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硏究传统戏剧多年,《郑》剧却是曾永义第一次的编剧尝试。(刘秀庭 摄)
焦点 焦点

探史取经、构人织纬

国光剧团台湾三部曲之二《郑成功与台湾》

《郑成功与台湾》是国光剧团「台湾三部曲」计划中的第二部,也是三位主题人物中最有政治历史意义的一部,由从事戏曲硏究与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却从未编过任何一部京剧剧本的台大教授曾永义执笔,织构一代英雄宏伟却短暂的生命情态。

《郑成功与台湾》是国光剧团「台湾三部曲」计划中的第二部,也是三位主题人物中最有政治历史意义的一部,由从事戏曲硏究与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却从未编过任何一部京剧剧本的台大教授曾永义执笔,织构一代英雄宏伟却短暂的生命情态。

国光剧团《郑成功与台湾》

1月1日〜3日

国家戏剧院

首度尝试的新题材

继去年话题京剧《妈祖》之后,另一部新编大型史诗京剧《郑成功与台湾》将于今年元旦档期于国家戏剧院推出,这是国光剧团「台湾三部曲」计划中的第二部,也是三位主题人物中最有政治历史意义的一部(按:第三位为民间传奇人物「廖添丁」),为能将此位历史英雄的生平与抱负忠实呈现在舞台上,国光剧团特地延聘从事戏曲硏究与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却从未编过任何一部京剧剧本的台大教授曾永义执笔,借重他在文学与戏曲方面的专业,织构一代英雄宏伟却短暂的生命情态。

虽然以京剧表现郑成功,不论对于国光剧团抑或是曾永义而言都是是首度的尝试,但其实曾永义早在前年即已完成一部同主题的歌剧,当时他与作曲家许常惠合作,各自贡献所长创造说唱艺术结合歌剧交互运作的形式,这出由曾永义编剧的大型史诗歌剧原本预定于国家戏剧院推出,戏虽未上演,却种下了国光剧团请他创作京剧版郑成功的因。近年来曾永义致力提倡现代京剧不遗余力,而国光剧团也早有台湾三部曲的计划,八十五年底团长柯基良见曾永义完成歌剧剧本,便邀他编作京剧郑成功,基于尝试看看的想法,他接下了这个工作,展开他一如学术硏究般严谨的历史京剧创作。

尽管打著反淸复明旗号的攻台之举历史定位仍有若干争议,在大部分台湾人的心目中,郑成功一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并且广被称扬的开台英雄,一方面,四百年来文人志士不断累积相关的纪录文献与赞美诗歌,构成了他作为政治历史人物的基本材料,另一方面,民间广为传颂的诗歌、传奇事迹等,又提供了延平郡王作为族群记忆认同对象上较生活化的一面;因此,以戏曲硏究为基础的曾永义便由此著手,本身并不唱戏的他更从较客观的角度观照历史、设计人物,进行他「无一字、无一语不忠于史实」的史诗京剧创作。即便如此,创作这样一出前所未有的历史剧,从剧名所涵括的主题意识到每一人物、事件的具体化行动,仍存在著诸多需要字斟句酌加以厘淸的问题。

剧名直接影响剧本创作的内容铺陈,当「郑成功」从一个政治符号的丛体变成舞台上以两小时表演完毕的角色时,身居台湾三部曲之一的新作,自然应当考量故事主人翁与台湾之间的连系。翻开史册,郑成功自攻台伊始到忧忿成疾而猝然去世仅一年三个月,这是他的后半生,也是与台湾关系最密切的阶段,因之编剧择定此范畴为剧情的时空基础,为此,指称其一生的「郑成功」便不适于作为剧名,而「海国英雄」仅涉及经韬海略的部分、「开山王」只为一时之称号,这些题名都不足以彰显此剧的意义,最后,编剧与剧团艺术总监贡敏确定了一个最平实的剧名──《郑成功与台湾》,将主角由征台到开台、治台的绩业汇成一题,除取古典戏曲名目皆平实之通性外,更可显其不朽之功业与永恒之精神。

戏曲的虚拟象征精神

历史剧不等于史实。古典戏曲「虚拟象征、时空自由流转」的精神不可偏废,而国家戏剧院的舞台条件亦得同步考虑,曾永义的处理手法是集中事件与史实,设造情境让人物合理地演出,由之一幕幕气势宏伟的戏剧内容便纷纷出现。除了剧作家基于史料加以发展出来的剧情与氛围之外,还以推理的手法将原不属于该时空的角色──董夫人──请到台湾来,她原留在厦门而未追随郑成功征台,但是一出戏缺少了女主角便显得阳刚味太重,编剧依据董夫人的性格加以推理出:倘若她当时也随夫来台会有如何的表现,于是剧中阳盛阴衰的问题得以平衡,在夫妻多次的剖心对谈中,也适时凸显出郑成功忧国忧民的心志。

另外,环境生态的考量也出现在这部史诗京剧之中。郑氏攻台之时,台湾在政治上受荷兰人统治,族群上则包含原住民、少数汉人与身居统治阶级的洋人,各种族群的关系在攻台前后所历经的改变构成了特殊的台湾情调,由剧中的汉人阿桃及汉光、红毛人向义、土著靑年山强与黑奴靑年黑皮的互动,涵括从遭受荷督揆一凌虐迫害到服膺郑氏领导的齐心建设的变迁,彰显郑成功衔负反淸复明的民族使命来台所受到的期待,以及治台时追求族群融合的努力与精神感召,这些都是过去京剧舞台上前所未闻的人物形象,如何让洋人、原住民自然地唱京剧,便是此剧另一个艰巨的课题,其呈现也令人期待。

为了让戏能在绝对的紧密配合下顺利完成,整部剧作的完成,编剧一直秉持「集思广益」的工作原则,与众位演员、导演卢昻、音乐设计朱绍玉、舞台美术聂光炎及艺术总监贡敏密切互动,数度易稿只为追求完美。《郑成功与台湾》与先前的《妈祖》一样是两岸戏曲合作的成果,台、京、沪三地艺术家合作堪称工程浩大,曾永义甚至千里迢迢赴沪与担任导演一职的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卢昻开制作会议,一出一出戏讨论之后始定稿;传统戏曲援词以定谱与倚声塡词是互补有无的,虽京剧传统上以皮黄十字之诗赞系为主要声腔,但此次编剧为扎根传统的创新,有若干突破此规制的设计,作曲与指挥家朱绍玉是大陆国家一级作曲,曾为五十多部大型京剧及其他戏曲、影视片编作音乐,曾、朱二人就著剧本台北─北京密切沟通,加上上海新锐导演卢昻创造新程式动作,合力挥洒出现代京剧兼具传统与创新的风味,接下来配合演员特性与舞台美术再做小幅修改,史诗京剧方才拍板定案。

针对演员设计的剧情结构

演员特性与剧本设计有绝对的关系,编剧基于尊重国光剧团每一位参演艺术家的特质,特地为他们量身修本。为了让饰演主角郑成功的知名老生唐文华有更宽广的空间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与性格,他特地删除〈望海兴教〉而设计了一场〈帷幄情怀〉,让角色以长篇唱段与自白道出自小习武经文、北伐南征以至据台反淸的生命经验与鸿鹄壮志,除了补足郑氏来台前的历史交代之外,也创造机会展现此文武老生的唱功与表演艺术;名小生高蕙兰传出病体稍愈并主动要求参与演出的喜讯,但为顾及她体力可能不足以撑全场的「陈永华」一角,便为之重编该角色的段落;而吴剑虹饰演的何斌是介于文人与丑之间的角色,也在顾及演员表现功力的考量下有所调整;得英才而合作之,是以能皆大欢喜、戮力以赴。

《郑成功与台湾》全剧共分八场:首场〈兵近鹿耳〉呈现郑氏攻台时克服万难、天人同助的事迹;二场〈揆一顽抗〉出现了洋人唱京剧顽强抵抗的场景;三场〈红毛向义〉是男女热血靑年不分族群帮助郑成功的纯朴真情;四场〈帷幄情怀〉则是郑成功静夜中回顾一生、展望未来的老生重头戏,五场〈台湾光复〉呈现驱逐荷虏、万众一心的雀跃;六场〈族群协和〉为日后郑成功建设台湾的贡献作出戏剧性的见证,也反映出族群熔炉治理之难;七场〈忧忿成疾〉是治台短短一年的荜路蓝缕,却遭部将丑恶私心多方砍杀的忧劳与感伤,加以上至父亲郑芝龙、下至爱子郑经皆因过遭处死,千愁万恨终令年轻的英雄郑成功一病不起;末场〈英雄千古〉郑成功病榻上感念董夫人一路扶持,惊传南明王室诸人尽遭灭绝,一代英雄落得满腔悲愤,终于抱憾而薨。

「谁能赤手斩长鲸,不愧英雄传里名;撑起东南半天壁,人间还有郑延平。」虽然历史剧不等于历史,但是一代英雄人物的典型却是最动人的千古精神,剧作完成后便视舞台的整体呈现而定江山。曾永义非常反对戏剧被当作政治意识型态的工具使用,而他也很谦虚地表示:「剧本没有无懈可击之日」,即使已再三推敲、集思广益,将来演出后仍会视演出效果与观众反应加以修改。同时也希望这种「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能为京剧现代化的理想立下良好示范。

 

特约采访|刘秀庭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