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Podcast、YouTube或FB粉丝页,以现场连线将活动讯息抛给阅听大众,这种以宣传与连结观众为目的的直播形式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将演出内容直播给非原演出场馆内的观众欣赏,要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开始,后来英国剧院也赶上潮流,现今NT Live 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剧场直播品牌,甚至日本宝冢歌剧团也效法推出现场直播,以飨海外粉丝。但剧场直播会不会排挤掉剧场观众量?或是成为另一种艺术形式?都值得继续观察……
甫在十月第一周落幕的台北艺术夜游「白昼之夜」(Nuit Blanche),内容包含装置艺术、市集与各种表演活动:以北门为中心,一路从二二八和平公园串连到大稻埕。历史沉静的街廓,被夜间活跃的艺术能量妆点上不一样的热闹色彩。由于影响幅员广阔,为了增加活动扩散性与能见度,提高民众的参与感并满足网路族群即时收看的需求,同时也希望在过程中促成「台北—巴黎」双城连线,台北市政府一开始就将直播设成标规里的一个条件。
执行单位「台湾好直播」事先选择了几个重点区域与表演,出动多台直播车,同步于脸书粉丝页与YouTube频道直播分享,如:定点定时的光雕表演,不仅可以透过直播保存记录,也可以在未来做持续性的展区回顾,是「白昼之夜」的直播主力。当天在不同展区跑趴的民众,也可以从粉丝页直播得知其他展区的第一手消息,决定是否要换区参与。
「白昼之夜」的直播并非真的要直播演出内容,而是以直播为工具,现场连线将活动讯息抛给阅听大众,营造出全城狂欢的热闹氛围。除了官方粉丝页的直播外,也有不少民众上传影片分享,一个传一个的把大家都拉进不要睡的世界里(注1)。
从声音到影像 都是为了连结观众
若以较宽松的定义来看待媒体直播,像「白昼之夜」这样将直播视为宣传演出与活动的管道,而非播映演出内容的方式,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由于观众对表演艺术的相关资讯有需求,演出方也需要透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维持热度,因此,当二○○四年苹果的iPod上市并在iTunes推出线上音讯串流服务,纽约百老汇的剧场媒体和制作公司便利用Podcast(注2)直播剧场消息和访谈,甚至是观众座谈等。
从Podcast的访谈,到Youtube的颁奖典礼Live转播,新的平台和技术不只让直播更为方便,也更容易凝聚观众的黏著度。近期兴起的脸书影音直播服务还结合了粉丝页的追踪功能,在直播开始时会推送通知给粉丝和好友,让人不需要于固定时间守在电脑前,而是随时随地都能透过手机追踪到直播影音,真正做到零时差的影音传递。
从单纯的声音直播,进展到影像直播,再与网路社群结合,想要连结观众的行为本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科技而已。
欧美剧院 开启直播风潮
相较于播送表演艺术的周边资讯和活动,直播表演艺术本身的进展显得缓慢且谨慎。或许是版权顾虑,或许是技术卡关,又或许是影音的再现和表演艺术所强调的临场体验太过扞格,造成表演艺术工作者对于直播演出的不信任,因而迟至二○○六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才首次尝试将周六下午场的Podcast和广播直播,进化为“The Met: Live in HD”的电影院直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决定直播表演本身的重要场馆。
同一时间,隔著大西洋的英国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杨维克等六个团体联合成立了Digital Theatre 计划(注3),大力发展剧场的影音数位摄录,但重点仍仅限于录制和典藏。这个计划发展出摄录排练(Camera Rehearsal)的工作模式,解决了镜头焦点和舞台焦点不协调的问题,其累积的技术和经验便成为英国国家剧院 NT Live 的重要基础。
NT Live 可说是当前全球最成功的剧场直播品牌。截至二○一六年年中,全球在电影院中购票观赏过NT Live的人数累积到五百卅万人。而在超过两千个播映场地中,海外数量甚至是英国本土的两倍之多,于二○一四至一五年间为英国国家剧院创造了超过六百万英镑的收入。早期直播始于英国国家剧院的自家制作,但发展至今,NT Live 已然成为了一个服务平台,任何场馆或制作单位都可以跟 NT Live 洽谈拍摄与放映。事实上,目前仍有在播映的演出——也就是在直播场结束之后持续放映的剧码——有一半以上都不是NT的制作。这些持续放映的演出,就像能不断巡回的作品一样,不光是能为制作人和演员带来票房和权利金收入,还有著更低更方便的巡演成本。像是二○一四年汤姆.希德斯顿的《科利奥兰纳斯》与吉莲.安德森的《欲望街车》及去年班奈迪克.康伯拜区的《哈姆雷特》等,这些剧码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明星卡司,有明星就有粉丝,有粉丝就有票房!
日本宝冢 以直播维系台湾粉丝
日新月异的媒体录制技术不光只在欧美剧场被重视与使用,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宝冢歌剧团,很早就与摄影机密切合作,在媒体的宣传运用上自有一套方法。除了观众亲身进到剧场观赏演出外,一九八四年到九五年间,宝冢歌剧团与关西电视台合作,以预先录影的方式播放剧场演出、剧团大运动会与音乐祭节目(注4)。此外,二○○二年自家电视频道Sky Stage开台,透过电视媒介拨放演出排练片段、个人与组别节目,借此达到宣传之效。
二○一三年四月,宝冢歌剧团星组首次来台公演,口碑票房都满棚。虽然过去已有不少宝冢迷前往日本朝圣,但直到台湾公演后,宝冢歌剧团不但感受到台湾观众的热情,也发现这是值得经营的市场。因此,剧团开始透过台湾的售票系统少量贩售日本当地的宝冢演出票券,同时也和信义威秀影城合作,与日本众多电影院同步直播东京宝冢剧场的千秋乐(注5)。
因为是Live直播,影像没有中文字幕,但会同步中场休息,直播现场也会贩售日文原版的公演目录与舞台写真。若恰巧碰到该组别的TOP明星退团,甚至会直播退团演说与退团秀。即便票价不算便宜(新台币1,300╱张),但看到喜爱的宝冢明星就在镜头前闪闪发光,比起飞一趟日本,还是相当划算。
当表演艺术被直播 成为全新艺术形式?
然而,宝冢歌剧团的制作人曾提到,考量到可运用的金钱与时间,这类的直播场次或发售的影音商品,固然会为剧团带来收益,却也在观众心中产生弃保效应,降低观众前往剧场看演出的次数与欲望。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英国,剧场界近年来开始思考与质疑NT Live对表演艺术大环境的影响,认为NT Live将伦敦的大卡司和大制作直播到全英国的行为会对地区型的剧院和剧团造成冲击,或因资金流至电影院而导致剧场经济失衡。仅管存在诸般疑虑,业内人士多半肯定NT Live把饼做大的效果与未来趋势发展的必然性,并思考如何将直播的商业利益回流到表演艺术界,以及明确地区隔直播与现场演出。
NT的数位媒体总监David Sabel曾为文提到,NT Live一开始的目标是想做出「顶级的次等体验」(offer a top quality ‘second-class’ experience),避免取代或排挤现场演出。但随著NT Live的内容益发完整丰富,客群逐渐形成,甚至发展出独立的艺术价值,他们发现观众观赏NT Live所获得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体验(it is not second-class, but a different experience)。试想,未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把直播当成是表演艺术的附属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呢?
注:
- 白昼之夜的主题即为「好呀!大家都不要睡」。
- Postcast 有时可译为「播客」,在英文中是由 iPod 与 broadcast 融合而来,泛指利用苹果的设备和平台发布即时广播或非即时下载收听的音讯内容。在开车族众多的美国,这样的内容仍十分受欢迎,国内广艺基金会的电子报也曾经提供过 podcast 下载。
- www.digitaltheatre.com
- star.ap.teacup.com/takarazuka/1595.html
- 千秋乐为日文用法,为各种表演或运动赛事的最终日或最后一场演出。宝冢歌剧团的千秋乐指的是剧目公演的最后一场演出,通常会分成宝冢大剧场的千秋乐与东京宝冢剧场的千秋乐。
数字会说话 NT Live经济效益可观
二○○九年六月廿五日,NT Live首次将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奥利佛剧场演出的《费德尔》Phèdre直播至七十个英国电影院及一百卅个欧洲与北美电影院当中,挟著剧场直播的新鲜感与包含影后海伦.米兰在内的大卡司,这场直播吸引了两万八千名观众同步观赏。
二○一五年,影星班奈迪克.康伯拜区在伦敦巴比肯中心演出的《哈姆雷特》同样透过NT Live进行全球同步直播,这场观众数则成长到了惊人的廿万人,以平均每张票十五英镑计算,直播一场的收入超过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在台湾的首周票房总数。
截至二○一六年的第七季,NT Live 已直播了四十七个作品,其中十九个作品仍在英国及世界各处播映。
一份英国国家科技与艺术基金会(NESTA)二○一四年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二○○九到二○一三年间NT Live的观众,发现直播所吸引到的族群收入较低,年收入两万英镑以下者占24.5%,多于剧场观众的15.8%,且72.5%是因为票价比剧院更便宜而选择观赏直播。
然而,直播观众却认为对于情绪性的感受更为强烈,84%的观众认为有感受到临场感,63.2%不觉得时间流逝,这甚至明显高于同时调查剧场内的观众所给出的数字。谢幕时,多数的直播观众也会不自觉跟著鼓掌,就如同观赏现场一样。
精致的观赏体验来自于NT Live对于直播品质的坚持:每场直播平均动用四十位人员、牺牲一百五十个观众席位、至少六架摄影机、两台直播车、十六具麦克风与六个立体声道,48%的成本砸在摄录与制作费用、15%花在剧院硬体装设与施工,一年合计花费超过三百万英镑。然而,相较于其堪比好莱坞电影首映的经济规模,这样的投资不仅划算,更带动了整个表演艺术界的技术革命。(林农)
参考资料:
Beyond live: Digital innovation in the performing arts. NESTA, 2010.
Digital broadcast of the theatre: Learning from the pilot season NT Live. NESTA, 2011.
Annual Report 2014-2015. Th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2015.
www.thestage.co.uk/features/interviews/2016/emma-keith-head-of-nt-live-id-like-to-broadcast-more-regional-shows/
www.nesta.org.uk/news/research-finds-national-theatre-live-has-no-negative-impact-regional-theatre-going
www.theguardian.com/stage/2013/jun/09/nt-live-success
www.whatsonstage.com/london-theatre/news/michael-coveney-plays-on-screen-death-of-theatre_37859.html
www.thestage.co.uk/opinion/2015/nt-live-threat-regional-theatre/
www.theguardian.com/stage/theatreblog/2015/dec/03/live-screenings-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