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小分

發表文章 17 篇
  • 來自澳州的凱瑟琳.巴瑞(Cazerine barry)。
    台北

    舞蹈勢力新開展──

    已舉辦兩年的「小亞細亞藝術節系列活動」,除陸續擴大的戲劇交流之外,今年更將觸角伸向舞蹈。邀集日本、台灣、香港和澳洲的獨舞家同台,在三個星期、三個不同國家的演出與敎學中,彼此相互分享與交流,企圖開創「小亞細亞」合作新模式。

    文字|吳小分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曹克非執導的《在路上》。
    台北

    蔓延中的戲劇網路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文字|吳小分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群》劇將往演員「深」度探尋。
    台前幕後

    金枝弄蝶

    「台灣的小劇場常常玩的是形式,這一次,我希望演員可以盡可能地『深』,去嘗試從沒有人敢做的表演深度。」王榮裕表示。因此,劇本寫就後,創作才正要開始,在「群蝶」相當完備的劇本架構與角色意念下,演員們跟著王榮裕「玩」了近半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地豐富劇本的血肉,朝向更具生命力的演出形式。

    文字|吳小分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香港「瘋祭舞台」劇團作品《母親之海報。
    台北

    不斷滋長的珠珞

    對國內的劇場而言,「亞洲小劇場網絡」這一個原來以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的戲劇盛會,在三年的持續舉辦下,已經漸漸看出它在一整年藝術活動中獨特的定位與意義。在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戲劇節當中,即將在皇冠小劇場「發生」的小亞細亞'99,已成爲下半年度表演藝術界相當令人期待的盛事。

    文字|吳小分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屛風表演班三人行不行系列五《空城狀態》的排練情形。
    台前幕後

    喂!喂!喂!還有人在嗎?

    從一九八七到一九九九的十二年間,屛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系列已經發展至第五個作品,城市喜劇的風格越發淸楚;此次新作《空城狀態》演出角色更多,四男三女詮釋二十一個角色,劇中出現包括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日本五地的人物,光是華語就有八種不同的口音,再加上閩南語、日本語、廣東話,充滿了語言交織的趣味。

    文字|吳小分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戲劇

    青春于我何有哉

    對戲中這群中年男女而言,與青春相抵換的價値是廣義的親情。 透過彼此之間偶然發生的故事,點染出看似尋常事件的背後, 其實有著難以想像的、對溫暖與深情的渴望。 而這份毫不掩飾的渴望,正巧是中年人賴以為繼的生存命脈。

    文字|吳小分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戲劇

    致D,關於劇場的深情書簡

    從導演起包括了演員與其他的藝術創作部分,都相當自制地把「說話」的位置留給故事,也讓這個原來極可能成為通俗劇材料的文本,因此擁有了一種獨特的尊貴性。

    文字|吳小分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創作者放過了可以與台灣社會發生激烈互動的文本,劇場的的社會批判精神,在無可奈何的「哈哈哈」聲中已不復見。
    戲劇

    哈哈哈,向前走?

    一般商業劇場與導演創作的精髓如此無緣嗎?還是觀衆的口味在多年來的教導與「引誘」下,已經成了非喜劇不看的偏食心態?如果真是如此,那不只是台灣劇場的悲哀,更是創作者的悲哀。

    文字|吳小分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 以創作意念的自我辨識而言,《眼球愛地球》的確徹底執行了「品牌建立」的任務。
    劇場思考

    僅此一步,你想跨到哪裡?

    當類型與類型間的區隔逐漸模糊,「跨越」的動作如果不是帶著極具批判意義的姿態,所謂「跨類」也只是便於被報導的名詞而已,畢竟一個作品先行於理論的邏輯,雖然不再是唯一的真理,卻是面對作品不能逃避的問題。

    文字|吳小分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三位惡男互相較勁,卻在較勁中逐漸失去惡男的罪惡本質。
    戲劇

    惡男不惡, 只是漸漸凋零

    整齣《惡男情書》流露出小品劇的氣質,這類論述城市男女心情的故事其實很容易引起一般觀衆的共鳴,夾帶原創劇本貼近本土生活的特性,在擁有越來越多固定觀衆群之後,戲班子劇團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小品式的作品能更見醇厚、餘韻猶存。

    文字|吳小分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若能創意地發揮傳統劇場的表演程式,可以與現代觀衆達成事半功倍的溝通。
    演出評論 Review

    賀喜聲中見隱憂

    許多創作者都希望從傳統戲曲中擷取養分,用戲曲中的精髓滋養現代劇場的空洞貧乏。然而,炫惑於戲曲表面上的熱鬧,往往是改編的致命傷。意圖跨界改編者,在圖新鮮之餘,實在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文素養與膽識。

    文字|吳小分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以劇場形式在城市夜生活的據點pub演出,是過去台灣劇團未曾有的。
    戲劇

    給我更辣,其餘免談

    當觀衆(不管來自劇場或pub的常客)走進這個混合著相聲、脫口秀、餐廳秀、live演唱的表演空間時,其實是帶著更大的期待。

    文字|吳小分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愛情哇沙米》以歌舞的形式,以婚姻中的背叛為主軸,呈現城市男女的故事。
    回想與回響 Echo

    歌舞劇也有春天 看春禾劇團的《愛情哇沙米》

    令人無法逃避的是,《愛情哇沙米》再度出現台灣歌舞劇中最嚴重的老問題──表演人才的缺乏和專業訓練的不足。另一方面,令人好奇的是,傳播媒體資金的投入,是否意味著台灣的歌舞劇有機會走向更專業、更國際化,也更商業行銷的演出規模?

    文字|吳小分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黑》劇中這些刻板印象的角色所組合出來的敘事方式,激不起任何驚奇的浪花。
    戲劇

    黑不黑,沒關係?

    事實證明,光是好奇是不夠的,我們絶對相信編導在之前一定做過相當多的訪談、資料搜集等等前置作業,只是在面對種種素材時,個人的觀點仍是不可省略的,這個主觀的視野應是融合了創作上的意趣與個人價値的態度。

    文字|吳小分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非愛到,不行》的演員共同在表演上呈現了一種自然的特質。
    戲劇

    曖昧,匍伏前行

    整齣戲雖然刻意用一種類似品特的語言表現,卻營造不出所謂的曖昧層次,劇中人物的關係簡單明白,感情的慾求平板單一,一看就很清楚的故事交代與原來訴求多種解讀引發的美感相去甚遠。

    文字|吳小分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黃心心飾演的小孩一角,可說是全劇最清新可喜的一部份。
    戲劇

    何處是香格里拉?

    對於「什麼是香格里拉」的討論,大可至哲學命題小可至個人生命觀照。在議題上的普遍性、共通性是引發共鳴的好基石。可惜的是,在敘事舖排的過程中,似乎陷入迷霧森林,有大篇幅的場面在「刻劃」人心情感的失落,反而使焦點失落而流於自溺自傷的濫情語句中。

    文字|吳小分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李天柱(中)演出略帶神經質的同志湯瑪斯,成為全劇中最搶眼的部分。
    戲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幽默

    謝弗在本劇中以虛入實逆向操作,象徵性地用全亮來表達全黑,玩弄的絶對不是表演趣味而已。可惜的是,在導演梁志民的詮釋上,只在演員的表演上做文章,因此我們看見演員拼命在演睜眼瞎子的遊戲,浪費了一個在虛虛實實的空間中擴展表演深度的機會。

    文字|吳小分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