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艺术节节目指南上刊印的《玫瑰骑士》(蔡秀锦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玫瑰骑士

今年香港艺术节于一月三十日开锣,本刊第三期曾为文预报各项节目。其中宣称是历年最大制作的歌剧《玫瑰骑士》,于二月五日演出,本文作者就导演手法的不同风貌及乐团的表现加以评析。

今年香港艺术节于一月三十日开锣,本刊第三期曾为文预报各项节目。其中宣称是历年最大制作的歌剧《玫瑰骑士》,于二月五日演出,本文作者就导演手法的不同风貌及乐团的表现加以评析。

《玫瑰骑士》

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1993年2月5日

在《费加洛婚礼》(Die Hochzeit des Figaro)和《托斯卡》(Tosca)之后,今年的香港艺术季推出了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玫瑰骑士》(Rosen-kavalier)──本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剧之一。

由史提芬.罗利斯(Stephen Law-less)监制及执导下的《玫瑰骑士》,其整体的呈现与人们在欧洲剧院已习惯见到的《玫瑰骑士》有全然不同的风貌,但却又不至于令人觉得错愕;舍弃了写实,但却造成了另一种精巧的艺术成就。导演的手法有如亮丽的手工艺术品般,在偶尔粗犷夸张中却有著令人惊艳的细致,并在不失音乐原意下赋予令人相当惊喜的诠释。他造成了一种紧凑有如电影般的演出效果,似乎也因此使得舞台上的演出比之从乐池出来的音乐更居于主导的地位。

罗利斯在这儿尝试以戏谑、揶揄,有如漫画式的呈现去描绘Maria There-sia 时的维也纳贵族生活。整个舞台的应用可说是充分发挥了使用性。在第一幕,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大的镜框式舞台;没有吸引人的华丽,但却有理性、淸晰及巧思。第二幕,仍是同个舞台,并经由一道墙、三道门使之成为只剩三分之一的空间,但仍不失壮丽之感。第三幕,舞台空间更小了,就如同小面饼般的大小但却丰富,然而这不但不使之显得局促,反而更增强了第三幕的动机!

最后,导演仍以其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整剧的结局。在第三幕,当Lerchenau的Baron Ochs退下舞台后,舞台在观众面前很自然又轻快的「折回」第一幕,由此引导结尾再回到源头(亦如同Mar-schallin 在第一幕时对Octarian所言),强调了顺畅、连琐性的导演手法。香港年轻的灯光设计师张国永(Leo Cheu),赋予了简单、淸爽的灯光无比的感性与艺术性,使之成了整个舞台视觉之连接体,其成就値得赞许。

乐团方面,香港爱乐指挥Roderick Brydon为所有的歌者交织了一片合宜的声响。可惜的是音乐中涵盖的庄严、韵律、跳跃、激动,及吵杂或高潮的地方,乐团的演出却显得保守,而在某些音律不明显之处的节奏亦不够明朗淸晰,尤其在序曲时,整个轮廓显得相当泛白;但在乐团与舞台演出者之间的配合,整体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如第一幕的结尾中,将那种恰似无止境的柔和,及满溢的气氛带至尾声的演奏,真是无懈可击。

 

文字|蔡秀锦 留奥舞台设计、艺术硕士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