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弟恨》(林铄齐 摄)
戏曲

新旧并进,永保津津有味

国光的岁末公演,从舞台、表演程式、文武场等都尽可能保留传统,而在叙事节奏上加以紧凑化,这是对京剧艺术严谨的坚持,值得肯定。

国光的岁末公演,从舞台、表演程式、文武场等都尽可能保留传统,而在叙事节奏上加以紧凑化,这是对京剧艺术严谨的坚持,值得肯定。

国立国光剧团「京京有卫」系列

2003年12月26〜28日

台北中山堂

剧场化是传统戏曲不得不然的发展趋势,新剧本新手法,外加国乐团式的文武场与剧场灯光技术,把「戏做大」似乎是当代戏曲发展的唯一之路,但大菜豪华,未必可口,传统老戏犹如一道道家常菜肴,不足为奇,却始终少不了它的味儿。去年底国立国光剧团的「京京有卫」公演,以活化老戏为题旨,三天老戏暖热了中山堂内外,一曲曲西皮二黄,夹杂著老戏迷的寒暄声、叫好声,仿佛重回西门町国军文艺活动中心的时光,那样的亲切,叫人留恋。

让人重温老戏迷的余温

老戏的况味正是如此,不大不小的舞台,简洁背幕,一桌两椅,红毹毡上却留下珍贵的丰采、造就无数的角儿,(暂且不说顾正秋、周正荣、哈元章、孙元坡……等元老级角儿的丰采多么叫人怀念),三军剧队才人辈出,也全靠这方小小舞台试练身手、奠定声名。此档「京京有卫」的主角唐文华,就曾于民国七十年代国军文艺中心的舞台上锋芒乍露,当时的他,二十瑯珰,贴出全本《汉光武》,在〈上天台〉一折中连唱带摔,赢得戏迷的一致赞赏,可以说是菊坛普遍看好的一位人才,也是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最后一位捧红的老生角儿。近廿年,三军剧队裁了又并,表演艺术蓬勃起来,剧院多了,老戏却看不到,京剧的活力不增反减。这档岁末国光剧团在中山堂的公演,让人重温老戏迷的余温。

从国军文艺中心到中山堂,唐文华以《雪弟恨》一赶四的吃重演出挑战自我,先后饰演黄忠、刘备、关公、赵云四个角色,除了行当不同外,人物性格及心理都有极大的分别,这不仅是对唐文华的考验,对后台容装、箱管等人力分工与调度,也充分宣示国光的团队精神。

唐文华的刘备、黄忠出色,关公、赵云逊专行

《雪弟恨》的演出大体流畅无碍,唐文华的第一赶──黄忠,传神刻画老将不服老的傲气与执拗,无论唱、做都属上乘之作;第二赶──关公,虽同属生行,确因其浓厚的神格化色彩,要在举手投足间传达其气贯长虹的威慑力量,没有长时间的揣摩,单靠身段把式的熟练技巧,仍然难以办到。老戏迷一定不忘李桐春的关公戏,但拿李桐春的专行来看唐文华的关公,又有过苛之嫌。

唐文华全场的表现,自属刘备的哭灵一折最为出色,大段的唱腔及丰富的做表渲染出刘备伤感与孤寂的心情,也是这出戏,唐文华无论行腔转韵、眼神做表等,十足表现出其师胡少安的真传。第四赶──赵云,唐文华扎靠带枪上场,马僮、大纛俐落的身手虽壮了赵云的声势,却掩不住其勇猛不足的缺憾。概览菊坛,慢说老生,各行当能文武得兼者,实在是凤毛麟角。唐文华若能略去赵云一角改为「一赶三」,更能演出自若。  

同样以战事为背景,新编《樊梨花》多了曲折的爱情显得讨喜,国光舍〈樊江关〉一折,而以〈马上缘〉、〈三请樊梨花〉加以修编,除了突显樊梨花与薛丁山的恩怨情仇外,新旧手法的揉掺运用,像是以帘帐巧妙地转换剧情的时空,既传达薛丁山误射薛仁贵的生离死别之痛,也权充转化薛丁山三步一跪已至寒江岭的旋转舞台;还有移山倒海情节以彩带结合「打出手」演出,既符合传统程式,又得以注入新的手法,既可以看门道,也可以看热闹。

名角为名角跨刀,菊坛佳话

汪胜光、朱胜丽无论是扮相、唱作都称得上「一对手」,表现不俗。除此之外,傍角的演员也十分得力,程咬金这样的甘草人物适时插科打诨,逗得现场观众不时哈哈大笑,气氛相当活络。但最最傍角得力的莫过于李宝春了,《芦花河》本就是以青衣为主的戏出,魏海敏的升F调唱得酣畅淋漓,但对老生而言,这样的调门有几人能搭,又何况多为散板、摇板板式,相当吃力不讨好,名角能为名角如此跨刀,堪称一则菊坛佳话。

国光剧团的岁末公演可以说精锐尽出,即使是武行、龙套也都不敢马虎。看老戏不就是看角儿、看功底、看门道,唱作俱佳之外,起霸、旋子、僵尸、空翻、打出手……一招一式俐落不含糊,戏迷自回报热情的喝采与评价;花脸刘琢瑜三天的演出文武尽施,身手不凡;青年老生盛鉴,扮相俊逸,行腔颇有杨派之风,唯火候稍嫌不足,若能在唱工技巧上多加琢磨,是值得期待的老生人才。

唯有新旧并进,才能永续

连著三天的老戏,刺激剧团、演员、戏迷重新省视京剧的发展面相,的确,创新是传统戏曲不可逃避之路,但回顾近廿年来的两岸戏曲活动,成功的新编作品有多少?为了创新,舍弃老传统,演员晾个几年,功底渐退,整个戏曲发展便难以推进,唯有新旧并进,才能永续。

国光的岁末公演,从舞台、表演程式、文武场等都尽可能保留传统,而在叙事节奏上加以紧凑化,这是对京剧艺术严谨的坚持,值得肯定。尽管政治左右了不同剧种的消长,使得社会大众似有遗忘老戏或认为老戏没有票房的趋势。但三天的中山堂演出,观众大排长龙进场,这一档公演不但座无虚席,甚至有不少年轻观众看得津津有味,频频叫好,证明非不能也,国光在宣传推广、行政上的作业配合,确有收预期成效。

京剧毕竟是精致艺术,其程式有其一定的高度讲究,外行者看技巧,内行者则可以进一步体会其程式塑造人物与诠释内心的奥妙,如此,又怎会与现代观众有所隔阂呢?我们期许国光每年都有新戏推出,同样也能持续推出崭新组合的老戏,为台湾的京剧艺术再接再厉。

文字|邱婷 戏曲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