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年会在国家戏剧院大厅举行,集结亚太地区近百位人士于一堂。(林韶安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合纵连横 打造「亚太连结」的表演文化

记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AAPPAC)2012年会

拥有来自超过廿二个国家的七十二个表演场馆及艺术组织会员,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可说是亚太地区重量级的表演艺术组织。在暌违十一年后,国家两厅院再度主办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年会,以「亚太连结」为主题,反映趋势、架构亚太地区的发展现况与合作网络,并探讨区域网络所扮演角色、艺术中心及创作之间的关联。而在三天讲座所探讨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纪的亚洲表演艺术,要如何定义亚洲,进而在全球文化中标示鲜明的文化定位?

拥有来自超过廿二个国家的七十二个表演场馆及艺术组织会员,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可说是亚太地区重量级的表演艺术组织。在暌违十一年后,国家两厅院再度主办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年会,以「亚太连结」为主题,反映趋势、架构亚太地区的发展现况与合作网络,并探讨区域网络所扮演角色、艺术中心及创作之间的关联。而在三天讲座所探讨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纪的亚洲表演艺术,要如何定义亚洲,进而在全球文化中标示鲜明的文化定位?

廿一世纪的网路时代,资讯整合连结成为主要课题之一,各方经济体扩展市场之际,表演艺术如何在其中呼应变动?而台湾由于岛国的地理条件,在节目成本与制作执行等方面较之他国更为受限,如何与其他区域连结交流或共制节目,亦成为近年来表演策画的重点趋势。

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Centers,简称AAPPAC)成立至今十六年,拥有七十二个表演场馆及艺术组织会员,分布所在超过廿二个国家。今年的年会,在暌违十一年后再度由国家两厅院主办,于十月廿五日至廿七日,集结亚太地区近百位人士于一堂,以「亚太连结」为主题,反映趋势、架构亚太地区的发展现况与合作网络,并探讨区域网络所扮演角色、艺术中心及创作之间的关联,以及当今表演艺术产业所面对的关键课题等,以寻求建立更广且密切的交流合作平台。

为期三天的讲座,大致提出的方向有:强调软硬体结合之重要,亦即人才创意与场馆条件;各地艺术中心的对当地艺术发展之责任与品牌建立;新世代人才的培训与未来延续;区域连结下,节目共制的意义。其中最令人深思、但庞大难解的是,每个地区都自问,廿一世纪的亚洲表演艺术,要如何定义亚洲,进而在全球文化中标示鲜明的文化定位?

林怀民:「东方文化在哪里?」

首先是由林怀民在其「如何在廿一世纪烹饪米食?」的演讲中提出此问,指出亚洲国家的表演艺术有哪些展现文化的可能。云门舞集的作品向来被视为融合东西方舞蹈与身体观念的成功典范,尽管拥有诸多辉煌肯定,林怀民依然在巡回世界的经验中强烈感受到,西方人所固著的东方想像。曾被甫观舞完的西方观众问道:「作品的中国文化在哪里?」林怀民了解这起因于现实与艺术创作的差距。

尤其是当代剧场以西方为主,亚洲表演艺术创作者在面对世界与认同问题时,为了定义创作中的文化根源,常摆荡于传统与当代之间。林怀民以一连串的影片介绍,迅速拉出亚洲当代舞蹈的轮廓。探讨亚洲创作者在不同时期选择之方式,如八、九○年代的编舞家多选择:以传统融合当代表现手法、以传统技巧为基础另创之舞蹈语汇、以当代语汇表现传统概念,或反之。过渡期之基础建立与寻找的意味浓厚。

新一代编舞家则尝试摆脱传统束缚,另创当代的自我表达。有的回归与土地之间的联系、新诠部落传统,有的与科技艺术结合,探寻当代身体命题。对此,林怀民认为,现在各国艺文界的交流往来频繁,其中必定会触碰到世代的差异,当我们思考「如何谈论亚洲」时,也必须与年轻世代的创作者和观众对谈,才能开启艺术中心的未来展望。

艺术中心的品牌建立与节目共制

现任澳洲阿得雷德艺术中心主办之澳亚艺术节总监Jacinta Thompson,和韩国策展创意制作人Kyu Choi有密切的节目共制合作关系,在「连结创意与场域」的讲座中,两人特别分享跨国合作的经验与看法。

澳亚艺术节是一独特的表演创作平台,提供给亚、澳两洲艺术家做跨文化的合作创作。由于表演艺术的作品创作过程已十分复杂,当其牵涉到不同传统、文化、语言时,两方制作单位如何将各方观点整合为一,使之顺利于不同国家上演,更需要积极沟通与友谊信任。

在澳亚艺术节的经验中, Thompson认为场地资源和倾听彼此文化是跨国制作顺利的关键。由于各国表演场地在规格和硬体设备上不尽相同,制作节目时便要注意到这点,或是接待其他国家的表演艺术团队,要帮助对方依场地限制调整适应。此外,了解彼此文化是交流的另一重要基础,例如,印度观众认为一出戏一定要长达三小时才能把故事说清楚,这是他们的剧场文化,然而一样的长度到澳洲却行不通。共制节目就要针对不同区域的民情剪裁改变,也成了导演和制作人的重要挑战。

网路资讯便利快捷的今天,Thompson觉得更需要像澳亚艺术节这样强调面对面之重要性的艺文活动,不但是国家间的政治交流,也有跨文化的探索。为此,艺术节特别制作亚洲白皮书,以定位澳洲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可能。

Kyu则是于二○○五年展开周期性固定的国际共制与驻村计划,成功撮合韩国团队与其他国际艺术家的联合制作,并积极拓展「亚洲创意制作人网络」。对他来说,共制的概念,除了国际,也包含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

Kyu指出,制作人关照的面向很多,除了掌握艺术家的创作特色和观众期待,也必须考量艺术与市场要产生何种冲撞,以及国家与国际的不同概念,如何影响作品的定位。而各地艺术中心也必须在节目策划上有清楚的特色,如此,观众对场馆品牌容易有认同,艺术团队则更清楚艺术中心的任务与目标。由于「亚洲定义」的问题在年会中不断被提及,Kyu认为这正是他在国际共制时特别思考的,如何以制作人的角度,协助艺术家意识到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进而从文化层面出发、创造身分与历史的沟通平台。

欧盟视野、新世代策展人之展望

欧洲节目共制与区域连结的模式由来已久,在「国际合作模式探讨:以欧洲为例」此讲座中,两厅院特别邀请前亚维侬艺术节总监费弗尔.达榭(Bernard Faivre d'Arcier)和前欧洲艺术节协会秘书长Hugo De Greef,为与会者提供运作组织与实际状况之分享。

达榭表示,欧洲自八○年代开始就有三种合作网络模式,运作至今。第一是欧洲剧场联合组织:远从莫里哀时期,欧洲便奠下了剧场的定目剧与巡演机制,成为今天的基础。而从二○○○年开始,联合法国、德国、比利时、义大利、葡萄牙、芬兰六个国家的城市艺术中心组成“PROSPERO”,以共制方式,创作出有欧盟视野、前瞻性的剧场作品。其共制节目便有基本六国艺术节的巡演行程,开放的当代品味受到国际重视,如,曾应邀来台演出的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即是由此发迹。

第二是官方文化单位对联合制作的资金支援。如英国文化协会、法国在台协会、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语文化中心)等,这些单位都资助并促成跨国的联合制作。第三种合作网络,则是有如艺术经纪、剧院间的巡回合作模式,例如两厅院与卡菲舞团的合作,加上编舞家莫苏奇亦是Créteil国家编舞中心的总监,将共制节目《有机体》推上里昂舞蹈双年展的舞台。此借镜于巴黎与其他剧院或团队的合作模式,也成为台法交流的范例。

目前担任比利时文化部顾问的De Greef,则强调必须要先定义欧洲当前的状况再做联结。今日谈到欧洲时,要将地理条件、政治现实和艺术现况都考虑进去,尤其是欧盟体是否改变了什么、国家的概念是否隐退等问题。欧洲现在多以城市的艺术中心作为当地的艺术指标,因此城市艺术节必须展现出领导企图、建立对话场域。De Greef现为「青年艺术节策展人工作坊」的总召集人,工作坊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世代,以连续数天的规划、讨论策展,并将成果延续至其他国家。他认为这眼前最必要的,透过论坛与组织,以欧盟的角度谈论各自的文化定位与特色,并从中试著建议、假设欧洲可能的新未来。

艺术中心的活化与永续发展责任

来自澳洲的连纳智(Michael Lynch)长久致力于艺术行政的工作,在「探讨场馆区域整合」的讲座中,分享其在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的现职上,于规划场馆时的心得与想法。香港因政治特区的特色,较容易维持艺术表达的完整性,但也是规划时的最大挑战,如何考量政治因素,并适时地做一些体制上的革命,是最微妙的拿捏。与中国政府共事,「沟通和交流观点」成了重要议题。目前西九文化区仍在硬体建设和建立管理的阶段,但已广邀艺术家和表演者提供意见,纳入建设的整体思考,以创造人性空间。

与邻近区域的连结是场馆的首要功课,连纳智认为,艺术中心的经营必须包含公共开放与民主化,联合艺术家和当地社群互动,活化教育功能与机构力量。连纳智观察,台北的艺文活动非常盛兴,然而离开台北不过半小时的车程,为何就没有蓬勃的当代艺术发展?于他而言,便是少了如上所述的当地场馆经营,而这是非常迫切的。面对场馆与区域连结的议题,连纳智特别提醒,艺术中心的负责人必须意识到,地球正到处受到破坏,此时,能够兴建大型建筑是一种权力。艺术中心必须要对未来的文化趋势有所前瞻,使其永续发展,这正是场馆经营的最大责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