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声川(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一)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赖声川:在进退之间自由互动,一如爵士灵魂的相遇

采访  古碧玲、刘培能

访谈开始,赖声川导演一下子仿佛陷入时光隧道的回忆中许久,然后突然苏醒。他娓娓说著:「刚开始做剧场的时刻十分珍贵,因为一开始的选择会影响后续所有的发展。」

当时台湾剧场界缺乏编剧、导演、专业演员,但他记得70年代大学时期曾看过剧场开拓者张晓风与基督教艺术团契的《严子与妻》。当时虽然完全没接触过剧场,却能深刻地感受到舞台设计的专业性,及灯光的巧妙运用。他心想:「台湾居然有如此专业的舞台设计和灯光设计,实在太了不起了!」当然,他对男主角金士杰也印象深刻。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1993年演出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初识即直抵核心

留学返国后,赖声川成立了表演工作坊,那时还不太有勇气找聂光炎,之后经许博允介绍认识了聂光炎。创团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1985)没有剧本,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对设计师尤其困扰。然而一开始工作,聂光炎就直接谈这个戏的核心,赖声川十分高兴,因为这也是他的工作模式。

聂光炎看到表演工作坊的出现正好在时代转折点,是一种新的力量和创作方向,因而未先想炫丽的(华都西餐厅)舞台效果,而是从他们讨论的核心出发,借助模型的呈现,迅速协助所有人理解演出空间。他选择用工业感、简约的设计,非常符合台上只有两个人说相声的简单形式,当然更符合预算。舞台上十分精简的四落建筑鹰架,架上灯光,上舞台拉起一片帘子,营造出一个秘密空间,寓意文化宝藏,并且可以唤醒回忆。

这个设计完全符合制作相声的初衷,同时直接抓住作品核心,再延伸出表演所需的一切。赖声川表示当时尽情忙于创作剧本,根本没有注意到聂光炎如何展开设计,只觉得这样一位资深的前辈,如此乐于与年轻的表演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合作,并且毫无保留地呵护、帮助和支持他们,不仅是合作伙伴,也是剧团的良师益友,用他的智慧在之后的18年间继续教导、陪伴表演工作坊。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暗恋桃花源》1991年演出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在进退之间自由

赖声川表示,在他和聂光炎之后合作的诸多作品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以《暗恋桃花源》(1986)为例,他规划完成所有的场景及道具,告诉聂光炎:「这个戏一定要愈简单愈好。」因为故事设定是两个剧团抢一个舞台,所以希望所有布景、道具都由演员自己来换。聂光炎完全理解这是一个拼贴风格的作品,所以设计元素也非常灵活,像病床、水井、椅子,以及桃花源里的桃花幕、一棵「逃走」的桃树和可换幕、可旋转布景的Color Bar,这些都是极简约的创意呈现。对于如何拼贴不同的戏剧元素,并合宜地将它们整合、转化运用到舞台上来,必须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聂光炎乐在其中;同时,灯光设计也由他负责,许多情感表现都靠灯光完成,在整体戏剧节奏和氛围的掌握上极为细腻。

聂光炎的厉害之处,在于能运用简单的元素,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这也让观众觉得舞台设计就像一场魔术,赖声川就依这些场景规划进行沟通与调整。设计过程是双方不断对焦的过程,聂光炎也会根据每次参与排练的笔记和导演的需求调整设计方向,工作的默契就在彼此微调进退之间了解彼此,逐步达成共识。赖声川呵呵笑说也曾有意见分歧的时候,那时最棒的解决方式就会变成一起吃饭、聊天,若仍无法解决,「我们会默契地暂缓,下次开设计会议再讨论。」

《西游记》1987年演出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科技和设备与人

赖声川也忆起两厅院开幕之初的《西游记》(1987),这部国人自制、肩负场馆硬体设备测试使命的演出,融合了多重演出类型暨表演元素,包括神话、京剧、歌剧和跨文化的情节设计,角色穿越不同时代背景,跨越地理的疆界,也跨越历史的想像,而聂光炎的设计如回圈般紧扣命题,也巧妙嵌入剧院全新设备的测试运用。

这一出规模超越歌剧的全新制作,必须要在短短3天内完成装台,之后进行技术排练暨彩排。时间压力迫使剧组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机械吊捍、升降舞台等设备需要精确运作的情况下,所有人员拚命和时间赛跑,身为导演的赖声川也周旋于演员、歌手、合唱团和乐团之间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聂光炎始终保持冷静,以一贯缜密计划的可行策略,稳定整个团队的工作情绪和进度。这就是聂老师!风口浪尖上始终最稳定的力量。

1996年的《新世纪,天使隐藏人间》,聂光炎在舞台设计上扮演了主导角色。因为剧情的碎片化,需要中性空间来转换场景,聂老师为此设计了一套换景系统。后来剧组决定援用影像,那是国家戏剧院第一次使用一万流明的投影机,而且同时「正投」加「背投」,聂光炎则为影像设计提供许多关键性的建议,并且对自己因应影像加入调整后的舞台、灯光设计深具信心,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台湾制作《美国天使》最好的版本。

赖声川和聂光炎对影像的共同观点是:「影像不应喧宾夺主,应服务于剧情,也不是只是为了炫技或省钱,抽象、协调的影像运用,和作品产生『和声」或『对位」的效应,而非直接复制现实场景。」赖声川特别强调,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合适影像,像《如梦之梦》和《宝岛一村》都是在制作的最当初就决定不用影像。

《美国天使》1996年演出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刹那间机缘相遇

最终,赖声川用充满感谢的心情说道:「聂老师是一位极具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剧场舞台暨灯光设计师,他对细节的追求和十足稳定的性格,能为复杂多变的制作提供最重要的支撑。」

赖声川认为聂光炎是一个懂戏的人,他之所以能精准掌握戏的核心,是因为懂人也懂人生,他少年失学而后勤奋自学,「他的人生体验就是那么特殊,这是我觉得最特别的地方,如果需要做结论,我的结论会是:『全力以赴,全力以赴。』我们为什么这么爱他,那么愿意跟他合作,就是因为这个人,他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帮你做好,而且做到最高分。他不仅是专业的设计师,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和榜样。」

赖声川

华人世界驰名的剧场创作者,其主持的表演工作坊创立于1985年,迄今有14个制作由聂光炎担任舞台暨灯光设计,其中12个:《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及其重制版至2006年《暗恋桃花源》合作明华园戏剧团第4版皆由赖声川导演。以此数据计算,赖声川应是聂光炎50年漫长剧场设计职涯中合作最频繁的导演。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15 ~ 2025/07/15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