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NSO排练中的指挥吕绍嘉(林铄齐 摄)
演出评论 Review

两出浪漫的吊诡与碰撞

无论曲目安排的考量或演奏程度的要求,布鲁克纳第五无疑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心。能踮脚牵著这头巨兽安然走过满布天险的八十分钟而不溃散已属不易,但若能进而驯服它,最后即使伤痕累累也将换得莫大的快感。当晚NSO在吕绍嘉华丽而有效的掌握下神奇地逼近了此一难得的境界。

 

无论曲目安排的考量或演奏程度的要求,布鲁克纳第五无疑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心。能踮脚牵著这头巨兽安然走过满布天险的八十分钟而不溃散已属不易,但若能进而驯服它,最后即使伤痕累累也将换得莫大的快感。当晚NSO在吕绍嘉华丽而有效的掌握下神奇地逼近了此一难得的境界。

 

名家与NSO的对话—吕绍嘉与史帝芬.贺夫

6/6  台北国家音乐厅

无论从主事者或观众的角度出发,一场音乐会的卖点通常不外乎曲目与演出者,这两项因素有时能够相互辉映,有时却得靠单方拉抬。但观众经验或有深浅不同,因此曲目引人入胜的条件也不一而足,可能是通俗到耳熟能详的经典,也可能是冷僻到空谷幽兰的逸品。六月六日国家交响乐团在吕绍嘉率领下推出的两首作品,堪称专为行家与发烧友特别准备的功夫菜。

吕绍嘉华丽而有效地驾御布鲁克纳第五

吕绍嘉是中青辈台籍指挥的翘楚,早已在国内建立极佳的口碑,每次回国惊鸿一瞥的演出均能吸引包括乐界人士在内的死忠观众。首次来台的独奏者史帝芬.贺夫(Stephen Hough,1961-)在本地虽不具太高的知名度,国际乐坛上却属一位不落俗套、品味和技艺兼备的钢琴家。上述各项元素汇聚之下,这场音乐会无疑是本季NSO最引人注目的场次之一。

将布鲁克纳(1824-96)与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送作堆确实是个有趣的节目组合,两者乐风虽然均给人泛浪漫晚期的印象,前者生长时代还足足要早了一辈,但布鲁克纳作品在西洋音乐史的发展上位于登顶阶段,不但接近自十八世纪中叶之后百年以降德奥交响曲宏大化的极点,管弦乐法还略较同辈的布拉姆斯(1833-97)更加前卫。《降B大调第五号交响曲》创作于一八七五至七八年间,繁管疾弦的绵密声部不但对任何乐团而言均属演奏上的一大挑战,也是任何指挥家内心梦幻菜单里的奢侈品,连布鲁克纳本人生前似乎都没听过此曲完整的管弦乐版演出。至于拉赫玛尼诺夫活到廿世纪中叶,作品风格却似浪漫晚霞最后的一抹余晖,其中并有太多的反刍元素。以其最初完成于一八九二年的《升F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为例,除部分动机隐现华格纳色彩,更在旋律和曲式结构上形同葛利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翻版习作,然而后者原先又是师法自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以一位十九岁作曲家首部正式发表的乐曲而言,这首协奏曲仍显野心勃勃,唯演出机会确实远不及更成熟的「拉二」与「拉三」。

无论曲目安排的考量或演奏程度的要求,布鲁克纳第五无疑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心。能踮脚牵著这头巨兽安然走过满布天险的八十分钟而不溃散已属不易,但若能进而驯服它,最后即使伤痕累累也将换得莫大的快感。当晚NSO在吕绍嘉华丽而有效的掌握下神奇地逼近了此一难得的境界,尤其在终乐章结合多个主题再现的尾声,向上堆叠的音乐仿佛正与舞台上下共同不断加码的肾上腺素赛跑,终至即将枯竭前一刹那登顶所达到的狂喜。

贺夫素雅淡远弹奏《望春风》

有著对于下半场重头戏的重度期盼,难免对上半场晃如小媳妇般陪衬在侧的「拉一」有些不公!在一般状况下,乐团先前与客席独奏家的排练也多仅止于行礼如仪地走个几回,几个重点能搭在一起之后就等台上见了。贺夫在浪漫曲目的掌握上虽然几乎是上山下海无所不及,琴风却偏素雅淡远,迥异于口味麻辣的多数俄系钢琴家。从他指下拉流泄出的「拉一」确实有点近似民歌般的葛利格,可惜一些速度上细微的转折或许没让乐团搭上,部分细腻的音色也被管弦乐遮掩。但是这一切特质在贺夫加奏他所改编邓雨贤的《望春风》里充分发酵,在国家音乐厅略嫌饱满的音响空间中,钢琴高音区音色层次罕见地被如此清晰剔透地晕染出来。贺夫最后依约演出青年歌手张悬的《外婆桥》,虽然以他作曲和演奏上的才华应能轻易熟记一首小品,贺夫仍俏皮地带著最近亲自改编的草稿上阵,并谨慎地弹完。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