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白斐岚、邹欣宁
若把剧场分作有形物与无形物,布景、服装与场地属于前者,音乐与灯光则属于后者。看著果陀剧场创办人暨艺术总监梁志民近40年对于音乐结合戏剧的投入,或也不难理解原初他对灯光的兴趣实大过舞台布景,著迷于灯光变化如魔法,有呼吸有生命——然而他却从聂光炎身上学到如何幻化材质、克服场地。
大学时期,梁志民主修导演,副修灯光设计,虽不时会在学校遇到,但并没真正上过聂光炎的课——聂光炎当时在国立艺术学院(今北艺大)教授的是舞台设计,不过据梁志民回忆「聂老师有个习惯,会同步思考舞台与灯光」,日后聂光炎为果陀剧场设计的两个作品也是如此。梁志民刚踏入剧场时,曾数度担任聂光炎参与制作的舞台或灯光技术人员,得以近距离接触其设计。1986年汪其楣导演的《仲夏夜之梦》,梁志民担任副导,这是他第一次和聂光炎密切工作,亲眼看见聂光炎如何运用意想不到的材质,在舞台上呈现出乎意料的效果:「他用透明塑胶水管编列波浪,灯光打上去,一片金碧辉煌;又或者是层层叠叠的纱,绷在木作框架上,灯光穿透,营造梦境般的梦幻。」
即便是实体舞台,聂光炎也能发挥每个剧场的空间特性,借此突显作品的精神内涵。其中让梁志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3年于国家戏剧院演出的《雷雨》。坐在观众席的梁志民,看著大幕拉起,布景远远躲在舞台深处,再慢慢被滑车推送出来,内心深刻感受某种「历史缓慢来到眼前」的悠然时间感
从《看见太阳》看见设计的致密考量
聂光炎的空间魔法,延续至他与果陀剧场首度合作的原住民题材音乐剧《看见太阳》(2001)。众所皆知,早期台湾场馆极度缺乏,大型音乐剧往往得将就不合用的演出场地,好比《看见太阳》首演的国父纪念馆。聂光炎首先以已故灯光设计施舜晟为1998年《天使不夜城》设计的横移轨道系统为基础,另外加上纵向移动,如梁志民所言,「等于重新拼了一块自动舞台出来」。国父纪念馆本没乐池,他于是又顺著舞台前缘向外延伸半圆形,将乐团安置此处,连带让剧中原住民歌舞可以绕著圆圈进行,成就许多美丽画面。
既然舞台延伸了,还得处理突出区域的光线问题,聂光炎便在两侧加上灯架(truss)。「他这灯架可不只是单单摆在那里,还特地用鲁凯族图腾把灯架遮起来」,梁志民回忆,「所以说聂老师在做整体设计时,会周密考量所有细节。」
其实在《看见太阳》之前,聂光炎早有多出作品于国父纪念馆演出,对场地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然而制作期间,梁志民有次忽然接到聂光炎来电,「聂老师兴奋地要找我开会,带了厚厚一卷纸来到剧团,里面都是草稿和资料,说他又重新去量了一次舞台。」
梁志民惊讶地说:「老师,这场地你不是很熟悉了吗?」聂光炎认真回应:「不,因为你是做音乐剧,每个场景调度的音乐性一定要考量进去。」说起这段往事的梁志民,神情敬佩不已。正是因为音乐剧换景的流动与呼吸如此重要,为了「对付」国父纪念馆过斜、难以升吊杆的舞台,于是改采前后排吊杆轮流升起,「把景变成像打卷一样再『飞』上去」——这又是聂光炎克服场地另一案例。
梁志民
1988年创办果陀剧场并任果陀剧场艺术总监至今,为台湾中文音乐剧重要推手,推出大型音乐剧包括《天使不夜城》、《看见太阳》、《吻我吧娜娜》、《大鼻子情圣-西哈诺》等作,也曾搬演法国剧作家雅丝米娜.黑札(Yasmina Reza)知名剧作《ART》为中文演出,其中《看见太阳》与《ART》为聂光炎设计作品。梁志民近年亦积极投入剧场及音乐剧教育,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