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算一种好菜回锅! (创作社 提供)
最PAR!

也算一种好菜回锅!

从音乐剧《地下铁》看剧场里如何唱流行歌曲

然而相较陈建骐以往的剧场音乐作品,《地下铁》可能是他汇入流行音乐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头痛的是,即使有现成的流行歌曲作为素材,音乐统筹与编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来唱的歌,变成有头有尾,前奏还要配合剧情,并且跟戏剧发生关系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会的音乐统筹工作,相差很多!」陈建骐慎重地表示。

然而相较陈建骐以往的剧场音乐作品,《地下铁》可能是他汇入流行音乐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头痛的是,即使有现成的流行歌曲作为素材,音乐统筹与编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来唱的歌,变成有头有尾,前奏还要配合剧情,并且跟戏剧发生关系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会的音乐统筹工作,相差很多!」陈建骐慎重地表示。

创作社《几米「地下铁」:一个音乐的旅程》

7月24~27日

台北国家戏剧院

如果我们认为一出戏演出之前、排练之中和开演之后,最焦虑的就是导演,其实答案可能不只一位。

就拿本月底即将于国家剧院演出新戏的创作社作品《地下铁》来说,身兼音乐统筹与作曲、配乐的陈建骐,最近这一、两个月来,几乎每天晚上都没有睡,熬夜熬到天亮之后,仅仅补眠五个钟头左右,然后只吃一碗香菇肉燥面(拿采访当天情形为例),或是好心的长辈为他准备的「冷冻水饺」(据陈建骐私下表示,非常好吃!),为的就是完成《地下铁》中十数首原创与流行歌曲的统合与编排。而他的工作并非仅此而已,届时还要陪著演员,每场蹲坐在舞台前缘的「游泳池」(乐池)里,现场弹奏拉威尔与斯特拉温斯基的钢琴曲。

以「概念唱片」为创作方向

从创作社第一次记者会后两周即焦虑发作的导演黎焕雄表示,自从一九九二年他在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曾以河左岸剧团的名义发表过《海洋告别》,这是他第二次步入国家剧院、但是大规模的一次音乐剧创作。推究黎焕雄丰富资深的音乐界背景,以及对诗文的涉猎,再加上创作社与河左岸以往的作品风格,或许观众也会深深好奇,这回堪称音乐与戏剧比重相仿的演出,黎焕雄号召了一批什么样的音乐工作班底?

除了请到国内大名鼎鼎的诗人夏宇担任作词之外,黎焕雄透过香港友人,找到了为香港著名歌手如黄耀明、王菲与国内陈珊妮等人编曲的「人山人海」成员之一的李端娴。当然不可避免地,全剧也将会呈现演员陈绮贞及其创作伙伴林暐哲的几首既有的流行歌曲。坦承自己偏好「杂食」的黎焕雄说,他是以过往为绘本画家几米制作音乐CD的经验来判断这次《地下铁》的音乐走向;他选择以「概念唱片」(Concept Album),呈现三至四位制作人(即这出戏的每位编曲、作曲者)对这出戏的想法,刻意避免找观众熟悉的或是学院背景的人合作。究竟会不会是最好的组合?也许《地下铁》目前的音乐工作成员,可以算是他「测试水温」的动作。黎焕雄说,以他对几米绘本市场的了解,他深知自己不能拿太难或太重的音乐,同时,陈绮贞等人的音乐风格,几乎也能诉求这群读者(观众)。音乐既然占有百分之六十的比例,黎焕雄自然也选择了把「我」退出作品之外。

并非一般的音乐统筹

从古典到流行的前卫,忙到无法进行太多思考的陈建骐,倒是因此遭遇了目前工作上的最大挑战;那就是如何避免让《地下铁》音乐变得多而杂?他还要放手一搏、赌注自己以承继过往剧场音乐的风格创作,在这次的大舞台呈现中到底会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在答案揭晓之前,陈建骐依旧有他一种幕后英雄的气概──绝不妥协。

陈建骐自认自己横跨流行音乐与剧场创作界,是他至今能「横行黑、白两道」的最大特色;当他在为流行音乐界编曲时,经常尝试营造剧场的氛围,例如他为歌星蔡依林编的两首曲子,原本应该听起来很「芭乐」,但他硬是加入「噪音」的感觉,而对方也是基于他这项创作特质,才邀请他合作。然而相较陈建骐以往的剧场音乐作品,《地下铁》可能是他汇入流行音乐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头痛的是,即使有现成的流行歌曲作为素材,音乐统筹与编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来唱的歌,变成有头有尾,前奏还要配合剧情,并且跟戏剧发生关系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会的音乐统筹工作,相差很多!」陈建骐慎重地表示。

商业行销无可厚非

今年二月才于国父纪念馆演出的春禾剧团作品《爱情有什么道理?》,倒是彻头彻尾地使用了流行音乐教父李宗盛二十几首作品。改编这些曲子,对于全方位的创作歌手、也是这出戏的音乐编曲黄韵玲来说,容易吗?据团长郎祖筠在彩排记者会上透露,黄韵玲几乎崩溃好几次。试想,要把莫文蔚唱红的流行歌曲《阴天》,与影星张艾嘉的《最爱》(歌手潘越云也唱过)搭成一首男女对唱曲──把「爱情究竟是精神鸦片?还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这样现代都会的颓废爱情美学,缝绣在「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换一种愁」的古典情感哲学之间,那也是要有相当的功力和想像才能达成。

《爱》剧对导演陈培广而言,其实也是他执导的第一出音乐歌舞剧。陈培广表示,《爱》剧的创作完全是以李宗盛的作品为基础,孙法钧编写的故事为前提,他则试著统整歌曲与故事,架构出一个将近三小时的剧本,试图以通俗的剧情,当红的流行歌曲──也是许多五、六年级观众族群的共同记忆,来诉求观众。就过去他与郭子的台北故事剧场和这次春禾剧团的合作来看,陈培广认为大型制作诉求商业性行销手法其实无可厚非,流行歌曲虽然登上标榜艺术的表演舞台,像《爱》剧这般拥有实力坚强的明星卡司如毕业自香港演艺学院的陈洁仪与钟镇涛(阿B),歌路清晰,演出自然具有市场磁石的效应。

此类创作盛行不衰

长年对音乐剧多所偏好的陈培广指出,如果陀剧场于去年底推出以蔡琴唱老歌为号召的作品《情尽夜上海》以及像《爱》剧这类以歌曲为主的音乐剧,国外演出不乏先例。像是以瑞典老牌合唱团体ABBA歌曲为主的音乐剧《妈妈咪噢!》MAMMA MIA!(目前正以七国九个制作巡回世界),甚至美国歌手史汀(Sting)与英国艾尔顿.强(Elton John),近来都在筹划将自己的原创歌曲以音乐剧的形式搬上美国纽约百老汇舞台;《烟薰老乔的咖啡馆》Smoky Joes Café更是毫无明确的故事主题,单单呈现两位黑人音乐大师四十年历史的作品。

英国剧作家班.艾顿(Ben Elton),也以崛起于六○年代的英国摇滚团体皇后(Queen)合唱团为灵感,创作了《我们要摇撼你!》We Will Rock You这出摇滚音乐剧,从千禧年至今盛演不衰,目前正以六种语言巡回全球。对于这类演出的导演与编曲,并非因为流行歌曲的历史与魅力,便能在创作上借力使力;相反地,还要更细腻地斟酌如何把歌曲摆对位置,并且「强化」与「烘托」舞台上的情节氛围。陈培广举ABBA的成名曲之一Dancing Queen为例,他说这首曲子描述的是八○年代一个爱搞舞会的女孩,但在《妈妈咪噢!》一剧中,这首歌却出现在中年的单亲妈妈跟两个姊妹淘的合唱场景里,在廿一世纪或说廿世纪的当下,成功地营造另一种怀旧的回忆。怎样不著痕迹地叙述「弦外之音」,看来是观众品味导演与编曲烹炒回锅好菜的门道之一。

「轻歌剧」有迹可循

不过,对资深乐评、也是《新原人》杂志总编辑杨忠衡而言,《爱》剧与《情》剧并不算成功的例子。至少,对照西方歌剧的历史,这类音乐剧的做法并不稀奇,而且很常见。兴起于十九世纪中至廿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即是承华格纳乐剧概念之先,启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之后;当时在欧洲的德、奥、法等国,就有古典音乐家将民间的流行歌曲串在一起,整合成一个演出。这类演出的原创性不高,所以也不须过于苛求其艺术价值。

然而,杨忠衡认为,这不应该成为创作者偷懒的借口,或以为可以借此省去很多工夫。好的音乐大师诸如小约翰史特劳斯和奥芬巴赫等人,都能让这样的编曲呈现创作的精致,甚至为原作加分;没有曲子用对或用错的问题,只有「用得好不好」才是创作的考量。只要编曲用心、处理深刻,而场面壮观,这样的音乐剧创作才不会落入「浑水摸鱼」的口舌。

应更深思本土原创价值

不讳言自己曾被压缩工作时间的知名作曲家陈扬表示,无论是借由流行歌曲铺排表演,或是呈现原创作品,其实从严肃的创作来看,整个市场上都不应该充斥单一一种的创作价值,自然他也不是以对或不对、好或不好的二分法来看待这几出音乐剧。他比较担心的是,以台湾剧场界目前的创作习惯来看,究竟该如何累积原创?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陈扬退一步从更广阔的文化层面来看待台湾的音乐剧现象,以及当下社会、经济环境对眼前音乐剧创作的影响。

陈扬一路为绿光剧团编写原创的音乐剧,诸如《领带与高跟鞋》与《结婚?结婚!──办桌》等等,一向以掌握戏剧整体感、熟悉演员质地与确立感情出发点为原则;陈扬说他必须先有定稿的剧本,才能进行创作,即使时间被工作生态压缩,只要够专业,就能「穷则变、变则通」。他忧心地指出,尽管流行音乐界拥有较大规模的产业与市场,台湾观众一向不持久,文化中所有审美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几乎都是移植与挪借,连制度都是引渡国外或是抄袭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立即见效」的速成主义,让文化创作向来罕见累积。倘使创作者抱持的是迁就歌曲本身,作为借以面对当下的创作态度,而不是思考台湾的音乐剧应该是什么,独特的地方在哪里,那么,不但观众的口味会被宠坏,甚至养坏,这样的创作惯性,恐怕对环境生态不是积极正面的事情。

擅玩Midi与弹奏钢琴的陈建骐,正如陈扬、鲍比达、黄韵玲,与过去的张雨生一样,在为台湾剧场写不一样的历史。本来嘛!要是经费不虞匮乏,他宁可请一整个乐团跟他一起工作,省去他现在还要多学手风琴与吉他技巧之累与编曲录音之苦;「至少会有比较多的人帮忙现场即兴!」陈建骐尽管看来忙翻了,其实骨子里却享受著「被虐待」的快感。如果恶心一点,转换成掏心掏肺的实话,像陈建骐这样「刻苦耐劳」,多多少少就是陈扬对创作者所期待的那种为时代奋斗的使命感吧!

(本刊编辑 傅裕惠)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延伸阅读:

本刊第34期,林绿〈当大鼻子遇上中文──《大鼻子情圣──西哈诺》音乐剧座谈,p.4~8。

同上,李立亨〈我还是比较喜欢真的剧场〉,p.9。

本刊第53期,特别企画〈音乐剧,亚洲发烧!〉,p.18~25。

本刊第71期,特别企画〈戏说音缘〉,p.29~41。

本刊第76期,特别企画〈剧场、创作、行销〉,p.40~52。

本刊第77期,特别企画〈奖不奖,有关系!〉,p.38~51。

本刊第87期,陈炜智〈土法炼钢做中学──从歌舞剧中的演员表演与训练谈起〉,p.96~99。

参考网站:

http://www.abbasite.com/start/

http://www.mamma-mia.com

http://queen-fip.com/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