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式是个奇妙的团队,很难一时定义他们在做的到底是什么,就连叁式的官网都以「哎,这是一个难以简短回答的问题」,来说明他们的服务项目。的确,从金曲奖到剧场表演,从手机app到台湾设计展,叁式的合作案横跨了表演艺术、科技艺术、娱乐产业、互动科技与设计策展,每个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称作「台版teamLab」,这些成果,比起明确的团队定位,都更能定义叁式是什么。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这么多不同的领域,又是如何在10年间成长为如此活跃的团队,就令人十分好奇。
近年来,表演艺术跨域合作的案例愈来愈丰富、复杂,同时水平协作的工作型态也愈来愈常见,叁式作为一个擅长跨域、协作的团队,无论是看待不同领域的思维,或是重视团队内外协作的工作方法,应该都可以提供表演艺术界一些启发。
以科技为方法,土法炼钢打造跨域乌托邦
但此刻,让我们先回到叁式创立的契机:长发公主。
叁式的总监曾炜杰,从小就是个动画、游戏迷,在研究所期间,便考取公费前往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就读,并因缘际会到了动画工作室参观:「我印象很深,当时看到长发公主要从楼梯的把手溜下来,才两秒的镜头,头发的动态就需要动画师制作两个礼拜以上的时间。」对曾炜杰来说,这样分工明确、精雕细琢的工作模式,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有兴趣的,一直是更核心的创作与发想。
他决定回台,与几位好友如吴思蔚、陈威廷,一起创立了叁式:「其实那时不太知道业界的情况,只是觉得数位科技好像可以在设计、艺术领域发生很多事情,就想说试试看。」他们满腔热血地开始土法炼钢,例如轮流当执行长,试图实现心中对于平等、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想像。
然而,缺乏组织经验、资源人脉与合作默契,让初期的叁式历经了各种混乱,不仅内部对许多事情的判断失准,也找不到对外的清晰定位。当时,叁式其中一个合作对象,是刚创团的安娜琪舞蹈剧场艺术总监谢杰桦,他们合作的第一个作品《第七感官》获得不错回响,尔后再度携手《第七感官2》,却摔了大大一跤。然而,这一跤却让叁式与安娜琪舞蹈剧场,在往后的10年,成了合作无间的共创伙伴。
跨足表演艺术圈,加速健全组织内部系统
谢杰桦回忆当时的叁式,在工作流程上是手忙脚乱的:「他们内部有很多种不同声音,还没有整合好。」不过,曾炜杰提及《第七感官2》,却很坦然:「杰桦可能会觉得很失败,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失败不失败,那是很珍贵的经验。叁式是在《第七感官》和《第七感官2》后,才慢慢整理出许多数位科技之于表演艺术的know-how,理解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组织。」
安娜琪舞蹈剧场一如台湾的表演艺术团队,制作经费来源需大量依赖政府补助,这让叁式在《第七感官》时吃足苦头,尤其是与工时不成比例的费用,以及技术人员需全程跟著巡演的安排,导致公司人力吃紧,严重压缩到其他专案的执行进度。叁式于是开始重视资源与工作时程的调配,在第二个合作作品《Second Body》时,便将制作时程拉长成3年,从技术实验、内容发展到介面改善,按部就班地逐年推进。于是,科技艺术耗时耗力的创作过程,在叁式开始被有条理地组织,这不仅有利于公司掌握专案进程,创作端也因能先看到技术端的展示,而能刺激出内容上的更多想像。
「《Second Body》时我们慢慢知道怎么组织,也开始清楚自己的本业是什么,所以当杰桦在《永恒的直线》想要玩烟,叁式就邀请有相关经验的艺术家林书瑜加入团队,负责烟的大小事,叁式再从旁辅助,而不再是跳进去埋头猛干,什么都自己处理。」曾炜杰回忆。
对谢杰桦来说,刚创业的叁式,在技术上就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不仅具备优秀的程式能力,同时很清楚运算上的资源消耗,进而能将程式瘦身,优化执行效率。此外,叁式的程式设计师们也「很有想像力」,可以很细致地建构出整体画面,以及科技与观众互动的反应。叁式让谢杰桦看到了科技在当代舞蹈创作上的可能性,纵使《第七感官2》的合作过程多有波折,但后续还是能将问题摊开来聊,彼此也做出了相对应的调整。在那之后,叁式与安娜琪,两只菜鸟一起飞,彼此刺激、成长为在各自领域都颇具代表性的团队。
profile
叁式(Ultra Combos),成立于2010年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来自视觉设计、程式设计、互动科技等领域,共17人。近年代表作品包含2020台湾设计展主场馆「城市终端机 The Terminal」、第30届金曲奖邓紫棋演出片段「串流 Streaming」等。曾参与安娜琪舞蹈剧场《第七感官》(2011)、《第七感官2》(2012)、《Second Body》(2015)、《永恒的直线》(2019)等作,两团合作长达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