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克华(刘培能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一)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林克华:他的设计技艺和底蕴,辉映浓厚的人本精神

采访  赖柔蒨、杨淑雯、刘培能

林克华在文化大学影剧系大一暑假时,被学长、同时也是灯光设计侯启平找去剧场打工,从此与剧场系上解不开的结。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台湾剧场人用盐水桶制成调光器,菜鸟林克华也操作过像制冰机的手摇调光器,他在这些土砲的发明中累积剧场实务,并仰望眼前这位舞台设计大家聂光炎。

大二遇到聂光炎的灯光课,当时林克华还觉得奇怪,这位舞台设计师怎么教起灯光来了?「他谈的是剧场灯光的『氛围』,如何诠释与感觉,这对当时还很基础的我们来说根本是进阶的内容,以现代眼光来看,原本应该是『灯光技术一』,结果是设计课才会谈的内容。聂老师用感性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灯光领域,让我受益良多。」不过当时聂光炎同时在华视任职,故而常由助教代课,师生关系并不密切。

1979年云门舞集第一次赴美,原是助理小弟的林克华临危受命,一肩扛起灯光设计执行的重任,完成41个城市的巡演。这是台湾第一个出国演出的现代舞团,此巡演经验映照出国内技术剧场训练之缺乏,隔年「云门实验剧场」应运而生,林克华找来聂光炎教授舞台与灯光设计,其余师资如奚淞教授素描,孟振中教授布景道具设计制作,黄永洪谈苏州园林美学等,跨剧场与人文艺术,整体规画涵盖基础教育与现场实习,学员能参与执行当时许多重要演出,为台湾首个系统性完整培训剧场技术人员的单位。云门实验剧场运作的5年期间,培育包含张赞桃、王孟超、刘晋立、杨淑雯、温慧玟、叶芠芠、谢寅龙等剧场人才。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林克华

舞台暨灯光设计师,是1980、90年代台湾剧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人物,云门舞集代表作品《梦土》(1984)、《九歌》(1993)的灯光设计、《行草》(2001)舞台设计等皆出自他手,也与台北越界舞团、优人神鼓(优剧场)等团队长年合作。林克华的设计涵养扎根于就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设计研究所期间,剧场大师李名觉和珍妮佛.提普顿(Jennifer Tipton)的培育,然而根苗萌芽的起点则源自1970年代土法炼钢的台湾剧场。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