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克华(刘培能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一) 他们眼中的聂光炎

林克华:他的设计技艺和底蕴,辉映浓厚的人本精神

采访  赖柔蒨、杨淑雯、刘培能

林克华在文化大学影剧系大一暑假时,被学长、同时也是灯光设计侯启平找去剧场打工,从此与剧场系上解不开的结。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台湾剧场人用盐水桶制成调光器,菜鸟林克华也操作过像制冰机的手摇调光器,他在这些土砲的发明中累积剧场实务,并仰望眼前这位舞台设计大家聂光炎。

大二遇到聂光炎的灯光课,当时林克华还觉得奇怪,这位舞台设计师怎么教起灯光来了?「他谈的是剧场灯光的『氛围』,如何诠释与感觉,这对当时还很基础的我们来说根本是进阶的内容,以现代眼光来看,原本应该是『灯光技术一』,结果是设计课才会谈的内容。聂老师用感性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灯光领域,让我受益良多。」不过当时聂光炎同时在华视任职,故而常由助教代课,师生关系并不密切。

1979年云门舞集第一次赴美,原是助理小弟的林克华临危受命,一肩扛起灯光设计执行的重任,完成41个城市的巡演。这是台湾第一个出国演出的现代舞团,此巡演经验映照出国内技术剧场训练之缺乏,隔年「云门实验剧场」应运而生,林克华找来聂光炎教授舞台与灯光设计,其余师资如奚淞教授素描,孟振中教授布景道具设计制作,黄永洪谈苏州园林美学等,跨剧场与人文艺术,整体规画涵盖基础教育与现场实习,学员能参与执行当时许多重要演出,为台湾首个系统性完整培训剧场技术人员的单位。云门实验剧场运作的5年期间,培育包含张赞桃、王孟超、刘晋立、杨淑雯、温慧玟、叶芠芠、谢寅龙等剧场人才。

《游园惊梦》1982年演出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菁英汇聚的技术剧场空前之作

林克华与聂光炎在1980年开始有了更多交集,聂光炎的舞台灯光设计经常由林克华带著实验剧场的学员操练,林克华也逐渐胜任助理角色,直到1982年,前后辈两人携手完成台湾技术剧场划时代作品——《游园惊梦》。

这一出由白先勇小说改编、新象艺术制作的舞台剧《游园惊梦》极富野心,找来当时台视金钟导演黄以功,邀请卢燕、胡锦、归亚蕾、刘德凯等人演出,舞台灯光设计聂光炎,音乐设计许博允,台前幕后皆为一时之选,软硬体规模皆为彼时最巨,于国父纪念馆首演,缔造空前艺文盛事。

《游园惊梦》的制作规模提供聂光炎一次大发挥的机会,是他个人设计生涯的突破,也是台湾剧场设计的一大突破。从基督教艺术团契一路以来,受制于经费和规模,聂光炎的舞台多为一景到底、变换道具的设计,「但一景制作并不容易,既要能表达戏的完整理念,还要给表演空间,让演员能够改变空间、地理位置。」后来聂光炎开始制作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的歌剧,布景规模变大,但当时的歌剧仍然非常传统,属两、三幕就结束的写实叙事。

林克华指出,聂光炎过去的作品聚焦在戏剧主调或精神上,呈现较为单一的美学,「但《游园惊梦》并非单一主调,它是一个叙事诗。」《游园惊梦》的文本在现实与回忆中流转,聂光炎以中式亭台梁柱的舞台设计,切分出流动的多重空间。

白先勇的叙事中不时衬著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两支折子戏的内容,林克华打趣以「背后灵」形容,他认为这出戏的设计既要能呈现上海大家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样态,也要抓到昆曲的脉络和衍生的小说,三者如何拿捏得宜?「这3个元素加起来,是某种中国古典的韵味,可是那个touch不能太浓,太浓就变成古典故事而不是时代剧了,也会让观众以为是演昆曲的现代版,但它事实上是全新的戏剧作品,只是『背后灵』一直都在,所以那个touch、分寸的拿捏很重要,我觉得这就是聂老师累积多年加起来才能有的功力。」

「《游园惊梦》是一部浪漫的作品,需要某种小巧的美丽,却又是这么大的制作,这么大的舞台,一不小心就会overdesign,有可能抢戏,也有可能大而无当,但聂老师掌握得非常好。」

除了戏剧和舞台,导演黄以功更首创将相片、影片融入剧场,这是国内第一次在舞台上出现所谓「多媒体」,担任聂光炎助理的林克华负责统合所有技术问题,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 请人家帮忙借投影器材和音响设备,并与音响工程师一起克服收音障碍。林克华说自己是在这个制作中学习最多的人,他几乎参与每一个组别,从旁观察聂老师怎么和各个大人物沟通协调,揉合演员与技术,硬体和软体,「如果没有这个经验,不会有云门后来的《梦土》,我做《梦土》设计的所有养分,全部因为《游园惊梦》而来。」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游园惊梦》1982年演出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极致坚持与美术底蕴下的人本主义精神

成长于烽火战乱,家庭贫困,中学失学,聂光炎16岁被编入军中剧团来台,军中期间读书自学,自习丰厚的美术基底,26岁从零开始学习英文,获选交换计划到夏威夷大学戏剧系进修10个月,58岁自学电脑后进一步应用于剧场设计。即便聂光炎不像后辈有机会进入体制获得完整的学院教育,但林克华回顾聂老师当时的图和做法,「有很多是他自己的发明,但是非常有效、有用,他把一张图当作magic sheet 就够用。」也许以严格的学院标准审视下不尽理想,但设身处地换位假想,恐怕我们没一个人办得到。

林克华始终记得自己曾被聂老师说「不够用功」;嫌他「图画的不够好」,一般交给助理的绘图工作,聂老师抓著自己画。嫌他「美术训练不够,字写不够好」,林克华从小练毛笔字,写得一手好字,但聂老师要他回家画格子练工程字。当年那句「你够聪明,可是不够用功」,让林克华时刻谨记在心。在这个AI和沉浸式当道的年代,曾创技术先河的《游园惊梦》、《梦土》或许已不再新颖,但林克华在聂光炎精雕细琢的手绘美术底蕴中看见人本主义的概念,而不论剧场的技术与科技如何更迭演变,它始终是来自于人的。

林克华

舞台暨灯光设计师,是1980、90年代台湾剧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人物,云门舞集代表作品《梦土》(1984)、《九歌》(1993)的灯光设计、《行草》(2001)舞台设计等皆出自他手,也与台北越界舞团、优人神鼓(优剧场)等团队长年合作。林克华的设计涵养扎根于就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设计研究所期间,剧场大师李名觉和珍妮佛.提普顿(Jennifer Tipton)的培育,然而根苗萌芽的起点则源自1970年代土法炼钢的台湾剧场。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15 ~ 2025/07/15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