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照相机、摄影机等记录工具的发明,创造出相片与电影等再现系统,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挑战了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定义与认知。例如电影的出现,即突显了剧场演出的现场性;镜头力求真实,也引发我们对舞台写实的重新思考。随著科技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引进剧场,尤其近年的欧陆剧场,融入影像叙事的舞台手法已成常态,例如曾来台的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荷兰导演凡.霍夫(Ivo van Hove)、比利时导演盖西耶(Guy Cassiers)等,然而真正将电影与剧场二者的形式融合并推向极致,创造出崭新剧场语汇的,当属凯蒂.米契尔(Katie Mitchell)。

米契尔将摄影棚搬上舞台,现场同步呈现电影拍摄的过程,从电影运镜、打光、收音到剪接,全然赤裸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到影像的同时,也看到影像如何被建构。米契尔认为,她的作品既不是剧场也不是电影,而是挪借剧场和电影的元素,融合出的新形式,借此营造出「双重叙事」。对她来说,影像是捕捉角色行动与情感结晶的产物,演员断裂、不连续的表演,多场景的空间切换,零碎的叙事与独白式的语言,其实是当代人类生活中接收讯息的方式,她只是将这些「真实」的行动与反应组合起来。

米契尔以「电影剧场」的手法重探、拆解经典文本,曾招英国评论家批评其撕裂文本、对文本不忠,致使她从英国剧坛出走,投向欧陆剧场的怀抱。事实上,钻研史坦尼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米契尔,对文本的重视,无庸置疑——精确、缜密的文本分析与探讨,才是工作的基础;宛如编舞般的表演与技术、分镜与构图,繁复且精密的计算与统合,都是为了回应文本精神。在《导演的技艺》一书中,便翔实记录了米契尔如何以史氏工作方法,理解并建构角色。

不论选材经典、新文本或小说,米契尔从不避讳女性主义的立场。接受本刊专访时,她表示:「我总是以女性的眼光看事物,我认为这是值得赞扬的。有时,是没有必要做一个女性主义者,那只是我的凝视,女性的凝视。」她强调,作为一个女人,有太多值得被颂扬的地方,光是女性会有经期、会怀孕、会面临更年期的事实,就给予了女性很多改变视见的特权。「这些都是我热切地想要与他人分享与共同探索的事。我可以选择不去做,可以选择不去谈我的女性主义,但我想,如果我去谈这些,对年轻人的政治观念也许会有正面的影响。」

将来台上演的《茱莉小姐》,改编自史特林堡剧作,借由原作中一个无关紧要的厨娘角色,带领观众走入故事核心,是一部非常米契尔风格的作品。本刊将带读者从创作背景、文本取材、工作方法、导演手法等诸多面向,深入认识这位纵横欧陆与英国、炙手可热的女性导演,同时独家专访米契尔,畅谈她对此剧本的诠释,及对影像与剧场的思考。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