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违台湾乐迷的陈必先这次访台与亨利.梅哲合作(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提供)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简朴与强劲的琴音

评陈必先与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从第一个乐句开始,陈必先就展现了不刻意炫耀个人技巧,不夸张虚浮感情的弹奏技法。而这正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演奏传统,而真正属于「德国音乐」的演奏哲学。

从第一个乐句开始,陈必先就展现了不刻意炫耀个人技巧,不夸张虚浮感情的弹奏技法。而这正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演奏传统,而真正属于「德国音乐」的演奏哲学。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贝多芬之夜」

4月23日

国家音乐厅

四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国家音乐厅所举行的「贝多芬之夜」,是由亨利.梅哲指挥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演出。听众们有幸听到了三首深刻的音乐经典巨作。曲目包括:《艾格蒙序曲》(作品84),《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作品58),及《第七号交响曲》(作品92)。

满场的听众,一直是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演奏会的最忠诚支柱。音乐总监和指挥亨利.梅哲在每场音乐会中都有让人敬佩的成果呈现。而此场音乐会的独奏家,更是大家期待许久的旅德钢琴家陈必先女士。

久违「贝多芬第四」

近乎三十年的时间差距,再次演出一九七二年在德国慕尼黑国际钢琴大赛中为她赢得首奖的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实在意义非凡!陈必先从少女步入中年的生命历程,在音乐中我们看见了一位伟大女性的尊严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陈必先是台湾钢琴家中首位多次赢得国际钢琴大赛首奖的女性。也因为她而使台湾开启了革命性的「资赋优异天才儿童」出国条例,因而改变了台湾音乐界的生态与发展。任何一个角度看来,陈必先都是台湾音乐界的「开路先锋」。而这位演奏家,不仅在人生或事业上都拥有过人的毅力、耐力与精力。

陈必先的「德国精神」

就如陈必先自己说的,她经常感觉内心所体会到的德国精神是与贝多芬一体的。在贝多芬的音乐里,人性的矛盾、挣扎和精神性的抗争、困惑,陈必先都能够明晰掌握。而在她当晚的弹奏中,所显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定节奏和确切组织,让她指尖底下的贝多芬显得坚毅不拔而充满了战斗力。在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里,乐团精确而爽直的齐奏与独奏家相抗衡的对立应答,极明确地突显了音乐中的特性。第三乐章中,坚决而矛盾的节奏与个性,在陈必先手下有如模印似地确切而精准。

全然掌握苦痛与矛盾

从钢琴独奏的第一个乐句开始,就让人听出了陈必先特有的弹奏哲学;不刻意炫耀个人技巧,不夸张虚浮感情,让作曲家的音乐在其作品坚固、精密的组织和结构中,以最简朴而且最客观的手法,让强劲的精神内涵自然流露;而这正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演奏传统,而真正属于「德国音乐」的演奏哲学。

陈必先自九岁起就住在德国,近乎四十多年的时光,让她对德国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知,加上身为外国人,在一个陌生国度中,所体会到的文化差异和离鄕背井的孤寂,让她在弹奏时能够全然掌握贝多芬音乐中特有的苦痛挣扎与矛盾对立;而在这些挣扎之外,却又同时充满了强烈自尊与命运搏斗的向善艺术精神,而这也正是在《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中最难展现的品质。

现代曲目演奏权威

陈必先的第二首安可曲:巴赫《赋格的艺术》,从这首多声部的音乐里,我们听见了陈必先过人的精神凝聚力和超然理性专注的弹奏。除了巴赫以外,陈必先近年来所演奏荀贝克、布雷兹和史托克豪森的钢琴作品,都早已被认定是现代钢琴弹奏的权威。比起从前,现在的她似乎已经走出了人生各种外在的束缚和捆绑,找到了内心的真正自我。也因此,能够让她自己的才能天分和特质得到发展。然而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心路历程,也正是塑造这位杰出女钢琴家的养分和必经过程。

 

文字|叶绿娜  钢琴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