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21年开始支援两厅院《好哲凳》思辨讲座和Podcast,我念哲学,对艺术涉猎有限,在这合作之前,我最深的艺术体验应该是游玩PS上的动作游戏《血源诅咒》。《好哲凳》对我来说相当新鲜,让我看到艺术的趣味,也看到哲学实用的可能。《好哲凳》希望促进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对话,我们邀请社会议题的倡议者、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来跟艺术家交换意见,因为我们相信人对美感、知识和良好社会、多元文化的向往有共通性,也相信这些事情最终都是关于我们可以如何活出美好生活,成为更好的人。
对我来说,人类和人类生活互为因果。一方面人类决定自己要如何生活,另一方面,你能想像你接下来要如何生活,这也决定于你过去的生活经验。文化上许多革新和多元仰赖艺术家的创意和努力,也仰赖人类累积至今的文化土壤能激发这些创意、社会氛围能支持和包容这些努力。在这期《PAR》的封面故事系列专文里,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从不同方向聊聊,这些「艺术家背后的手」如何影响创作和诠释的自由,而我们又有哪些事情可做。
从酷儿观点出发,郑芳婷讨论现实社会对性的看法如何约束我们的想像,以及艺术如何一方面诞生于现实,一方面反过来改变现实,让我们能看得更广。借由当代分析美学的养分,林斯谚讨论艺术的观众能有多少诠释的自由,我们什么时候有理由参考创作者的意见,什么时候应该考虑「作者已死」。以文化演化的观点看,叶多涵让我们能看出多元社会的潜力,了解当文化濒亡,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最后,蔡宜文反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当选项看起来增加,自由其实减少。
这些讨论都跟我们进行创作和诠释时的「预设条件」有关,只有了解自己背后有哪些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为何拥有现在、为何向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