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开幕式。(Alžběta Jungrová 摄 Prague Quadrennial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想像.转化.记忆 数位时代的策展新挑战

2019年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

每四年一次的剧场盛会——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今年于六月上旬举办,本届是该展暌违十一年后终于重返原本的主展场「工业宫」,大会的主题则提出三道让舞台和空间设计师、建筑师的艺术生命得以连结、前进和持续地发展的力量——想像.转化.记忆。其中台湾的学生馆「试衣间」以台式热炒店为背景,让参观者穿上戏服、戴上耳机聆听原创文本和执行动作,进入角色并与其他观众互动,贴合剧场性与现场性,博得评审青睐,获颁最佳学生馆体验奖。

每四年一次的剧场盛会——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今年于六月上旬举办,本届是该展暌违十一年后终于重返原本的主展场「工业宫」,大会的主题则提出三道让舞台和空间设计师、建筑师的艺术生命得以连结、前进和持续地发展的力量——想像.转化.记忆。其中台湾的学生馆「试衣间」以台式热炒店为背景,让参观者穿上戏服、戴上耳机聆听原创文本和执行动作,进入角色并与其他观众互动,贴合剧场性与现场性,博得评审青睐,获颁最佳学生馆体验奖。

今年的捷克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据官方的节目手册所言是「重返传统的家」,「家」指的是布拉格展览中心(Prague Exhibition Grounds),这是位于当地市内一个结合会议和展演功能的场地,当中包括主展场工业宫(Industrial Palace)和其他周边的活动场地。展览中心的历史意义在于,这是四年展自一九六七年首办后的主要举行场域,工业宫修建于一八九一年,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其钢结构反映当时新艺术的建筑风格,也描划了铁幕年代时那种粗野主义式的线条。不过二○○八年的大火摧毁其华丽的左翼建筑群,这不但成为城市历史空间的一道伤口,也让四年展往后两届(2011、2015)都要另觅场地,大会的整个策展概念亦都因地制宜。

空间回归、展览回顾  虽有「全貌」却难介入

 这一届是火灾过后首次回归,对大会来说别具意义;而继上届(2015)开始有明显的策展主题关键词(空间共享:音乐.气候.政治Shared Space: Music . Weather . Politics)后,本届则以大会最高荣誉金马车奖(Golden Triga)的意象——即由三头马匹带动前进的战车——提出三道让舞台和空间设计师、建筑师的艺术生命得以连结、前进和持续地发展的力量——想像.转化.记忆(Imagination . Transformation . Memory)。记忆与历史是未来基奠的重要构成,而空间的「回归」作为一种与记忆(当中包括创伤)重新挂系的姿态,则反映四年展的能动力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附在其历史上。事实上,四年展作为剧场专业交流的重要场域,不少国家和地区展馆(Exhibition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的作品,都以当地近年具代表性的设计师或作品回顾作为策展主轴,如世界剧场重镇英国馆“Staging Places Studio”是传统博物馆式的呈现,剧场记忆以录像记载,萤幕单向地展示其作品的多样性,观众诚然看到一种「全貌」,但整个空间设计的流动力和介入观赏的可能性都很弱;这种记忆并没有跨越与转化文化、空间和媒介的可能性,也未搭建起想像的桥梁。

同一情况亦出现在美国馆“#dramatic imagination”,与乌克兰馆的作品直白地称为「首个参展的乌克兰国家展览」异曲同工,分别是后者的影像资源是数个印有作品照片垂直拉架,而前者是高清萤幕而已。不过即使保加利亚馆“CONGLOMERATE”以高科技的蜂巢概念,呈现资料、作品与设计者结网式的关系与呼应网路的意象,观众要带上盖著蜂头装置的虚拟实境眼镜回顾作品,但并非「进入」作品处境的创造式体验,接收资讯依然单向,互动性是透过身体动作如转头便看到设计师的文字资料,有关其记忆的想像是无效的,也难以参与(participate)。中国馆的“Elsewhere”是一个如进迷宫般的箱子结构,展览的动线相当迂回狭窄,策展论述是有关中国设计展与团队廿多年前首次参与四年展的记忆,十多个手机萤幕展示当代作品的密集性,让人即使想驻足也找不到焦点,记忆与当下的连动也就变得模糊。

台湾学生馆得奖  剧场性体验设计受青睐

科技在剧场设计美学上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不单冲击视觉也挑战如何让经验(experience)介入,提升体验可转化的想像力,而经验正是这届四年展的艺术理念(Artistic Concept),这也是很多艺术与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的当代课题。四年展以剧场表演和空间设计为主题,其独特性是唯一的,也是视觉文化展览的代表之一,参展者的策略不一定绝对与资源有关,却反映是否能对应世界的关注。因此不难理解台湾学生馆「试衣间」(Changing Room)的策展概念能获评审认同,而获最佳学生馆体验奖。作品呈现很台式的热炒店景观,是很在地的文化记忆,同时其处境亦具剧场性(theatricality),色彩媚俗与混杂性冲击著西方传统的美学想像,观众穿上戏服、戴上耳机聆听原创文本和执行动作,进入角色并与其他观众互动。

相对于台湾馆「宝岛浮沉」(Island Invisible)那些需要先下载扩增实境应用程式,才能体会的有关土地、仪式与海洋的记忆,观众站在一个冷静与抽离的位置思考和介入,学生馆则在处理剧场视觉与空间设计(scenography)的现场感(liveness)、表演性(performativity)、在地性(locality)和玩味性(playfulness)上更有温度。澳门馆空间设计的在地性与表演性也有趣味,展区地面铺上金黄色色块,空旷的空间中心则是一个微小的表演空间结构,放了几部耳机载录著描述城市的声音,言简意赅地呈现华丽与空洞的意象,空间本身敷演著一场抗争。相对来说,香港馆“All-in-One: Hong Kong Theatre Phenomenology”以多个鸡笼呈现城市空间的压迫感,论述分割式房子的意象同时也是资源分配的反映,「格仔店」在实际上令观众可看到不少作品,但因为盒子空间的限制,设计师要转化记忆为想像、介入体验元素的挑战性更大。因当时香港正历修订「逃犯条例」的争议,反对声音除了是由香港剧场工作者组成的小型游行队伍在布拉格街头发出外,香港馆也以「封展」的方式表示抗议,另外新闻发布会和小型演出也直接回应对言论自由的担忧。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