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铃剧场《飞行乐园:奇幻旅程II部曲》,不仅服装布景设计精美,搭配合宜,最重要的是呈现了整体风格一致的文本、剧情和视觉。(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2010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现象观察—戏剧戏曲

跨文化剧场风景成形 追新貌戏曲混搭成风

二○一○年的剧场,有对政治与环保题材的探索起步,有多样非典型剧场空间演出的尝试,看得见制作品质呈现专业的品质提升,也让跨界、跨文化蔚然成为台湾剧场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这一年的戏曲新作主要延续近年风行的女性、宗教等主题与跨界呈现,整体表现仍然多元而令人目不暇给。

 

二○一○年的剧场,有对政治与环保题材的探索起步,有多样非典型剧场空间演出的尝试,看得见制作品质呈现专业的品质提升,也让跨界、跨文化蔚然成为台湾剧场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这一年的戏曲新作主要延续近年风行的女性、宗教等主题与跨界呈现,整体表现仍然多元而令人目不暇给。

 

我们很难断定过去一年的剧场作品有多么成熟与不成熟,却该欣然回顾二○一○年──那一年中许多勇于尝试和挑战的新作,并给予最慷慨的掌声和鼓励。

梦想的可贵在于实践,而这些团队毕竟踏出了第一步;像是广艺基金会支持的《万有引力的下午》,首度实验科幻多媒体与视觉画面的连结;创作社融合舞蹈、拳法和戏剧叙事的《百衲食谱》;EX-亚洲剧团《隔离嘅大母鸡》、再现剧团的《第八日》、莫比斯圆环公社与香港前进进合作的《哈奈马仙之Hamlet b.》、黄蝶南天舞踏团的《恶之华》、再拒剧团的两出兄弟作《美国梦工厂》和《自由时代》,都是小剧场碰触政治与环保题材的开始,或者延续。

多元空间多元戏剧  自然呈现跨国跨文化

多元化的精采不仅展现于题材,也透过策划制作的运筹帷幄,让更多剧场作品得以另辟传统黑盒子以外的空间。例如飞人集社的第一届「超亲密小戏节」,将国内外九个小规模作品,搭配同区(如师大区、永康区与公馆区等)定点观赏的换场行程,让戏剧活动展现多样面向,使得看戏的过程增加了「阅读」城市私密角落的乐趣。同样地,除了选择环保题材创作的突破之外,《第八日》也大胆在台北西门町的电影公园内演出;这种制作构想或许与台北艺穗节的策展影响有关。透过艺穗节的媒合,让表演者与艺廊、咖啡厅等另类空间有了创新的合作经验,以至于在非艺穗节的展演期间,场地与演出团体双方都愿意开放进一步的合作机会,尝试不同的合作可能。

透过台湾幕后创作与技术团队的努力,整体剧场制作品质似乎不断持续进步,甚至远胜创意与剧本的研发。例如台南人剧团的《Q&A首部曲》,换景过程快速而精准;舞铃剧场的《飞行乐园:奇幻旅程II部曲》,不仅服装布景设计精美,搭配合宜,最重要的是呈现了整体风格一致的文本、剧情和视觉,显见创意团队的成长。近来备受瞩目的四把椅子剧团,不仅以改编国外剧作演出的《纪念碑》表现出色,旧作《等待窝窝头之团团圆圆越狱风云》更获得台北艺术节的投资和重视,与另一个小剧场团队「慢岛剧团」的作品《薄荷、迷迭香和不知名的花》都获得艺术节的资助,将前一年的小剧场制作升格为中型剧场作品。事实上,从几个校友组成的剧团组织如「仁信合作社」等,都证明了国内戏剧教育与实务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刚毕业的剧场工作者能以追求专业水准为自许,只差整体社会、政策和环境条件的配合,提供更多硬体空间与文化支持,好让台湾剧场生态更上一层楼。

此外,不仅是优人神鼓与美国导演罗伯.威尔森合作的国家剧院旗舰制作《郑和1433》,展现了跨界、跨文化和超越本土的作品企图,中型演出如莎士比亚的妹妹们剧团的《海纳穆勒四重奏》,《哈奈马仙之Hamlet b.》与在牯岭街小剧场的《哈姆雷特机器》装置展,以及法国《JUMEL孪生姊妹》,都以跨国制作达成创作作品的完整。这些作品除了多样的剧场设计与视觉语言之外,也不惧于呈现语言的原汁原味;例如台语与英语(《郑和1433》)、中文与法文并陈(《海纳穆勒四重奏》),或者有法语场与中文场(《JUMEL孪生姊妹》),又或是日文、台语和普通话的混杂(海笔子帐篷剧《蚀日谭》),广东话、英语和德文的交错使用(《哈奈马仙之hamlet b.》)等等,在在证明了剧场作品的跨国与跨文化,已不限于剧场创新,而是台湾生活的既存现象。

延续女性与宗教主题  求新之下戏曲声腔渐淡

上一年度的戏曲新作,主要延续近年风行的女性、宗教等主题与跨界呈现,整体表现仍然多元而令人目不暇给,演出水准虽然尚称稳定,但是精致度则有待打磨。

各剧种均有女性主题的作品,一则凸显戏曲生态的特质,二则似乎仍是戏曲界求新求变的尝试。标榜南管现代歌剧的《羽》,藉滞留人间千年的仙女,探讨「孤独」的主题;兰庭昆剧团的新古典昆剧《寻找游园惊梦》,则以《牡丹亭》杜丽娘与现代女子相互映衬,春蚕吐丝般地幽邈道出女子心事。国光剧团以「京剧歌唱剧」为《孟小冬》标新,在回忆叙往中,展现孟小冬对京剧艺术、人生爱情的追求。台湾豫剧团上半年《梆子姑娘》结合了戏曲、舞台剧及真人实境秀等型态,由王海玲现身说法,铺叙自己艺事成长与台湾豫剧发展的道途;下半年《花嫁巫娘》,则以巫娘媚金为主角,结合现代剧场表现手法,凸显熟女恋情与部族禁忌两者的拉扯与纠葛。至于歌仔戏,则有尚和歌仔戏团台语音乐歌舞剧《白香兰》,演绎活跃于歌仔戏与歌舞团的女性人生。

宗教主题方面,则几乎皆由歌仔戏「担纲」演出。明华园持续八仙传奇系列,推出《曹国舅》,由孙翠凤扮饰曹佾(曹国舅)。至于佛教故事,则有许亚芬歌子戏剧坊《阿阇世王》,与唐美云歌仔戏团《六度经-仁者无仇》。唐美云歌仔戏团另外一出大戏《蝴蝶之恋》,是两岸合作的尝试,讲述因两岸战乱而隔绝无讯的男女爱侣,于白发苍苍之年再度重逢;可惜的是,两地歌仔戏的诸多特质,在舞台上却只能尴尬地相互对比,不免形成拉锯和扞格。

伴随跨界呈现与剧类混搭,各戏曲剧种的声腔与音乐多有揉融出新之貌;除了《寻找游园惊梦》及歌仔戏之外,其他剧种的原味唱段,多半片断呈现。当然,戏剧导演的主导,难免浓化戏曲向现代戏剧靠拢的气质,但也可能琢磨出有别于惯有态势下的新风貌。例如《羽》在法国导演卢卡斯.汉柏斯的诠释下,开启南管与剧场结合的可能;《花嫁巫娘》在小剧场导演戴君芳的领军下,展现台湾豫剧十年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孟小冬》、《梆子姑娘》及《白香兰》,都是以戏剧/歌舞剧包覆戏曲段落演出,严格论之,应属音乐或戏剧作品;若从戏曲跨界的角度来看,也可当作戏曲与不同剧类的剪贴与混搭。戏曲声腔的淡化与戏剧导演的主导性,是今年戏曲新作引人注意的面向;在传统戏曲渴望春雨新局的概念下,这种态势似乎将「愈演愈烈」,值得持续观察!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