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弦乐交响曲改编自第一号弦乐四重奏,巴夏的改编非常成功,柴可夫斯基所有的迷人要素尽在其中,第二乐章的低音提琴尤其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
俄国弦乐巨擘巴夏与NSO 灵动心弦
6/2
台北国家音乐厅
国家交响乐团每个乐季的演奏场次,虽然还无法像欧美主流乐团那么密集大量,但是所排出来的曲目品质却一点也不逊色,五月十四日母亲节的演出就是绝佳例证。当天由俄罗斯女大提琴家顾德曼(Natalia Gutman)担纲的舒曼大提琴协奏曲,理性超越感性,对浪漫的理解别具一格。萧斯塔可维奇的第八号交响曲(罗斯托波维奇二十多年前率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来访的主力曲目,这次则为国内乐团首演),简文彬将乐团整理得井井有条,大动态爆棚痛快淋漓,强弱对比收放自如,仅管史诗格局或许未若罗斯托波维奇那般庞然,对战争苦难的省思也还可以更深刻些,整体表现仍然值得拍案叫绝。安可曲选用台湾民谣《摇囝仔歌》的编曲亦属神来之笔,邻座名钢琴家藤田梓教授还特别问我,这是否简文彬任内的最后一场音乐会,要不然为什么如此感伤?
世界首演两首巴夏新曲
六月二日的音乐会,曲目同样极为珍贵。高龄已经八十二的俄罗斯指挥家巴夏(Rudolf Barshai)是萧斯塔可维奇的圈内人,不但曾负责首演萧氏的第十四号交响曲,也获得作曲家授权将其第八号弦乐四重奏改编成室内交响曲(Op.110a)。此外,他也将萧斯塔可维奇的第三号弦乐四重奏和第四号弦乐四重奏分别改编成为弦乐与木管的交响曲(Op.73a)和室内交响曲(Op.83a),并且亲自指挥欧洲室内管弦乐团录制唱片(DG)。这次跟NSO合作的三支曲子(贝多芬《大赋格》(Op.133)、鲍罗定室内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弦乐交响曲),均为巴夏执著改编著名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崭新成果,后面两首甚至还是世界首演(解说册上并未注明,中场休息时的广播让内行乐迷喜出望外)。
巴夏虽担任过英国波矛斯交响乐团和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仍以对室内乐团的精雕细琢最受乐界推崇(特别是他所创立的莫斯科室内管弦乐团)。这场演奏会全由国家交响乐团弦乐组担纲,刚好让巴夏招牌特色大显身手。
感人肺腑的〈如歌似的行板〉
贝多芬《大赋格》原曲乃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被替换的终乐章,其精神层面的力道极为强劲,NSO在纹理凝聚度方面还不够精炼,弧形乐句的巨大弹跳和排山倒海的节奏驱动则相当精采。鲍罗定室内交响曲改编自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巴夏塑造乐团发出怀旧、忧郁的美丽音色,立即引领听众进入诸多俄罗斯文学名著的氛围里。比较可惜者,这首鲍罗定追怀初恋幸福时光的作品,即使扩大编制演出,终乐章作为交响曲结尾,分量仍稍嫌太过轻盈。
柴可夫斯基弦乐交响曲改编自第一号弦乐四重奏,此曲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特别脍炙人口,据说大文豪托尔斯泰听过之后不由得潸然泪下。巴夏的改编非常成功,柴可夫斯基所有的迷人要素尽在其中,第二乐章的低音提琴尤其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NSO弦乐组显然也被特殊场合气氛所激励,充分奏出浓烈热情与渴慕的芬芳。巴夏将〈如歌似的行板〉再演一遍当做安可,听起来同样感人肺腑,这不就是伟大艺术品的特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