管上海音樂劇市場票房火爆,但演員的生存帳本卻沒那麼光鮮。根據行業數據,一線城市音樂劇演員月薪約5千到1萬3千元人民幣,但這份收入需建立在「全年無休」的高強度演出基礎上。 這本帳其實很好算,兩個方面一目了然。 1、收入端 ◎ 新人價:一部戲排練費每天150元(無餐補),演出費單場幾百元。假設一個月演20場,總收入約1萬元。 ◎ 老手價:成熟演員可能拿更高分成,4千到5萬不等,但若只接一部戲,月收入仍難破萬。 2、支出端 ◎ 房租:上海單間月租3千元起步,內環一室戶直逼6千元。 ◎ 五險一金:若自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08
法蘭克福

資助女性藝術家與學者25年 美新尼雅基金會宣告結束營運

2025年3月中,由美新尼雅女性學術與藝術基金會(Stiftung maecenia fr Frauen in Wissenschaft und Kunst,下簡稱美新尼雅基金會)舉辦的最後一場「女王之路系列講座」(Kniginnenweg)順利落幕,講座標題為「到此為止,後會有期」(Bis hierhin und weiter),是美新尼雅基金會結束營運前的最後一場公開活動。這個從2002年活躍至今的講座向來由美新尼雅基金會與法蘭克福各文化機構合作舉辦,讓女性藝術家和學者對大眾發表受基金會支持的計畫。講座名為「女王之路」,因為是獻給業界女性與其傑出的計畫,但女性的職涯很少像德國俗諺所說的「國王之路」那麼平坦寬廣。 2000年成立於法蘭克福的美新尼雅基金會,以「賦予女性力量就是改變世界」為宗旨,長年支持女性藝術家、音樂家、劇場和舞蹈工作者及學術研究者走出自己的道路,並獎助各種透過女性主義視角關注社會議題的計畫,舉例來說,近年受資助的有聚焦於政治議題的戲劇和電影作品,探討日益右傾的全球政治光譜、相應而來的反女性主義浪潮、以及極權國家的全球網路監控對基本民主與言論自由的威脅等。另外,也有致力於改變學術領域裡以男性敘事為主導的計畫,如2016年資助的「數學界的女性」國際攝影展,至今在世界各地展出已超過100場,呈現20位不同國家的女數學家肖像和訪談,為這個仍屬男性主導的領域開啟了新視野。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5/04
澳門

拉大藝術光譜 「Todos Fest ! 共融藝術節」5年有成

「Todos Fest ! 共融藝術節」已然成為石頭公社一年一度的品牌節目,在幾乎每月一節慶的澳門,「共融藝術節」可算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每年與不同的社福機構、藝術團體合作,以「共融」為理念,為身心障礙者、長者提供演出及創作平台。「Todos Fest!共融藝術節」從2021年開始舉辦,並一連兩屆作為澳門城市藝穗節的「節中節」,去年首次離開官方節慶,由石頭公社獨立主辦,也獲得博彩企業金沙澳門作為場地支持單位,在離島氹仔炮燭廠遺址活化片區中舉辦。 舉辦至第5年、且獲得不俗口碑的「Todos Fest !」,卻傳出沒有得到政府單位資助的消息,主辦單位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辦下去。相對過去幾年,第5屆的「Todos Fest !」在表演類節目的數量上似乎減少了,卻迎來法國鬼才編舞家傑宏.貝爾(Jrme Bel)享譽國際的舞作《盛會》(Gala)(註),而且所有節慶活動都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劇院和廣場上舉行。《盛會》的澳門版本由莫倩婷、關若斐擔任重排助理,在澳門公開招募16位表演者。台上表演者具有不同的身體經驗,有舞者、演員、兒童、身心障礙人士及銀髮族,展現了出一幅多元、平等的風景,在傑宏.貝爾看似簡約卻是精心編排的結構下,不同能力表演者在台上展現的並非一般才藝表演式的弱勢社群演出,而是透過不隱藏差異、允許「做不到」的平等展示,共構一個互相包容的公共空間。在宣傳經費限制有限、澳門大眾對當代舞蹈興趣不足的條件下,這部理應作為澳門年度盛事的演出,入場人數還是坐不滿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但演出現場氣氛的高漲、觀眾的熱情投入,卻是澳門劇場演出中少見的。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7
香港

多位音樂舞蹈創作人辭世 透過口述歷史與文獻記錄承傳

最近音樂才子方大同辭世,讓許多樂迷深感惋惜,網路上不少人去重溫他的訪問和音樂會。香港表演藝術界近月亦有幾位資深學者、創作者和技術專家辭世,也讓圈內人士唏噓不已。 香港資深音樂學者與樂評人劉靖之教授於2月初辭世,他除了是音樂研究者亦是翻譯學研究者,在1970年代就開始撰寫音樂評論,多年來筆耕不輟,硏究涵蓋音樂、文學和翻譯3個領域,主要著作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劉靖之談樂》3輯、《歐遊樂記》、《林聲翕傳》等,並在中國多個音樂學院進行長期的學術交流。劉教授在2001年已響應香港中央圖書館發起的「文獻徵集行動」,將他個人收藏多年的珍貴書刊、文獻,贈予公共圖書館,成立了「劉靖之文庫」特藏。 一樣是2月份,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名譽顧問、香港話劇團前舞台技術主管林菁先生辭世。他是在1989年加入香港話劇團參與劇場技術及舞台管理專業,在劇團服務超過30年,不單是劇團的元老級人馬,也為香港的劇場技術及舞台管理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並曾經在話劇團出版的書刊中接受訪問。 3月,著名作曲家陳能濟先生離世。印尼出生的他,在1989年初獲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邀請,擔任樂團職業化之後第一任駐團指揮;在台灣生活5年期間創作不斷,及後在1993年獲香港中樂團邀請,出任樂團助理音樂總監一職。在1970年代,陳能濟就曾協助香港中樂團由業餘發展至職業化,提倡「中樂交響化」的理念,他的作品數量甚豐,包括音樂劇《城寨風情》、《六朝愛傳奇》、大合唱《東方之珠禮讚》、音樂朗誦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舞劇《九天玄女》。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口述歷史及資料保存計劃」有關於陳能濟的訪談,在鄭學仁博士的努力下在今年上架,讓樂界朋友可以在透過網站了解他的創作歷程。 香港著名填詞人、有「詞聖」美稱的盧國沾則在日前於睡夢中辭世,他的作品包括《小李飛刀》、《天蠶變》、《人在旅途灑淚時》、《陸小鳳》等,都是香港電視劇一代觀眾的集體回憶。而曾經參與「香港舞蹈口述歷史(1950至70年代)」計畫的梁漱華女士,是中國和加拿大著名舞蹈編導家和教育家,也是加拿大舞蹈教師協會首位承認的中國舞教師,亦曾在香港留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