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涵盖舞蹈、戏剧、音乐等多样形式,深植社会,易于感染人心,举凡表演者或欣赏者,都能培养出强大的共感力。除在表演艺术场馆中可以见到演出之外,近年亦有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园区等「非表演艺术」领域的文化场域引进表演艺术,如国家人权博物馆(后简称人权馆)、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后简称北美馆)、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在借镜彼此的艺术功能与素材的同时,也赋予表演艺术新的角色与使命。本文将从人权馆与北美馆两个案例,来思考这样的做法究竟是艺术内涵的赋活、还是本质的削弱,也重新审视彼此的诉求与需求。

国家人权博物馆:跳脱教育场所,触发更多对话与反思
2020年开始迄今,由人权馆举办的「人权艺术生活节」,便透过多元的形式关注议题,让议题与观念,能够具象成更贴近民众的演出。举办音乐、舞蹈、戏剧、剧场、摄影等多元节目,不仅促进了不同族群对人权议题的理解与讨论,也成功突破传统人权馆「硬核」的刻板印象,将人权议题从沉重艰涩的历史档案调研、政治受难者关怀、学者专家的学术讨论,转化为更具亲和力的生活体验,借此吸引了亲子、年轻世代、艺术工作者等不同群体参与,打开了更多元的社会对话空间,让尊重、平等、自由、多元这些人权核心价值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人权议题不只出现在教育场所。
人权馆馆长洪世芳说明,透过这样的结合,不仅让表演艺术走出传统舞台,深入生活场域,更能让其与社会历史脉络产生共鸣,「即使是相同的作品,当它在像白色恐怖景美纪念园区这样的空间演出时,历史背景与场地氛围会为其赋予新的层次,使观众自然而然地与过去对话,并激发对人权议题的深刻反思。」
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思想、工作和信仰等自由,超越各种身分差异,人人平等享有。表演艺术与人权议题是一种相辅相成、共生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借由表演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可以揭示结构不公,展现被忽视的群体与历史,跨越语言与文化,引发观众共鸣,成为促进社会改变的力量。

艺术与人权的共通追求在于「自由」的体现。表演艺术透过其强大的表现力与穿透力,将人权理念以更具创意与吸引力的方式传达,让观众不仅感知历史,更加深对社会不公与未来正义的思考。人权馆推动社会反省威权历史、守护人权的使命,与艺术相融合,让这些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历史记忆的有力载体。
「人权艺术生活节」是一个集体共创、发声的平台,将人权议题融入日常生活,吸引观众沉浸其中,促进深刻的反思与持久的影响。艺术创作成为转译人权议题的关键途径,透过舞蹈、剧场、诗歌、影像等表演形式,将人权议题具体化、情感化,引导观众能够生动感受到其中的诉求与价值。表演艺术超越文字与图片的限制,以身体、声音、灯光等元素营造出情感共鸣的空间,不仅拉近人们与人权的距离,也深化了社会对人权议题的理解。
2023年,人权馆邀请三缺一剧团演出漫画故事剧场,改编白色恐怖事件受难前辈蔡焜霖的同名作品《来自清水的孩子》,以偶戏、物件与真人交错演出,讲述小男孩与书本朋友的故事,巧妙地以书册作为串联蔡前辈一生的象征,呈现几代人对人权的追寻,亲子观众回应热烈与演后交流,彰显表演艺术在推动人权讨论中的力量。

台北市立美术馆:真正的「跨界」是要打破原来类别的划分
跨越场馆框架的尝试,或许正是艺术想像中的未来发展。
当谈论到表演艺术进入非传统场馆演出时,不免提及重要指标──北美馆,更早将「表演艺术」引进馆中参展的历史。北美馆馆长王俊杰提到,「当代艺术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包容性。」他说明,「跨领域」其实更需思考是否脱离原有领域的束缚,而探索出一个真正的新视野,「真正的跨界是要打破原来类别的划分」,艺术家的目标,应该是挑战跨进未知的领域,触碰更高的实验性与创造性的层面。回到当代艺术的观念去看,只要能「传达观念」,形式便能百无禁忌。
表演艺术是为当代艺术加分、或是削弱,答案不言自明——「跨界」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无界」。让表演艺术进场,亦产生某种去中心化的想像。
回溯2015年由北美馆资深策展人萧淑文策画的《爱丽丝的兔子洞》以介于「展览」和「表演」之间的混杂形式,透过装置、一系列表演、行为和事件,融合诗、音乐、舞蹈、声音、影像等,让观众能在馆内与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者或艺术家在北美馆来一场即兴的奇遇,观众能成为艺术家的共创伙伴,也可借由更戏剧性的事件跳脱视觉展览框架,从而拉出更多的扩张性,揉碎专业领域的界线,向原本认为艺术难以亲近的民众们,递出一帧亲切的邀请函。观众能如赏画一般在美术馆中,随意走动到不同位置欣赏表演,与表演者之间的相互凝视,便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流动舞台。

王俊杰提到,2016年由策展人林人中策划的「口腔运动:舞蹈博物馆计划」,邀请当红法国「舞蹈博物馆」(Musée de la Danse)舞蹈金童波赫士.夏玛兹(Boris Charmatz)参与,可说是台湾策展表演转向的起头案例之一。夏玛兹将舞蹈带进了北美馆地下空间,舞者走进了美术馆,打破原有的戏剧空间限制,对舞者或观众都产生新的感官享受。
2022年北美馆日「来串门子—亲爱的陌生人」邀请歌仔戏小生陈禹安、京剧花旦许立萦,首创跨界剧种大合作,作曲家柯智豪以跨剧种、跨空间的思维,松动场域,完成参与式展演。这象征当代跨越展演与观众之间陌生又亲密的关系,穿越展演空间的内外,除去幕前幕后的限制,让观众可以在北美馆内游移、穿越,观赏偶发式的互动展演,创造不期而遇的美感经验,解构民众对于「观展」、「展场空间」、「传统戏曲」的既定印象,甚至因此吸引到原本不会前往美术馆看展的传统戏迷,进到北美馆空间驻足逗留。
衔续「虽然艺术有不同门类,但在『创作观念』基本相通」的理念,北美馆再于2023年续邀柯智豪策画《20+20》,此次,集合国宝级布袋戏艺师陈锡煌领军的陈锡煌传统掌中剧团与当代表演艺术家又仁,以及乐师高廷东(司鼓)与吴子禾(琵琶)展开不仅是跨世代,更是跨剧场的合作共演,实验性的尝试,让看似相异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在适切的编排下,得以融合的完美可能,同时,也吸引从未踏进当代艺术场馆的戏曲观众进到美术馆,感受有别于过往的观戏体验。
循著人权馆与北美馆的往例便能发现,「表演艺术」因其「外显主动」的特质,容易吸引一般民众对艺术的好奇进而探索,更有甚者,它或能成为各方之间的润滑与催化,引起观众对于全球化下的现代社会体制、艺术跨领域与文化混杂等复杂连动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