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少年往事

够狂热投入的,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导演梁志民的年少回忆

为了这次采访,梁志民翻找了过去的照片。以为自己已经没有爷爷的照片,如作为矿务人员的爷爷,被一场台风带走,在三峡矿场里下落不明;这次,却在一张6岁的梁志民站在新竹关西昆仑宫前的合照里,隐约看到爷爷模糊的身影。他还记得,拍照的那天是民国60年8月28日,不到一个月后,爷爷就从他的生命里消失。去(2023)年在苗栗首演的音乐剧《那一天,彩虹出现》,梁志民将他与爷爷的故事写了进去,不只是思念,也正诉说著他现在的一切似乎从这儿开始——音乐,戏剧,还有音乐剧。

为了这次采访,梁志民翻找了过去的照片。以为自己已经没有爷爷的照片,如作为矿务人员的爷爷,被一场台风带走,在三峡矿场里下落不明;这次,却在一张6岁的梁志民站在新竹关西昆仑宫前的合照里,隐约看到爷爷模糊的身影。他还记得,拍照的那天是民国60年8月28日,不到一个月后,爷爷就从他的生命里消失。去(2023)年在苗栗首演的音乐剧《那一天,彩虹出现》,梁志民将他与爷爷的故事写了进去,不只是思念,也正诉说著他现在的一切似乎从这儿开始——音乐,戏剧,还有音乐剧。

音乐:从小活在生活里的一部分

梁志民是新竹关西客家人。由于父亲工作因素,在台南出生,国小之后才搬到台北;不过,童年的寒暑假都会回到关西爷爷家,因此建立深厚关系,而更深厚的或许是「唱歌」的基因。

他笑说:「客家人非常喜欢唱歌,吃饱的时候唱,在田里干活唱,采茶的时候唱,叫小孩回来也唱,那个音调都像在唱歌。」他的印象中,亲戚的歌喉都非常好,「我一直到中学之后,才知道世界上有人音不准。」从那张爷爷留下身影的照片里,他似乎听见了声音,是爷爷之前抱著他在庭院里教他唱歌,还有奶奶在爷爷离开后,常沉吟著他听不懂的歌词,曲调却还记得清晰。

对旋律敏感,也造就了梁志民爱唱歌的天性。国小三年级之后,他不只在校内唱合唱,也加入校外的荣星合唱团,尚未变声的他在四部合声间游走,到现在都还记得每一部的唱法。有次排练完,他在走廊上哼著曲子,被当时的钢琴老师听见,唤了他过去询问,梁志民才知道这首在家里偶然听到、并不知道名称的曲子,是莫札特的小夜曲。老师拍了拍他肩膀,说这是首复杂的曲子,能够哼得这么准确,称赞他有天分。梁志民说:「当时不知道所谓的天赋,只觉得唱歌是非常有趣、非常快乐的事情。」

十多年前,梁志民要执导北艺大戏剧学院秋季公演的《费加洛婚礼》音乐剧版(2008),便在开车去高雄的路途中,把歌剧《费加洛婚礼》听了约莫4遍,回到台北后,对著总谱将音乐剪出来,与作曲家樱井弘二讨论改编。这种能力,是从小就深植在身体里的,除了天赋,更是他始终在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寻觅自己擅长的、也喜欢的事情。

并且,音乐不只是在创作中,更已是他生活里的一部分。梁志民说,游泳时有听音乐的习惯,会在防水MP3里放一整出歌剧、音乐剧、或是京剧,像是《四郎探母》就因为这样的习惯,可以从头唱到最后一句「扭回头来叫小番」。他说,自己对音乐的品味很广,一直透过学生接触到最新歌手,包含嘻哈音乐也信手捻来。

6岁的梁志民,在新竹关西昆仑宫前的合照,后面隐约可看到爷爷的身影。(梁志民 提供)

戏剧:从中学开启的生命经验

师大附中,是梁志民接触戏剧的起点。

校风开放的师大附中,让他从高一就开始沉浸在社团,包含国乐社、热门音乐社——这也体现他对音乐胃口的广度。至于,接触到戏剧是因缘际会。高一上学期结束前,梁志民在学校打篮球,休息时买了杯酸梅汤,靠在图书馆的墙上喝著,突然被里头透出来的声音吸引,趴在窗口看见师大话剧社的暖身过程,渐渐入迷。当年的师大附中未有话剧社,于是他就积极参与师大话剧社——图书馆的那扇窗,像是偶像剧的场景,也成为梁志民这辈子朝向戏剧打开的第一扇窗。

他说:「高一就开始跟师大话剧社鬼混,然后混著混得不过瘾,高一下学期,我就成立了学校的话剧社,后来那个话剧社叫『野孩子』。」第一个演出的作品是中国剧作家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这个作品借由青年李小璋冒充高干子弟张小理,以求上位,带出中共的官场腐败,有俄国作家果戈里《钦差大臣》的味道。

那次演出在师大附中的大礼堂。在预定演出时间之后的10分钟,戏始终没有如期开演,于是观众开始躁动,并有人在里头鼓动说,要等某位人士到场才能开演。此时,礼堂正门「哐」地一声打开,饰演男主角的梁志民走了进来——原来,戏早在那时的躁动里就开始了。

梁志民说,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的表演经验。后来,社团在老师支持下,每个学期都有演出,同时也会有老师提供世界知名的剧本,让他们接触。与合唱一样,他并没有满足于校内活动,也在校外加入「真善美剧团」,因此接触到李曼瑰老师等大师的剧本。多年后,才知道曾国城加入过真善美剧团,晚了他几年,没真正遇到。

高三那年,他偶然收到国立艺术学院(现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的招生传单。当时的国立艺术学院是独立招生,并与大学联考同一天考试,只能择一参与。「我连家里都没有讲,自己偷偷跑去报名,然后偷偷跑去考试。」现在的梁志民甚至还记得笔试(包含国文、英文、数学与三民主义)与术科考题,以及自己顺利考取的分数。

相较于音乐像是天赋,深植在梁志民的基因里;戏剧,更像是老天后来反复给予的机运,让他一路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戏剧、电视与音乐剧:至今未走完的一条路

直到开学前一天,梁志民才跟父亲说自己考上国立艺术学院。

本以为会引发家庭革命,结果父亲听到是国立学校,「也不是件坏事,那你就去念吧。」他还记得这句话,反而有些愣住。当年的戏剧系要念5年,梁志民自豪地说,总共10个学期,自己拿了9个第一名。一部分是,高中都在玩的他进了戏剧系后非常用功,不只上课用心笔记,还会在课后与同学复习;另一部分,也是他真心喜欢,才心甘情愿付出——或许更是老天的安排,让他顺利入学、念完,就此走在这条路上,至今未停。

大学二年级,梁志民第一次接触到导演课程。第一堂课,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应该要做导演,「坐在『导演』这个位子上,翻著剧本,然后看著舞台上的画面,从文字转换成画面,这个讲故事的过程,让我觉得自己这辈子应该就是导演了。」当时只是一种感觉,现在看来却如此印证。

大学就读期间有个插曲,是大三时开始与李国修、顾宝明合作综艺节目的剧本。最早是张小燕主持的《综艺100》中的短剧剧本,后来还有李国修、顾宝明主持的《消遣剧场》、《号外特攻队》等,乘著当时喜剧、综艺短剧的潮流。他记得,寒暑假、或是平常没事的时候,都会跟著顾宝明等人聚在一起写剧本。最常去的是在华视后面巷子里的茶艺馆,因为顾宝明爱喝茶,会从早上10点待到晚上10点,边聊边把剧本记录下来。

当时的创意,现今听起来还是如此有趣,像是《离谱四拍》这个单元是将四格漫画的逻辑放进短剧,而「离谱」这个词也是那时「发明」出来的。梁志民回想,上班族、飙车族这些以「族」命名的词汇,多半也是那时发明的。

「那个时候是我生平唯一做戏剧,却不是在剧场。」梁志民这么说,自己其实对影像没太大兴趣,所以将自己获得不错回响的毕业制作《动物园的故事》(1988)到校外重演后,就成为剧团「果陀剧场」的开始。

后来,也因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及洛克斐勒基金会奖学金的支持,梁志民于1993年到1994年间到美国研习,包含参访非营利组织,让他从「奥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OSF)学习到剧团的运作方式,运用到果陀剧场的志工制度与演员合约;或是,见证音乐剧《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从外百汇演出时的风评不佳,决定打掉重练,一步步走向百老汇的成功。这也让梁志民回到台湾之后,开启果陀剧场对于「大型音乐剧」的制作,也就是1995年的《大鼻子情圣—西哈诺》。(注)至今,在将近90个作品里,有约莫三分之一的音乐剧,无论改编或原创,曲目方面都会是原创。

童年时期的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现在的自己:年少时期就已是「一辈子的事情」

果陀剧场创立至今已经35年。

「把一些人们在生活里面没有办法碰到的事情与情感,经过排练,然后提炼出来,让观众看到,并且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这个目标一直都没有变。」梁志民这么说著的时候,眼神非常坚定。前些日子,他收到观众传来当年的戏票,上面的座位号码还必须用手写,「那就是我的笔迹。」指了指上面的数字。「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觉得有什么辛苦,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当年的他,不只是导演,也肩负派票、发传单等工作,他说:「做戏之外,有多少人看就尽量让多少人来看,这跟收入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对梁志民而言,现在所做的一切似乎都从年少时期一路而来——不只是创立剧团的目标没有偏离,连同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未曾改变。「不管是音乐剧、戏剧,我觉得都是求学时代、或是少年时代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东西,成为我现在所有的养分。」他这么说。

从1998年就开始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任教的他,笑说自己生平最著迷的其实是弹吉他跟读武侠小说,所以很常拿「弹吉他」来鼓励学生,因为学生时期的学习能力是最快的,「要学什么东西,赶快趁早,愈早学,在你的脑子里面会停留得愈扎实、愈长久。」其实,梁志民正用自己的经验,反复验证、也反复提醒。

「学一件东西,只要够狂热,有那个热忱,那个记忆是一辈子的事情。」梁志民停顿了一下,再说了一次:「那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

不只是弹吉他,梁志民现今的所有,或许都是年少那时就替他记下来的「一辈子的事情」。

(注)

果陀剧场第三部作品就是音乐剧《灯光九秒请准备》(1989),不过仍属小型作品,故1995年才开启他们大型音乐剧的创作路径。

童年时期的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中学时期参与合唱比赛。(梁志民 提供)
大学时期所饰演的不同角色。(梁志民 提供)
大学时期的梁志民。(梁志民 提供)
上:梁志民前些日子收到观众传来《动物园的故事》的戏票翻拍。下:梁志民与屏风表演班艺术总监李国修的对谈记录。(梁志民 提供)
梁志民到美国研习时留影。(梁志民 提供)
梁志民到美国研习时留影。(梁志民 提供)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