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湖舞美藝術中心。
北京

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達標 營運模式成為特例

初至北京,總會被這個城市的大與大氣震懾。這種印象且不因你對這個城市的熟悉而減弱。 21世紀被預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盛世,2007年12月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也被認為是中國劇院史的里程碑事件,而在全世界都算是獨一無二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構想、實踐與規模,使這事件仍未結束。 2018年9月,位於北京東邊的通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揭幕,這是為了北京國家大劇院節目製作與排練而設計的藝術中心,包含舞美創意、舞美工坊及舞美倉儲的功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裡還建了一棟內裝與國家大劇院一模一樣的分身,可以完整綵排將在大劇院演出的各種節目,為它節省了許多排練的檔期。而在營運策略上,這裡亦可視為這些節目的另一演出場地,形成獨立的表演藝術中心。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實現了69年前梁思成對北京市城市規劃的建議。同年,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中心開工。2023年12月,位於大運河邊,外觀設計靈感來自古糧倉而被稱為「文化糧倉」的北京藝術中心開幕,3座獨立群集的建築體,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和1個戶外露天劇場,總計5,610座觀眾席,規模與國家大劇院相當,並歸其管理。至此,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格局成形,在營運策略上,三者內容各有側重,大劇院注重綜合性,提供多種經典藝術門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則注重親民,打造市民喜愛的文化休閒娛樂;北京藝術中心注重現代性,堅持差異化,提供文化消費新選擇。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8
東京

以「Transit Now」為主題 2024東京藝術節9月中起跑

自2016年起在豐島區、池袋區舉辦的「東京藝術節」將邁入第9屆,近期並於官網上公開了今年參與作品。東京藝術節是都市型的綜合藝術節,期待以東京多樣且深厚的文化內容與世界接軌。今年度以「Transit Now」為主題,致力於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輕鬆參與的藝術平台。日前公布的重點節目如下: 由木之下歌舞伎重新演繹河竹默阿彌擅長的白浪物(以盜賊為主角的作品)經典劇作《三人吉三廓初買》。劇團作品首演於2014年,本次睽違10年重演,將由木之下裕一與導演杉原邦生,結合不同世代演員,全本演出這個在幕末時期的人氣劇作。 即將於明年接任東京藝術節藝術總監,並於2026年擔任東京藝術劇場表演藝術部門藝術總監的導演岡田利規,受「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委託初次與作曲家藤倉大合作的音樂劇《客廳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 of a Living Room),將在2023年5月首演後,首度於日本公開亮相。 以人才培育為主而成立的東京藝術劇場Farm,整合實驗室、學校、實習等機能,將與透過公開徵選的數位亞洲創作者,一起在東京進行為期兩週的「Asian Performing Arts Camp」,共同討論、分享彼此在東京所見與過往聚焦的問題意識。 曾與舞蹈空間合作的全男舞團「東京鷹」(CONDORS),預計在池袋西口公園戶外劇場「GLOBAL RING」,徵選50位一般大眾共同創作的互動式免費特別演出。本演出節目單更將提供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韓文等多語言版本,足見藝術節試圖包容更多不同觀眾族群的企圖心。同時,今年也推出數個可跨世代共同參與的活動,如以家族成員共同參與作業的「家庭藝術俱樂部」、兼具托嬰功能的「育兒工作坊兒童共玩劇場」等。 受到新冠疫情與日本國內經濟條件的影響,今年的藝術節相對於東京奧運前的那一屆,無論在規模及聲量上都明顯縮小了不少。對應藝術節提出的中長期目標,如解決社會問題、導入全球化視野,創造藝術文化未來的藝術節等,都仍有一段距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7
倫敦

工黨發布大選政策宣言 支持年輕人接觸文化藝術

本月初為英國大選,表演藝術產業對兩黨的藝文政策也特別關注。就廣泛產業發展的計畫而言,工黨堅定地表示創意藝術產業將是該黨產業戰略的一個焦點,他們也告訴選民,英國的藝術和文化發展仍有極大的潛力有待釋放,而工黨將成為釋放這個潛力的關鍵。 選舉之前3週,工黨發布其政策宣言,宣言內容著重在「稅收」調整,關於文化藝術發展,工黨宣言將焦點放在教育的「一站式服務」(one-stop shop),將為家長、老師和學生提供音樂課程相關訊息;工黨也計畫為公立學校再招聘 6,500 名教師,而此計畫部分經費將來自對私立學校提高稅收。許多專家與表演藝術學校都表示,壓縮私立學校對文化長遠發展有負面影響,因為私立學校往往更有機會專注於音樂、戲劇與藝術等項目,一旦遭受壓縮,藝術項目將最易被刪減,而全國未來的文化生活則可能變得更貧困。 宣言裡引用演員絲湯頓(Imelda Staunton,在影集《王冠》第5、6季中飾演女王)的話:「我讚許工黨黨主席斯塔默(Keir Starmer)增加並確保所有年輕人都有機會接觸藝術的建議。在學校開拓接觸藝術與創作的途徑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機會進入藝術產業,這途徑也是藝術產業成長的關鍵藝術產業是影響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元素,因為它為社會各角落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1
紐約

氣候危機抗議者 藉打斷演出表達訴求

對有些人來說,氣候改變地球暖化是當前地球最大的危機,但是人類沒有採取應有的行動來改善,所以他們願意用各種方式來喚醒人們的注意,包括毀損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視覺藝術觀眾在過去幾年來已經非常熟悉向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潑漆的抗議行動(從過去的反毛草行動者學來的),但在過去幾個月以來,氣候抗議的行為也發生在表演藝術的場域內,分別是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和百老匯劇院裡。 去年11月,在大都會歌劇院一場華格納歌劇《唐懷瑟》的演出進行大約兩小時時,從兩側邊最高的觀眾席間,突然有人大叫「死的地球沒有歌劇」,然後垂掛下寫著同字樣的長布條。當這些抗議者被警衛帶離後,一位坐在一樓最好區的觀眾又站起來喊同樣的口號,直到被警衛帶離。這個抗議行動讓演出中斷近30分鐘,本來就已經很長的演出拖到近午夜才結束。 百老匯的抗議則是發生在《人民公敵》裡,這齣易卜生的名作是講一個小鎮醫生發現水源受污染而呼籲鎮民解決問題,這個製作有因電視劇《繼承之戰》(Succession)而竄紅的傑瑞米.史壯(Jeremy Strong)飾演醫生一角而票房滿堂紅(他也因此拿下東尼獎)。戲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是醫生在公聽會上舌戰鎮民,在3月的一場演出裡,一連有3位觀眾起身陳述氣候暖化的危機,因為這個製作是在一個觀眾環繞舞台的劇場裡,而且台上也有觀眾席,這場戲又有演員在台下,所以一開始很多觀眾都以為這是預先安排的橋段,直到劇院經理出面將發言者帶離,大家才知道這是抗議。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0
首爾

從朴槿惠到尹錫悅政權 藝文界思想審查爭議仍層出不窮

韓國創作音樂人李瀧(Lang Lee)在其歌曲〈狼來了〉(늑대가 나타났다)中唱道:「這塊土地上需要衝擊/我們不是無用之人」。這首歌原定於 2022 年釜馬民主抗爭 43周年紀念儀式時演出,卻在預定出演日前3週,李瀧及紀念儀式總導演接獲行政安全部通知,以該活動期望「在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氣氛下進行」為由,單方面取消李瀧和總導演的委任工作。因質疑政府單位有不合理的內容審查之嫌,李瀧和總導演於去年 11 月底根據《藝術人權利保障法》中規定國家機關不得審查藝術內容的相關條款,針對行政安全部、釜馬民主抗爭紀念財團及該活動承包業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訴訟,今年 3 月正式進入訴訟程序,預計於 7 月中旬進行一審宣判。 李瀧表示:「政府單位臨時撤換活動總導演,並且不支付準備期間所產生的所有費用,這部分也有損藝術人權利。導演為這場演出策劃了數個月,我也為此組織了演出工作團隊,但因最終沒能登台,所以沒有拿到演出費。」針對此爭議,行政安全部於答辯狀中表明「沒有進行審查,也沒有賠償責任」。究竟政府單位拒絕特定歌曲於公家機關活動中公開,此舉屬於主辦方的正當參與還是思想審查,已成為這次訴訟的最大焦點。日前李瀧在仁川 Asian Pop Festival 的公開演出中也向所有現場觀眾呼籲關注本次事件走向,並鼓勵發起民眾請願,一起監督政府。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14
曼谷

泰國LGBTQ社群的驕傲 以繽紛活動慶賀權益里程碑

6月是全球的「同志驕傲月」,泰國的LGBTQ社群也同步在6月盛大舉辦泰國同志驕傲月活動,以曼谷為例,由多個LGBTQ民間組織舉辦的「曼谷驕傲月」(Bangkok Pride),包含遊行、展覽和講座等多項活動,而且除了曼谷,泰國共有30多個府舉辦了同志驕傲遊行。 曼谷驕傲月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6月2日的同志驕傲大遊行,上千遊行民眾擠滿曼谷最熱鬧的暹羅區(Siam),人人手舉著象徵多元的彩虹旗幟或是小物,最吸睛的則是一幅長達百公尺、寬及一個車道的大面彩虹旗,變裝皇后們更是爭奇鬥豔,以最誇張亮眼的妝髮和服飾登場,遊行氣氛熱鬧非凡。 在浮誇的表演背後,今年的同志驕傲月對泰國LGBTQ社群來說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因為泰國國會在6月中通過民事與商事法修正草案,修改法案中關於夫妻的文字,讓同性伴侶也可以依法結婚,享有和異性戀婚姻一樣的權利,一旦等泰國王室公告正式發布後120天法律生效,預估今年底泰國的同性伴侶就可以登記結婚。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13
香港

第一屆「香港國際莎劇節」 策展反映當代劇場特色

疫情影響了很多國際交流的機會,香港不少有固定舉行時期大型藝術節,也是這兩年才陸續回復正常,有些項目則改變展演方式或延期,包括今年6月終於可以順利進行的第一屆「香港國際莎劇節」。莎劇節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主辦,並由導演鄧樹榮親自擔任藝術總監。剛帶著由葉童主演的全女班無言劇《李爾王》巡演柏林、倫敦和羅馬尼亞的他,作品在當地得到很多正面的評價,特別是在倫敦這個莎士比亞的故鄉,去掉劇作者最重要的語言,讓表演者提煉角色的身體表達和情緒,挑戰海外觀眾對莎劇的想像。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30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上海

上海音樂劇票房蓬勃,「錢景」有多美?

2024年尚未過半,據新出版的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上海的音樂劇演出市場蓬勃開展,「錢景」一派如畫。從最新統計數據來看,2023年全國音樂劇演出場次高達9960場,其中上海占據了5888場,占全國市場近六成。尤其是近4年來,上海音樂劇票房和上座率持續攀升,人均觀演次數高達4.24場,人均票房更是達到了2,224元人民幣的新高度。 作為中國最大的票倉,上海之前因疫情的影響,演出一度下滑。自去年起,實體演出市場逐漸回暖,尤其是音樂劇市場數據實現了強勁增長。前段引述的數據不僅突顯了上海在全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的主導地位,也彰顯了上海致力於打造「音樂劇之都」的強大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上海的音樂劇的演出場域已從以往鏡框式的大劇場拓展開來,蔓延到了亞洲大廈及大世界演藝中心等僅容納一兩百名觀眾的小型演藝新空間中。而隨著3年前,首部小型環境式駐演音樂劇《阿波羅尼亞》等作品的走紅,小劇場環境式音樂劇開始走進更多觀眾的視野中,眼下《阿波羅尼亞》在上海已經演出近1000場,全國共計演出超過2000場,吸引了超過20萬人次的追捧,開啟了「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的「錢景」現象。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29
威斯巴登

紀念卡夫卡逝世百年 舞作以當代日常翻譯卡夫卡式的世界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於1924年過世,他逝世後的百年裡,世界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希特勒掌權而後戰敗、二戰爆發又結束,冷戰開始又瓦解,許多國家成形又消亡。隨後,工業化、現代化、數位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大大改變了世界的樣貌。2024年,我們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去閱讀和理解卡夫卡在當年,在現今已不復存在的波希米亞共和國裡,所寫下的文字? 為了紀念卡夫卡逝世一百年,許多德語劇院以此提問出發,在2024年發表以卡夫卡為主題的新作。其中,有以卡夫卡單篇小說結合當代元素、重新改編成戲劇的,有維也納城堡劇院《變形記》、科隆戲劇院《審判》、德勒斯登州立戲劇院《城堡》和斯圖加特戲劇院《美國》。也有從卡夫卡的隨筆、草稿和日記改編的戲劇,如漢堡戲劇院《八本八開筆記本》和巴塞爾劇院《卡夫卡計畫》。此外,捷克與德國兩國的文化部共同策劃為期一年的「卡夫卡2024」系列,與歐陸各國藝文場館合作,讓觀眾從年頭到年尾有看不完的戲劇、電影、電視、展覽、音樂會、對談與讀劇等。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23
巴黎

共體時艱或捨本逐末? 法國表演藝術界面臨撙節窘境

2月底,法國政府投下震撼彈,宣布年度總預算必須縮減共100億歐元,以彌補經濟負成長帶來的虧損。儘管文化部只占刪節總額的2.4%(註1),卻造成表演藝術界前所未有的壓力。 中央的撙節勒令 對剛走馬上任的文化部長哈希妲.達狄(Rachida Dati)來說,這波大幅度的撙節政策無疑是重大挫敗。原本大家期望她透過良好的政商關係,為文化產業爭取更多資金,但沒想到卻得面對開源節流的難題。削減預算案似乎只是總統、行政首長與經濟部長的決議,這突顯了政府權力的集中化,部會首長根本沒有協商空間。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次修正預算似乎只是首波海嘯,6月內閣還得面臨另一次財政整頓。 此波衝擊下,受創最深的莫過於2個承先啟後的文化產業古蹟維護和創作補助(註2)。達狄聲明,她會動用文化部的預備金補償三分之二的虧空,並運用轉移法令,挪用其他計畫的補助費用。她也表示不會刪減地方場館補助,以維護她推動的鄉村文化平權政策。然而,由國家直接資助、監督的藝術機構卻面臨空前的財務危機。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22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面時代的當下 勇敢的藝術實踐

2024布拉格Bazaar藝術節

今年是布拉格本地藝術節Bazaar Festival 的10周年紀念,於3月15日至25日舉行。這次的主題聚焦在「勇敢的藝術實踐」(Courageous Practice),集結中歐和東歐各地的藝術家,呈現多元形式的作品,包含實驗舞蹈、跨領域混合媒材演出。每個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創作方式,尤其著重藝術作為與社會互動的媒介。藝術節單元包括主要節目,和駐村作品呈現(Saturday Bazaar),以及講座、工作坊、讀書會、野餐等活動。除了作為展演平台,也開展交流的空間,讓不同社群可以匯流。觀眾和藝術家可以分享身體力行的創作、思考,和生活方式。 10年前第一屆的Bazaar藝術節是源自歐盟協會和歌德協會共同資助的藝術節「Idendity. Move!」,包含13個西歐和中歐國家參與其中,在不同城市同時有演出發生,主要為舞蹈和肢體劇場作品,探討身分認同的主題,得到相當不錯的觀眾回饋。當時布拉格的Alfred ve dvoře劇院作為參展單位舉辦了第一屆 Bazaar藝術節。Bazaar是市集的意思,以熱鬧的市集作為概念,打破舞台和觀眾之間的分隔,任何人都可以買賣交換點子,由多個小型演出組成,結構較為彈性和流動。藝術總監Ewan McLaren希望可以繼續發展這個形式的藝術節,於是正式開始了Bazaar藝術節,以布拉格為基地,聚焦在中歐和東歐相關脈絡的主題。 訪問Ewan和製作人Barbora Comer 時,他們提到Bazaar藝術節的精神是不以完整的作品為最後目標,旨在呈現創作的過程和藝術作為回應政治、環境和社會議題的表達媒介,邀請觀眾進入討論和評論的空間,希望在藝術節之後仍然延續社會參與。今年的主題「勇敢的藝術實踐」在定義上尤其開放,囊括女性主義、烏俄戰爭的網路現象、人和物與現實的關係等等,在策展上呈現各種挑戰既有價值或揭露社會問題的作品。

文字|于恩平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21
檳城

檳城兩劇團 揚威馬來西亞「戲炬獎」

來自檳城的兩個劇團揚威馬來西亞第19屆「戲炬獎」!由Noise Performance House製作的兒童劇《我的醜醜鴨》,以及剃刀實驗劇場製作的《我的末日青春小鳥》分別以11項和9項提名成為大熱門,最終獲得當晚頒發的14個獎項中的8個。《我的醜醜鴨》奪得最佳女主角、原創劇本、原創配樂和造型設計等4個獎項;《我的末日青春小鳥》則拿下最佳導演、舞台設計、平面設計和網路票選最受歡迎戲劇作品,同樣以4個獎項平分秋色。加上憑《謝師會》奪得最佳男主角的李奕翰同樣來自檳城,這回檳城劇場人可謂大豐收。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16
新加坡

各大藝術節5月啟動 跨領域╱跨媒介作品繽紛上陣

今年各大藝術節如期進行,濱海藝術中心的「另藝派」(Flipside)於5月31日至6月9日進行,一如往年,為觀眾呈現雜技、偶劇、喜劇、肢體表演,有的藉此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的進行關於人與科技的狂想。 今年「另藝派」以物件劇場居多:來自泰國的《Ta Lent Show》以家居物件進行即興表演;來自法國的《Stars in Our Eyes》以日常物件進行兩齣短劇,激發觀眾的想像力,引領觀眾一下遨遊宇宙、一下進入機器服務人類的未來世界。物件劇場使得人與物之間的界線模糊,讓藝術者與觀眾得以「跨越」,發現表演的更多可能性。「跨越」讓想像力得以馳騁,對生活更加敏銳。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SIFA)也於5月17日至6月2日上演,今年的主題是「他們宣稱」,邀請觀眾為所有與自己抱持不同信仰與理念的群體敞開心房。與往年不同,今年的藝術節多了「Little SIFA」,即為適合親子共賞的戲劇節目,包括偶劇、戶外演出、製偶工作坊。另外,今年也增設了「明天、明天」系列,邀請新加坡各劇團呈現小品演出(work-in-progress)。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15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形式凌駕人性、舞蹈切割劇場

波赫士.夏瑪茲「自由」顛覆碧娜.鮑許「大教堂」

接任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總監近周年,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終於交出首份成績單《自由大教堂》(Liberté Cathédrale)(編按)。在概念編舞的影響下,這個風靡全球長達半世紀的舞團是否仍延續碧娜.鮑許(Pina Bausch)細膩雋永、深入淺出、以人為本的舞蹈劇場脈絡?新任總監是否能透過抽象、解構、有機、實驗的創作美學,開展出經典舞團的當代風貌? 為了繼往開來,只能改弦易轍 很少有人會把教堂與自由聯想在一起。教堂,作為宗教集會的場所,意味著莊嚴的氛圍、神聖的信仰、充滿規範和約束的儀式,甚至是西方文明發展的基石。相對於夏瑪茲過去舞作著稱的狂縱不羈、標新立異、不拘一格,這些嚴肅的象徵完全背道而馳。對編舞家來說,結合這兩種迥異的概念,正反映出烏帕塔舞蹈劇場新舊交替的當下處境:「過去教堂曾把舞蹈譴責為罪惡,如今自由的風氣卻映照出這種局限。這個舞團承載著無數傑作的歷史重量,今日它該何去何從?我認為要重獲自由,唯有另闢蹊徑,讓革新反過來滋養曾經擁有的一切。」(註1)夏瑪茲認為,若要突顯鮑許歷久彌新的價值,必須超越以她為名的經典框架,嘗試別出心裁的創作方式。 對夏瑪茲而言,教堂不只象徵著宗教或文化的不朽價值,它的希臘詞源ekklsia本義是公民集會,突顯出當下、現場、聚集的意涵,如同劇場。他想匯集不同的體態,讓舞動的群體建構出一種「沒有教堂屏蔽的神聖集會」(une glise sans glise):「我來自一個無神論的共產家庭。共產黨並非宗教,但它是一種帶領人實踐理想的信仰,擴延至藝術、行動、公開言論等不同領域()我對教堂充滿各式各樣的質疑。但它也是一種關懷人性的靜心之所。這座建築並沒有特殊的實用性,但它有嚴格的規範,也宣揚著對他人的信任,就像是愛,需要有規則、信念、對他人的尊重和一絲瘋狂。」(註2)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14
澳門

第34屆澳門藝術節 經典與當代的「奇.遇」

「第34屆澳門藝術節」於5月3日至6月7日舉行,今年藝術節共上演19檔演出,並策劃了23項延伸活動,活動總預算約澳門幣 2,490萬元,比起去年增加了290萬,與2019年的第30屆相近,增幅主要來自邀請外國團隊。今年有來自中國內地、澳、台、港及歐亞等13個不同地區的表演團隊,當中澳門藝團製作的節目達五成,共有13個澳門團隊及學生戲劇組參加,而「排灣貝拉Paiwan-pella」則為自2018年後首個參與澳門藝術節的台灣團隊。過去4年由於疫情關係,外國團隊難以來澳,藝術節中幾乎都是本地及中國內地作品,本屆外國團隊的數量又回升到跟2018及2019年相近。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09
首爾

韓版《司卡班的詭計》引進「輕鬆自在場」概念

韓國國立劇團自2019年改編首演莫里哀(Molire)的法文經典劇《司卡班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將17世紀的敘事在21世紀重現,並且在每一季都融入韓國當地討論度高的社會議題,如大韓航空堅果返航事件、學制改編、論文瓢竊等,諷刺和幽默兼具,成為劇團的代表劇目之一。今年在明洞藝術劇場展開的第4季公演,首度針對兒童、年長者、感官或學習障礙人士設計全場開放式的無障礙觀賞服務(註)。 國立劇團設計的無障礙觀賞服務,包含演出進行間自由出入劇場、開演前40分鐘起入席、演出進行間不暗燈、歡迎觀眾攜帶可安定情緒的玩偶入場、劇場外休憩空間、事前提供演出詳細介紹資料、事前閱覽劇本、可觸式舞台模型導覽。此外,部分場次也為身體及感官障礙人士提供手語同步翻譯、封閉式語音解說、韓文字幕和出入場移動協助。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19
東京

表演藝術媒體「PANJ」全新改版 聚焦以「人」為主體

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The Japan Foundation)所營運的表演藝術網路媒體「Performing Arts Network Japan」(PANJ),在營運20年後於2024年4月1日全面更新上線,以不同以往的網站面貌重新與讀者見面。2004年所創立的PANJ持續提供日英雙語的日本與全球當代表演藝術資訊,並於每個月進行更新,更累積許多國內外專業人士的專訪文章,已成為使用者研究表演藝術最新動態的重要媒體。本次大幅度改版,除了事先徵詢國內外使用者及專業人士意見作為回饋外,更邀請資深戲劇媒體人伊達なつめ(Natsume Date)擔任總編輯,期待能夠傳遞更多元且創新的藝術新訊。 作為更新後的首波企畫,PANJ以劇團イキウメ(IKIUME)團長、同時也是長期受到關注的編導前川知大作為主角製作人物特輯。前川在2023年以《傳遞人魂》(人魂を届けに)獲得讀賣演劇大賞最優秀作品獎,並一直是日本表演藝術界的焦點人物。國際交流基金會在2021至2022年間,曾將他的5部劇本作品翻譯成5種語言進行出版。本次的專文更包含當時參與劇本翻譯的翻譯家所撰寫的評論,讓讀者更能夠深入前川知大劇本與創作的核心。 國際交流基金會表示,本次網站更新的核心概念是「人」,所以將聚焦於對國際演出有潛力或已有實際經驗的藝術家為對象,提供不同角度的側寫。而對於國外的重要策展人或劇場工作者,也預計以前所未有的視角進行介紹。PANJ除了持續向國外傳播日本當代表演藝術內容外,藉著本次改版,將新增更多實用且能反映日本表演藝術動向的資訊。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18
曼谷

搬演「失而復得」主題3作品 河城藝術中心疫後重振藝術活力

曼谷河城藝術中心(River City Bangkok)位於曼谷老城區昭披耶河畔,以藝術展覽和藝術品拍賣在泰國藝術圈打出名號,「藝術實驗室」(Experimental Art Lab)則是 COVID-19疫情後,河城藝術中心支持泰國藝術發展的一項新計畫。 在COVID-19疫情期間,由於泰國政府祭出防疫規定,許多表演場所因此被迫關閉或暫停營業,藝術家也因此無法進入表演的地方練習演出,或是無法獲得藝術製作所需的設備和資源,所以在疫情逐漸趨緩後,河城藝術中心希望補足疫情前和疫情後藝術發展上的落差,因此在2023年中發起藝術實驗室計畫,支持各種形式的藝術展演。 河城藝術中心的藝術實驗室是一個只能容納100人的小劇場,可以用來舉辦劇場或舞蹈演出、放映電影、舉行座談會或工作坊等,由於空間不大,觀眾可以和台上的表演者近距離接觸,感受現場表演的魅力。 藝術實驗室和泰國多個知名的製作或表演團體合作,例如今年2月和3月以「失而復得」(Lost and Found)為主題推出3齣劇場作品,主題圍繞著現代人的都市生活,呈現現代人的焦慮、困惑、寂寞和遊蕩等不同的心境,進而描繪出現代人在這些心境下各自不同且獨特的成長過程。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12
北京

政策推波助瀾 非傳統「演藝新空間」處處迸發

「演藝新空間」是目前中國表演藝術圈最熱門的話題與名詞。2018年3月21日,中國文化部合併了國家旅遊局,正式更名為文化和旅遊部,把文化融入觀光資源成為推展文化政策的利器。在此之前,就表演藝術的層面而言,至少已有40多個景點推出了實景「旅遊演出」項目。2023年的統計,「旅遊演出」在全國超過500億元人民幣的演藝票房中貢獻了37.92%。「演藝新空間」則成了文化政策下、城市中的「旅遊演出」。 2016年,上海引進美國紐約版《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沉浸式的觀演體驗讓觀眾趨之若騖,票房至今驚人;同樣是2016年,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也首次以非劇場空間的演出形式吸引了眾多觀眾。直到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各地無不磨刀霍霍,推出各種非傳統劇場空間的沉浸式表演,不但觀眾買單,更符合國家開發城市文化旅遊的政策,可謂三贏,眼見形勢即將一發不可收拾;但疫情突來,表演藝術自天堂掉入地獄,不得不讓人懷疑人生。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11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倫敦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愛的徒勞》 海島情境下探索莎劇當代意義

上個月是莎翁生日,其出生地史特拉福於4月20日那個週末舉行許多慶祝活動,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莎劇《愛的徒勞》(Loves Labours Lost)也同時於該週開演。劇團的新任聯合藝術總監哈薇( Tamara Harvey) 和艾文斯 (Daniel Evens)在 2023年 6月上任,年初宣布了今年一整年的劇碼,《愛的徒勞》作為新劇季的首檔節目,大家都拭目以待。 《愛的徒勞》是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也是其數一數二棘手的作品,因為通篇劇作都在玩弄語言,大部分喜劇元素都來自字彙的多重意義,有點類似台灣人喜愛的諧音哏,令人覺得慧黠而會心一笑。但這是四百多年前的作品,許多文字現代人已不再使用,或現代人對這些文字的理解不同於伊莉莎白一世那個世代的民眾,因此要能讓現代觀眾理解這齣戲已不容易,要讓人「會心一笑」更是挑戰。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05
紐約

芬蘭指揮家在美出風頭 沙隆年、麥凱萊近期備受矚目

芬蘭指揮家最近在美國樂壇相當出風頭,先是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突然宣布他在明年樂季結束合約期滿後離職,接下來芝加哥交響樂團宣布下一任音樂總監由麥凱萊(Klaus Mkel)擔任。 沙隆年是具國際聲望的指揮家和作曲家,他與洛杉磯愛樂在1992到2009季度間的合作,堪稱魚水相幫的最佳典範,但他之後就以要專心作曲為由拒絕再接固定職,所以當舊金山交響在2020季度網羅到他擔任音樂總監時,樂壇都很期待會擦出什麼火花。但他的任期才開始就碰到COVID-19,如今又走人,他的舊金山交響時代可以說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沙隆年很明顯想讓離職一事創造最大聲量,所以把時間選在樂團宣布新樂季的同一天,聲明也完全不留情面,說離職的原因是「和樂團董事會對樂團的未來有不同的目標」,但會繼續與樂團的「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合作,把錯全加諸董事會:包括減少演出場次、新曲委約,以及取消巡演。 沙隆年要的效果確實達到了,之後的批評幾乎都是說董事會背棄禮聘他時的承諾,並質疑為何有3億多元儲備金的樂團花不起這個錢。為扭轉輿論,董事會也發表聲明指出樂團在過去10年共累積1億1,600萬的赤字,不可久為繼。又說疫後的票房收益和科技新貴的募款都不如預期,很明顯是指沙隆年的明星號召力不如外界想像。 美國樂團的音樂總監除了指揮外,還要支持募款的行動,因此在音樂專業外,個人魅力也很重要,這是為什麼舊金山交響對沙隆年寄以重望,而僅管成果不如預期,並沒有改變其他樂團的選擇條件,芝加哥交響選上麥凱萊也是基於此。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04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溢於言外的悲劇深淵

卡士鐵路奇與伊莎貝.雨蓓首次挑戰哈辛經典《貝芮妮絲》

歐洲劇壇2024年開春最令人期待的演出,莫過於《貝芮妮絲》(Brnice),這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與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首度合作,也是兩人初次挑戰17世紀古典悲劇。然而在巴黎連演3週的《貝芮妮絲》卻讓觀眾大失所望,甚至引爆喝倒采的現場衝突。為何這部耗費千萬、眾所矚目的「旗艦製作」最後卻落得毀譽參半的評價?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03
首爾

世宗文化會館創下法人化後最高業績,高達5.15億新台幣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與光化門廣場毗鄰,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複合式展演空間之一,於1978年開館,館內設有劇場、交響樂團專用演奏廳、美術館、小型藝廊等設施。自1999年轉換為財團法人後,於2023年終創下歷來最佳收入業績,自製節目售票所得、場地租金及其他設施租借費用等合計達219億韓元(約5.15億新台幣)。其中常駐於此的首爾市立國樂管絃樂團、劇團、舞蹈團、音樂劇團、歌劇團、合唱團等6大藝術團體票房總收入,相較於前年增長了57%,達到33億韓元(約7,835萬新台幣),全年度付費觀演人數也累積近50萬人次,已恢復疫情前水準。 世宗文化會館執行長安浩相(音譯)表示:「會館法人化之後,自營收入首次超過200億韓元,這與近年光化門廣場步行區拓寬,並與世宗文化會館一樓銜接,打造出更親民的形象有關。」此外,2021年安浩相執行長上任後,積極推動提高直屬藝術團體的自創節目比重,並改善演出製作系統,從而提升節目整體水準,也與其他民間藝術團體節目內容得以區分,提供觀眾更多元化的選擇。新的一年,世宗文化會館除了繼續致力於活化館內空間,提高租借率和租金以外,也將整合館方空間及直屬團體資源,開發新型態的表演藝術節目。

文字|許景涵
第359期 / 2024年03月號
東京

日本「媒體藝術資料庫」正式公開,提供4種語言介面

國立藝術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rt Research,簡稱NCAR)於2023年度從日本文化廳承接「媒體藝術資料庫」業務並致力於系統改善作業,日前於2024年1月31日正式對外公開。本次公開內容簡化既有複雜的數據結構,讓搜尋與顯示更加簡單易懂,更優化使用者介面,提供更多樣的資訊支援工具。資料庫主要收集包含漫畫、動畫、遊戲、新媒體藝術等4個領域的作品資訊和相關合作單位的數位典藏檔案,以方便新媒體藝術可以順利傳給下一個世代並且被有效用於研究調查與創作發展。文化廳於2010年開始建設資料庫,2015年3月公布開發版,2019年11月發表測試版,最後於2023年交由NCAR負責營運。 作為一個跨領域與跨機構的搜尋平台,「媒體藝術資料庫」主要提供漫畫的「單行本」、「連載雜誌」;動畫的「電視節目」、「劇場電影」、「影像資料包」;遊戲的「遊戲資料包」,及新媒體藝術的「展覽」、「相關活動」等資料,其中不只包括該作品的標題和作者等資訊,部分作品還提供相關合作單位及典藏等內容供查詢。目前數據收集來源包含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動畫師.導演協會(JAniCA)等超過10個單位,並且於網站提供日英中韓4種語言介面。國立藝術研究中心以「藝術的連結、深化與擴展」為關鍵,希望連結國內外美術館、研究機構及社會各界,也令人期待未來有更多跨領域合作的作品因此產生。

文字|新田幸生
第359期 / 2024年03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海外觀點

虛構與現實之間的島嶼

關於里米尼紀錄劇團《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演出

有時候,戲劇表演能夠擺脫虛構,以一種讓烏托邦場景變得實際可行的感受處理現實,哪怕那只是表演的過程而已。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與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作品《這不是個大使館(台灣製造)》(This is not an Embassy (Made in Taiwan))正提供了這樣的體驗。在首次歐洲巡演後,該劇將於4月在台灣演出。 為了模擬一個「不可能的大使館」,3位「專家表演者」32歲的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27歲的音樂家王思雅和71歲的退休外交官吳建國創造了一種世代之間差異豐富的互動狀態,他們共同的使命就是向全球觀眾傳達台灣的本質。在為民主現況的台灣爭取認同的目標下,表演者的主觀和經驗層面是解開代表外界對台灣地位不同認知的防震棱鏡的關鍵;舞台下,他們正以不同的方式為這一任務奉獻自己的力量。郭家佑是數位科技的提倡者,和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的創始人,她相信可以透過網路進行人民對人民的外交。王思雅是一位音樂家、藝術家,也是伯思美國際實業有限公司王俊峯的女兒,分享她對21世紀企業家維和方式的看法。吳建國則以他退休公務員的身分,借鑑他在不同國家擔任台灣外交官37年的豐富生活經驗。他曾在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越南和貝里斯任職;他在貝里斯可以升起台灣國旗,這是貝里斯作為少數幾個正式承認台灣的小國所賦予的罕見特權。在座無虛席的洛桑劇院,他們講述的故事吸引了觀眾,喚起他們真誠的興趣和同理心。他們傳達自己和自己所關切所做的嘗試,獲得持久的掌聲,許多觀眾在演出後也藉機在門廳與表演者交談。 這個作品嘗試了一種共製模式,進一步深化國家戲劇院長期以來的國際參與,藉由尋找一種互惠的方式,讓台灣演員能與歐洲導演合作。就這齣製作而言,除了今 年4 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上演之外,也獲得柏林藝術節、維也納人民劇院、巴黎秋季藝術節等多個歐洲場館的支持,主要是為了吸引海外觀眾。重要的是,温思妮和羅尹如這兩位劇場專業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協助,努力尋找潛在的「日常專家」,以實現作品中能交織不同的社會觀點,包括世代和人際之間。 除了國家戲劇院發布的徵集公告之外,他們還使用了社交媒體和專業網絡來進行田調,納入公務員、運動者和研究人員等不同背景的廣泛觀點,成為表演的劇本。

文字|弗瑞達.菲亞娜(Freda Fiala)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