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容策进院(简称文策院)是推动台湾内容产业商业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机构,透过投资运用与跨界合作强化作品效益与市场规模,协助创作者在现今变化迅速的新娱乐时代中突围。本次和院长卢俊伟的专访中,「投资」、「市场」、「产业」是不断出现的三大关键词,明确指出文策院与国艺会、国表艺中心等中介单位不同的核心任务。以此定位国内各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现状显示三者成正比,即市场大、投资多,产业也相对健全。
文策院负责影视、流行音乐、出版、漫画、动画、游戏、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时尚设计与文化科技等10个产业别,自2019年6月成立到2024年9月止通过投审会的产业比例中,影视类共123案,为总案件数76.88%,占比最高;表演艺术为12案,占总案件数7.5%,占整体投资4.97%,资金规模约2.5亿新台币。其中,包含以股权或有限合伙的方式投资公司,或专案投资,前者如大清华传媒、华文音乐剧,后者如《西门町一番地》、《一村喜事》等。悬殊的投资比例反映产业自身的市场规模,卢俊伟表示,文策院以「投资」为主力,案件的选择仰赖其「市场潜力」,并不预设方向或进行资源的平均分配。影视产业在台湾的市场规模,在这10个产业中相对较大,使得其投资案更具市场潜力和报酬率。
从演艺团体转向公司化经营
根据台湾文化政策长年发展模式,表演艺术团队熟悉补助机制,对于「投资」形式相对陌生,卢俊伟指出,「补助」侧重作品制作面,评估其品质与完整性,补助成本面,但「投资」不仅考虑这些因素,还重视商业市场性,「投资一定讲求回报,我们的目标是协助表演艺术界走向商业化。」
卢俊伟比喻,表演艺术现在是一座池塘,如今要让它变大成一座湖泊,需要注入源源不绝的活水,因此除了政府投资额,还须引入民间其他产业的资金。跨产业投资看重作品潜力,也考量团队能否长期稳定经营,然而,国内表演艺术团队目前多为演艺团体,投资方更倾向投资公司,因此「从演艺团体走向公司化经营」是实现商业化的第一步。为此,文策院规画「文化创业加速器」,若团队有意朝公司化经营,拟定组织架构与商业计划后可申请加入。入选者除获得培训资源,文策院亦将媒合天使投资人,「初期金额一定不会高,因为资本规模不大,但我们至少让新公司进入种子轮、天使轮的成长轨道,前提是团队本身要有事业长期经营的概念。」
另辟蹊径,金创奖导入商业DNA
2024年,文策院和广艺基金会合作第6届「表演艺术金创奖」(下简称「金创奖」),不仅提升资金规模,更积极将商业思考导入作品制作初期。从副院长出任院长一年有余,卢俊伟表示,「以前比较多是等团队成熟后再来找文策院投资,现在希望能从更早的阶段就进场协助,提高文策院的主动性,是我任内较大的突破。」
文策院邀请大清华传媒总监制马天宗、NMEA新媒体暨影视音发展协会秘书长袁支翔、荣耀基金会执行长孙瑞君参与金创奖评审,帮助团队明确设定目标观众并进行分析,「主要是提醒对市场的设定是否完整,引导创作者思考这档戏的TA(Target Audience)是谁?这些TA有哪些其他娱乐?在时间、口袋深度都有限的前提下,怎样吸引他进场?」这些讨论都能回馈到表演内容的调整上。卢俊伟说,过去较少具商业色彩的团队获奖,今年由嚎哮排演获得银奖,代表金创奖已纳入更多市场思维。获奖者能参与文创加速器,文策并于完整试演阶段提供资金,类似于天使轮角色,让作品以更高的完整度测试市场反应,而在第3阶段的「巡演」,文策院也将进行再一次的投资评估。

跨界、跨国,积极开拓与韩国音乐剧合作可能性
依据《2023年台湾文化内容消费趋势调查报告》,表演艺术消费占比中音乐剧╱歌舞剧以24%位列第一、科技表演艺术16%、现代戏剧15%,其余如跨域表演艺术、现代舞皆更少,显示音乐剧类型的市场需求较高,当代剧场类型作品的市场潜力较小。文策院收到的表演艺术投资申请案中,多为音乐剧和戏剧作品,中型团队的当代剧场较少,卢俊伟认为,或许与团队比较习惯补助模式有关。市场机制运作下,产业规模小也影响投资量少。
然而,卢俊伟亦指出,近期音乐剧票房成长遇到瓶颈,而跨界、跨国是突破现况的可行方向。目前有流行音乐公司对将经典华语流行歌转化成音乐剧感兴趣,并主动与文策院进行讨论。作为一个掌握10个产业的平台,文策院积极促进跨产业合作,以开拓市场空间,而文策院的半官方公共组织性质,使其在国际媒合中具优势,接下来在表演艺术方面的努力方向是与韩国音乐剧展开合作。
「韩国音乐剧近几年慢慢往外寻求合制,今年KAMS(韩国艺术经营支援中心)有带韩国音乐剧团队来台湾了解合资合制的方向与可能性」,在文策院过往与其他韩国音乐剧中介组织互动的经验中,也曾收获此想法。对台湾表演艺术圈而言,「国际共制」已非新鲜事,但卢俊伟强调文策院具有投资工具的特殊性和优势,应积极创造国际合资合制的机会,朝台韩合资共创的方向尝试,希望带来市场落地的可能,让作品不仅在国内,还能到韩国大学路展演。
「表演艺术相对影视的差异在于,影视工业的边际成本随播映逐次下降,但表演艺术每一次演出人员、器材就是这么多,一定要演到一个规模才能收支平衡,关键是怎样让它演得够长。」这也带出国内长期以来中型以上场馆不足的问题;此外,成熟的音乐剧产业,如韩国、欧美等地的群聚化发展,是推动市场成长的重要条件,「不只是音乐剧,而是剧场演出的群聚点」,比如首尔大学路、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苏活区。卢俊伟说,业界对产业聚落已有相关讨论,文策院也携手倡议,若相关场域空间出现时,文策院也有筹组经营团队和投资的意愿。

IP转化、跨域,多角化变现
喜欢看歌仔戏的卢俊伟热烈开心地聊起歌仔戏的创新与跨界,他相当看好内容产业的跨界与科技元素的融入。文化科技的跨域转化是文策院响应时代趋势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各类型的内容IP(Intellectual Property)转译为VR、XR等沉浸式体验,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河床剧团、舞者许芳宜与导演周东彦、陈芯宜等创作团队,也运用这些新媒体改编剧场旧作或开发新作。
从文策院的角度观之,这样的影像体验不仅能吸引潜在观众成为剧场观众,也强调了IP的「一源多用」,而这正是当代文化内容产业最关键的核心。卢俊伟指出,IP转化与跨媒材形式的专案,为投资人创造额外获利管道,也提高作品成功的机会,IP的多角化变现也是因应少子化趋势下,开拓需求的方法。
他以「阿宁咕」为例,原著为作家骆以军《小儿子》的散文,陆续被改编转译成「小儿子阿宁咕」动画影集、舞台剧、亲子音乐剧、漫画等,人气十足,是成功的原创IP案例,儿少IP又具有长尾化、跨世代的可能性,也较少文化隔阂,比如巧虎、哆啦A梦等角色至今的影响力,这或许也是文策院接下来的推动方向。
表演艺术呈现多元样貌,艺术导向的创作团队争取补助资源,有意扩大市场追求商业化者则可谋求文策院的管道。文策院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其跨产业的优势与投资资源,协助团队扩大经营,使其顺利衔接投资人、不同产业的合作方及国际伙伴。在市场导向的思维下,卢俊伟展现务实而现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