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剧场导演凯文.瑞特贝格(登曼波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国剧场导演

凯文.瑞特贝格 在剧场中实验共同的出路

应邀与台湾的身声剧场合作,向来自编自导的德国导演凯文.瑞特贝格这次也要打造一个新剧本,于是多次访台,透过紧密的田野调查,以《目连救母》故事为底,打造贴近当代的问题意识。他反对宿命,相信人类自身可以创造世界,于是透过「剧场」这个群体工作的所在,与一群人一同实验共同的出路。

 

应邀与台湾的身声剧场合作,向来自编自导的德国导演凯文.瑞特贝格这次也要打造一个新剧本,于是多次访台,透过紧密的田野调查,以《目连救母》故事为底,打造贴近当代的问题意识。他反对宿命,相信人类自身可以创造世界,于是透过「剧场」这个群体工作的所在,与一群人一同实验共同的出路。

 

台北艺术节《目连拯救母亲大地》

8/15~16  19:30   8/16~17  14:30

台北 水源剧场

INFO  02-25289580转192

四月十四日,凯文.瑞特贝格(Kevin Rittberger)、身声剧场的庄惠匀和笔者来到了大稻埕的农学市集,拜访市集的主人杨儒门。市集门口摆著白米炸弹客的人型看板,当时,电影在台北才刚上映,瑞特贝格却早在今年初的柏林影展时便看过了。为了台北艺术节的委托制作《目连拯救母亲大地》,这位对台湾观众而言还很陌生的德国导演,从去年底至今,已经是第三度造访台湾。向来自编自导的瑞特贝格,同样要为这次「目连救母」的命题写一部新的剧本。除了在都市里看传统戏剧、当代展览和剧场演出,也带著摄影机到了芳苑的蚵田、中科预定地相思寮的三合院和司马库斯部落,希望在时间允许下做足功课。

从神话出发  贴近当代问题

一个关于目连的剧场作品,竟然和农民及社会运动搭上了线,已经展现了这位导演/剧作家在创作上的独特风格。瑞特贝格擅长从既定的框架出发,如以文学作品或神话为基底,进而透过解构的方式贴近当代的问题意识。目连以出家人的身分,藉著供养众僧的功德回向,帮助在地狱的母亲投胎转世,在瑞特贝格眼里,这个过程表现了一种透过社会行动展开不同生活的精神:「目连首先教我的就是,可以放弃母亲个人的生活方式,并以一种简朴的、顾及生态的共同生活来替代」。

于是他展开了田野调查,认识在台湾寻找更好生活的种种在地尝试,并试图将其放在全球的框架下来理解。「在发展剧本期间,台湾同时经历了史上最大的民主运动。在这之前我和身声剧场也有过许多不可或缺的重要讨论。我只能试图将古老的目连故事沿著今日的问题脉络来发展。」瑞特贝格说。

「我对轮回业报的理解是属于人世间的,也就是说关于这一辈子的选择。」对瑞特贝格而言,改变应是人们在当代能够做得到的事情,而不该被转移到死后世界。他对业报的这层理解,翻转了地狱与救母的概念。「用纸做出iPad、还有其他的消费用品烧给往生者的习俗,对我来说是复制了当代的疯狂。虽然我相信往生者的灵魂在我们之下,但我不认为这么做可以帮到他们;也许他们的需要完全不一样。我相信只有以毁灭全球的生活空间为代价,才有经济成长的可能。」在这次的改编中,目连生活在未来世界的一个小型共同体里,而这个共同体成员和彼此的相处,及他们遇到的冲击,则和强调当下意识层面的佛家价值非常相关。挥别过去,将一切可能交付给当下每个片刻,亦为戏中人物的课题。

未来世界的图像是瑞特贝格多部作品中的主题,譬如在Candide. Acting in Concert中,他从伏尔泰之讽刺小说《憨第德》Candide的框架出发,透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思考人和人之间如何跳脱现有的沟通泥沼、解决冲突,以达到鄂兰(Hannah Arendt)所谓「同心协力的行动」(acting in concert)。小说里的人物意识到言语辩论无法帮助他们找到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于是他们尝试苏菲旋转、一起jam音乐(将鄂兰概念中的“in concert”作字面上的理解)和绘画等等,体会突破自我边界与意识形态的可能。于是,虽然瑞特贝格引述高度思辨的文本、探究抽象的主题,但演出本身依然是个具有丰富感官经验,充满色彩、肢体和音乐的作品。

多层次运用剧场综合的媒介,融合理智思辨与感官冲击,让瑞特贝格的作品独树一帜。主修文学和新闻传播,也曾当过记者的瑞特贝格,以自己的方式,在剧场中走出不同的路。

不屈从宿命  相信未来可以创造

他对乌托邦主题的关注是怎么开始的?瑞特贝格表示,作家、电影电视导演克鲁格(Alexander Kluge)是自己创作上最重要的启蒙之一,开启他希望预现未来的美学视野。瑞特贝格说自己从克鲁格那里学到了「祈愿式」(“Optativ”,如文法上的祈愿语气)的思考,「一种许愿的形式、一种『明明可能可以』,或是对现实的反抗」。这样的美学态度彰显了一种反对宿命的世界观,「相信人类自身可以创造世界,未来也能创造自己。」

瑞特贝格话锋一转:「小时候,有次我在游乐园的游戏摊位得到一只泰迪熊,虽然我一个罐子也没打到。管摊位的老先生说:『每个小朋友都有奖品,没打到也没关系!』这个很早期、潜在的经验促成我现在倾向寻找一种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犬儒心态。此外,我也对乌托邦作为一种剧场文类很有兴趣,相较于喜剧和悲剧,这种文类在剧场还没有什么发展。」

对宿命论和失败主义的质疑,让瑞特贝格在剧本创作上也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他很少创作独角戏,在这次的作品里,也出现了如「共同体」这样的群体角色。「我支持艺术作为一种『社会雕塑』或一个共同相处的所在。剧场中的个人对我来说,只有在其与社群形成一段丰富的关系时才有意思。而且我看不出为什么要一再重复人们互相厮杀,或者压迫对方的戏码。」这次能和向来共同生活、创作的身声剧团合作,从剧团的相处思考剧中的共同体,「真的是一个礼物」,他说。

瑞特贝格在创作形式上的种种挑战和越界,都是出于一种相信有不同于现状之替代选项的信仰。对乌托邦的关注不是出于天真,反倒比较类似贝克特所言“Try again and fail better”,瑞特贝格想问,如此发展下去,失败会不会真的渐渐消退?或许这是能写能导,对拍摄、采访及音乐也很有心得的瑞特贝格最终仍然选择了剧场的理由,因为剧场就是那个人与人相处的所在,在里面,我们可以一起思考、试验共同的出路。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77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近10年来屡受到德语剧场中最重要的几个剧院邀请创作,包括柏林德意志剧院、维也纳市立剧院及杜塞朵夫剧院等。

◎ 2010年改编科幻小说家狄特马‧达特(Dietmar Dath)的导演作品《废除物种》获得胡伯纳青年导演奖(Kurt-Hübner-Regiepreis)。

◎2011由维也纳市立剧院委创的《卡珊德拉:世界作为演出的终结》Kassandra oder Die Welt als Ende der Vorstellung剧本入围「慕海姆剧作家奖」(Mülheimer Dramatikerpreis),亦于2012年获得班瑟墨与奈森剧作家奖(Jürgen Bansemer & Ute Nyssen Dramatikerpreis)。

◎ 2012年,他编导的作品《别被他们的拥抱骗了,你们一亿五千万人!》Don’t Let Them Take You In, You 150,000,000! 在鲁尔艺术节(Ruhrfestspiele)首演。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