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万年》是旅法多年的戏剧舞蹈工作者林原上,继编导台东公教剧团演出《后山烟尘录》之后,在皇冠小剧场推出的「戏剧舞蹈」作品。该作品的创作意图源自于林原上和高行健两人去年合作的《对话与反诘》(Ja Oder Nein)一剧中,一个东方和尙的角色。为了凸显和尙顽固又幽默的本质,创作者采用两个和尙的对比来呈现,由林原上和吴朋奉两人担任演出。
「一念万年」一词出自佛经,以此作为演出的标题颇有禅味;而和尙在立起的棍子之上立鸡蛋的设计,为作品再添一分哲学意味。这个标榜为「戏剧舞蹈」的作品,企图借由两项表演艺术的结合,优游于「禅」的精神界和物质界之间。整体来说,该作品在剧场效果的运用,以及观众情绪反映的掌握上相当成功,尤其是在各段落的起头和结尾部分,显现出编导和参与演出人员的功力。
由于作品的创作动机具有禅味,而表现形态又是结合戏剧与舞蹈,因此观众的欣赏态度自始便显得有点受到以上两点的影响。
其实,不论是戏剧或是舞蹈,经由演出形态表现出的宗教理念,祇能算是编导个人的领悟,并经由演出人员和剧场效果,外化而出的表现。它在作品的创作中祇是个起始点,提供一个灵感增长的环境。对创作者、表演者和观赏者而言,它是个诱因,而非樊笼。
若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执著于演出作品的「禅」为何?是否属于正统?表演者的台词为何?出自何处?肢体语言、道具和剧场效果的运用是否与禅有关?等等智识脑力的问题,那么此时观者成为分析者、评判者,丝毫不曾享受到观赏演出的乐趣。而所得的印象,则可能和原本编导者的创作意图相去甚远。
创作者林原上说他这次要做的是「有舞蹈成份的戏剧」,文字上看来是以戏剧为主、舞蹈为辅。然而演出时呈现的作品,却是无法将二者以主、从的方式划分。作品本身是林原上亲手绘写,内含动作、声音、经文词句,看似卡通漫画稿的剧本;再经由排练、即兴等工作方式而形成的,并不刻意划分何为舞蹈、何为戏剧。例如在《一念万年》中有个段落,二个和尙由舞台后侧,沿著斜线的路径向前行走,看似飘浮于水面、海浪之上。他们的身子做起落浮沉之势,而手臂却是时而如翅膀般地振动飞舞,时而如浪潮般地海涌起伏。此时观众见到的可能很难明确划分是默剧动作或是舞蹈的肢体语汇。其实,自古以来戏剧和舞蹈就经常借用、或是分享彼此的表现方式,因二者均是藉人体为媒介。
因此在这种考量下,若是强要将这作品划入戏剧或舞蹈的范围,似乎就是多此一举了。
文字|赵玉玲 舞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