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桃园铁玫瑰艺术节《LogIN:新南向》(黄裕闵 摄 复象公场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背后的手(五)

体质转变与资源引入

场馆、艺术节走向自制与策展制度的转换期

台湾过去对艺术节、场馆演出的想像,是在节目邀演与场地外租的框架下,进行组合而成为系列节目。场馆、承办单位往往是透过节目征选、邀演的方式,缺乏背后脉络,无论是理念、或培育机制等。

不过,近10年的地方艺术节开始走向策展化,从台北艺术节,到桃园铁玫瑰艺术节、台南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开始有策展人身影,包含耿一伟、周伶芝、李惠美、林昆颖等;(注)同样地,场馆脱离纯粹场地租借的身分,在节目征选之外或之下,援引类似策展、顾问等机制,如台湾戏曲中心近年的台湾戏曲艺术节、看家戏再现、戏曲梦工厂等皆设有策展人。另一方面,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辖下三大场馆的齐备,有更多自制节目、委托制作、国际共制、孵育平台等,借此体现场馆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当场馆、策展人在节目策划、制作的位置逐渐明确,又如何与创作者╱团队建立艺术创作的关系?或是,怎么重新想像演出节目与艺术节的生成?

 场馆转型:制作取向的转变与脉络建立

场馆开始有「制作」意识,可以将国家两厅院(后简称两厅院)的「旗舰制作」视为坐标,也就是《黑须马偕》(2008)、《欧兰朵》(2009)、《郑和1433》(2010)与《茶花女》(2011)。此后的10余年发展,让场馆体质转变,仍保有引进节目、场地租借的功能,却与「艺术经纪公司」与「演出场地」产生区隔。

现任台北艺术节策展人的林人中表示:「台湾剧院场馆过去比较是presenting house,不是producing house,这10多年来,可看见公部门场馆摸索,要怎么样做自制节目、怎么做国际共制、怎么做委托创作等,这些不同的概念都涉及到不同的『与艺术家工作的关系与方法』。」并认为:「有一个很明确的转向是,因为新场馆林立,节目的需求量提高,场馆也就开始想做自己的制作、支持与培育艺术家的创作发展,因此更明显地靠近『制作取向』的体质。」若将这个转变视为前提,策展人、制作人或是剧场构作在其中的位置会各有其任务。

国家与地方场馆的陆续到位,是个关键的背景值。

两厅院节目企划部经理林亭均认为:「在两厅院还是台湾唯一专业场馆的时期,必须照顾到整个产业的面向。现在这个阶段,策展思维是愈来愈明确的,而这是跟产业现况有关系——愈来愈多的场馆出现了,不同场馆会开始想走自己的路。」以两厅院来说,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秋天艺术节、新点子实验场都是在摸索场馆自身价值后,订定愈趋明确的方向,目前仍持续修正。

以秋天艺术节来说,外界多半认知其以「议题」为主题,不过林亭均则表示,前两年确实是在倡议议题,今年调整为「创造对话的空间」,也就是说,秋天艺术节是要透过观看议题与作品,产生每个人与每个世代的观点。这样的策展角度,也体现两厅院从节目制作、行销、营运等多面向建立场馆、乃至于表演艺术与社会间的关系。

相较于两厅院对「议题」的某种标志性,台中国家歌剧院(后简称歌剧院)则不以此出发。目前的三大系列:NTT Arts NOVA(前身为NTTTIFA)、NTT夏日放╱FUN时光、NTT遇见巨人,多以「形式」与「对象」为策划模式,如Arts NOVA 的跨域实验性较强、夏日放╱FUN时光以「音乐剧」与「亲子」为主、遇见巨人则强调「比较重量级、或是严肃性」的创作,这背后也与地方生态、国家政策有一定连结。节目部企划经理王伟龄表示,在歌剧院调整的过程中,让团队与观众可以习惯在不同季节看到不同样貌,「因为季节很好想像,然后置入我们想要的东西进去。」但她也强调,这不代表歌剧院的节目不存在议题,而是他们明白地方属性,不能主打议题,乃是直接透过观看去获得。

策展与制作概念逐渐被内化到场馆的原有机制里,并借此区隔不同场馆、以及场馆内不同系列的节目策划,于是在体质转换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出场馆自身的气质。虽说多数地方场馆有朝这路线迈进,如台南台江文化中心、台中葫芦墩文化中心、新北市艺文中心等,但碍于经费、人事等因素,多半往「特色场馆」靠近,离「生产与制作」尚有距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