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迪.拉比 尋索共感互通 達成一體存有
二○○七年首度來台,暌違七年後,已成為歐陸當紅編舞家的西迪.拉比,將帶著巡演多國、備受歡迎的舞作《空間》再訪台灣。把舞蹈當成媒介,讓各種文化背景的大眾尋索共感互通、達致一體共存,西迪.拉比把自己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化入舞作,不斷的「跨文化」與「相遇」,讓他拓展更開闊的創作風景。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他一談其創作思考及與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合作之經驗。
二○○七年首度來台,暌違七年後,已成為歐陸當紅編舞家的西迪.拉比,將帶著巡演多國、備受歡迎的舞作《空間》再訪台灣。把舞蹈當成媒介,讓各種文化背景的大眾尋索共感互通、達致一體共存,西迪.拉比把自己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化入舞作,不斷的「跨文化」與「相遇」,讓他拓展更開闊的創作風景。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越洋專訪,邀他一談其創作思考及與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合作之經驗。
由眾多以色列舞團一起成就的以色列當代舞蹈風格,有著快速移動的腳步與張力十足的節奏感,經常被形容為精力四射、充滿旺盛生命力。如此具爆發力與戲劇性的肢體語彙之得以發展成型,固然有其歷史淵源,也必然反映出現今以色列的政治現實,在衝突窒礙難解、烽火連天的日常生活情境下,身體必須要能反應快速、敏捷強壯,以期安然度過每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
巴拉克.馬歇爾不但是編舞家,也是音樂家與歌手,還曾參與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絲路計畫」。雖非舞蹈科班出身,但在舞蹈家母親薰陶下,廿五歲才創作第一支作品的他,卻令世人驚豔不已。其作品《金雞》將為2013臺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支舞作點描出芸芸眾生的艱難處境,彩繪個人的渺小生命。趁此機會,本刊特地透過電子郵件專訪,請巴拉克.馬歇爾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與人生。
與紐約立市芭相較,美國芭蕾舞團雖然沒有風格化舞蹈作為「註冊商標」,卻廣邀世界各地的傑出舞者及編舞家帶來精采的舞碼,兼具古典與現代,豐富且多樣化的舞碼,反映了美國本身多元族群與文化混血的特色。
愛丁堡藝術節今年將觸角外延至美國的SITI劇團,並介紹南美草根社會行動劇場之外的小劇場實驗走向。在成為歐洲舞蹈首都的自我期許下,本屆藝術節也搬演德國舞蹈劇場自碧娜.鮑許以降的分身變型,以及法國的槪念舞蹈新意。
不論處於甚麼時期,任何框架都在崔莎的創造活力之外,她總能在傳統藝術典範中,開發出新的審美觀,讓人們有不一樣的體會。身體的民主是她不變的舞蹈主題,身體的表達不為任何劇場元素所主導。
原本唸音樂修習指揮、廿二歲才開始正式習舞的編舞家艾曼紐.蓋特,卻能從以色列出發,進而在法國舞壇崛起,可謂傳奇。他的舞蹈最引人矚目之處當是身體、空間與音樂/沉默因即時互動而生產出的張力與情緒,清楚指出舞蹈創作各個元素互為表裡之處,以及這些元素本身就具足擁有召喚與釋放潛藏慾望的能力。
今年的「新舞風」再邀「男人跳舞」,包括國人熟悉的日籍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去年與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合作《泰國製造》的泰國舞者皮歇.克朗淳在內的五位型男編舞家,來自五個國家,將各自展現獨特的文化底蘊與舞台魅力。
英國當代舞蹈劇場的中堅份子創團的動畫冒險舞團,一九九五年推出的酷兒版《天鵝湖》首演一鳴驚人,榮膺奧立佛年度最佳新編舞蹈獎,兩年後於洛杉磯連演八週、紐約連演十七週。舞評盛讚它戲謔嘲諷中不失深刻,複雜細緻,展露一流的原創力;那眞心相待的溫柔與英國式的勁爆性感交錯互融,處處顯露著機妙與熱情。
敕使川原強調直觀現象的舞蹈,有時柔軟如水輕輕流過,有時外現在高難度動作中所瞬間爆發的能量,《電光石火》營造的是莎翁《仲夏夜之夢》魔法師耍弄出來詭奇多變的森林幻境,光影、人影閃動其中,恍惚間,舞蹈如花般漸漸綻放著。光影交錯之中,空間的邊際、疆域不斷分散衍生著,這樣高質感空間裡的豐盈富足以及那始終遊移不定的靈魂與身體,就在自身的存在中彰顯,彷彿將要跨越喜樂與恐懼的局限。敕使川原的舞蹈在追求動作本質的驅動下,揭示了人類最可貴的特質──精神上的自由。
什麼是法國現代舞?身為芭蕾舞歷史中的關鍵國家,法國在現代舞這一方場域中似乎面目模糊。但自一九八○年代「新舞蹈」以降,欠缺傳承脈絡的法國現代舞發展,也在許多編舞家的多元碰撞下,展現出豐美的面貌:或取材電影、文學與視覺藝術,或呈現感官層次豐富的奇觀戲劇性,或根本提出質問「什麼是身體?」藉由剖析舞蹈構成的本質,將舞蹈帶離表相上的完美呈現,引發現場觀眾創造力,一步步近逼身體這個象徵符號其後看不見的真相。
阿喀郎.汗又來了!這回不是帶著自己的舞團來展現精準俐落、融合卡達克舞與現代舞肢體的舞作,而是為雲門的春季公演編作全新舞碼《迷失之影》。繼2002、2004兩度造訪台灣,阿喀郎的舞令台灣舞迷留下深刻印象,這回與雲門合作,會把一身太極、武術的雲門舞者打造成新的樣貌嗎?這位英國舞蹈界的金童,近來已見大師之風,本刊特邀舞蹈戲劇研究者、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魏淑美,專訪這位從傳統浸潤到現代發光的少年大師,一談其創作的思考與脈絡。
《ReMove Me》擺脫既定的現代舞演出框架,沒有流暢舞句與規劃好的情緒內涵,用以引發觀眾模擬、體會他人的孤獨、悲哀、荒謬等族繁不及備載種種人生情境。蘇文琪則想要與觀眾一起實實在在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舞動中的身體不是客觀意義的符號,也非編舞者或是觀眾內心慾望的投射白板,它是各種感官經驗與科技元素聚合交織而成,與時、空同在並存,也同樣處於流轉變動之中。
音樂家巴赫的名作《郭德堡變奏曲》,要怎麼用芭蕾來跳? 蘇黎世芭蕾舞團堪稱是傳承巴蘭欽芭蕾精神的歐洲指標性舞團,舞團藝術總監史波爾列將音符轉化,身著銀白、藍色、橘色舞衣的舞者,穿插對應出不同的排列組合,展現出抽象的音樂性魅力。
馬茲‧艾克讓一群男舞者英姿勃勃地主跳《天鵝湖》,但並未特意詮釋王子的同志情慾,而是針對王子的戀母情結與他不停追尋中的自我認同發揮,這裡的王子氣質陰柔,追尋的夢中白天鵝不是林黛玉型的病美人,而是身強體壯、實事求是的典型瑞典鄰家女孩。
比利時當代舞團名稱中有個不搭軋的芭蕾字眼,或在針對芭蕾、現代舞推崇美麗典雅的身體美學做暗諷挑釁。布拉德勒的作品,舞台上常是一幅現代荒原景象,動作、事件四處同時發生,彼此操弄、侵犯、對峙、抵抗、搶奪、掠取的變動情境,搭配冷靜抽離的表情,以及變形的手勢、抽動痙攣的失控動作,這些現實百態,顯現出舞蹈劇場可以脫離虛浮造作的意象符號經營,甚或可以再向內部深處挖掘,揭露出人性黑暗面、社會隱蔽角落中所隱含獨有的美與誘人之處。
也許就動作技術面,現代、嘻哈並無完美整合的一刻,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互為隱喻的象徵性。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應是嘻哈舞者Benlemqawanssa緊隨拉摩的巴洛克音樂舞動著,他柔軟如蛇的手臂、頭頂地的連續旋轉,全心奉獻的神態相襯背後凡爾賽宮的雄偉影像。此時嘻哈或許不再狂野,但它一身的傲然反骨依然挺立不搖。
比利時當代舞團即將於二月底首度來台,帶來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布拉德勒的最新作品《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本刊特別於演出前以電話專訪剛結束斯洛伐克等地巡演的布拉德勒。自承受碧娜.鮑許影響甚深的他,談及碧娜時,即使自己已是蜚聲國際的創作者,語氣仍顯羞怯興奮,典型的粉絲反應;而面對某些可能已被問過百遍的問題,他的嗓音溫厚和緩依舊,以最大耐心聆聽並專注地予以回應。不論什麼問題,他的重心都放在作為人的體認感受,這個舞蹈/劇場表演的核心,在他看來是天,也是地。
阿喀郎是近幾年國際重要舞蹈節上,一再出現的名字,這位英藉印裔編舞家對多元混血文化深具自覺,融合西方現代舞技巧和印度傳統卡達克動作於一爐,確立其獨創的當代卡達克舞風。即將在九月在新舞台「新舞風」系列呈現的新作品 MA,從個人經驗出發,刻劃大地生命運作的圖像。
阿喀郎要打破卡達克舞蹈的結構限制,於是一套制式動作被分解打散,再幻化變體為另一層結構,如草履蟲般不斷衍生發展。傳統卡達克的敘事表達人對神的景仰之情,這部分在他的表演中也不見發展。阿喀郎多以抽象槪念為基礎發展他對身體的思考,如RUSH中以身體的官能性為主軸,在極端情形下試探身體動力的界限,如極動與至靜之間的舒張緩衝。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