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導演布魯諾.巴彥是法國劇場的開路先鋒之一。(Sipa Press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一生早慧孤獨 法國導演巴彥逝世

法國劇場界的開路先鋒之一、劇場導演布魯諾.巴彥於去年十二月初猝逝,讓法國藝文界人士齊感哀傷。巴彥曾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領導人,卻也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短命」的行政總監。離開公立劇院,巴彥以翻譯、導演戲劇為主要職志,尤其是德語區國家的戲劇作品,讓法國觀眾認識德國劇場的多元面向。

法國劇場界的開路先鋒之一、劇場導演布魯諾.巴彥於去年十二月初猝逝,讓法國藝文界人士齊感哀傷。巴彥曾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領導人,卻也是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短命」的行政總監。離開公立劇院,巴彥以翻譯、導演戲劇為主要職志,尤其是德語區國家的戲劇作品,讓法國觀眾認識德國劇場的多元面向。

去年十二月六日,六十六歲的巴彥(Bruno Bayen)猝然離世。《費加洛報》、《世界報》等大報藝文版皆大幅報導,重量級劇評家何麗鷗(Armelle Héliot)也於報刊、網站撰寫多篇追悼文。巴彥在台灣的知名度,雖然遠不及同時期的維德志(Antoine Vitez),但他同樣是法國劇場界不可少的開路先鋒。優雅、內斂,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一生以翻譯、導演戲劇為主要職志,旁及表演、小說創作。選擇的道路雖然冷僻,但若沒有他,法國當代戲劇地圖就無法完整。

卅歲不到就打破兩項公立劇院紀錄

一九五○年,巴彥出生於法國東部的史特拉斯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後,巴彥創立「工作坊劇團」(La Fabrique)。一九七五年,年方廿五歲、初嶄露頭角的巴彥,正好遇上法國政府大力推動「去中心化」(décentralisation)的文化政策,獲任命為土魯斯國家戲劇中心的共同行政總監,與前輩導演薩拉贊(Maurice Sarrazin)共事,成為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領導人。孰料政治局勢變化多端,巴彥在三年任期之後倉促下台,成為法國公立劇院有史以來最「短命」的行政總監。卅歲不到的年紀,巴彥就已經打破兩項法國公立劇院的紀錄。

未獲當局重用,或許反而是藝術家的契機。巴彥自此把大部分時間專注於德、英、瑞、義等國戲劇的引介,特別是德國。德、法雖為鄰國,文化上各有優長,但歷史情結與微妙的競合關係,使得德國戲劇在法國並不特別討喜。巴彥憑藉他深厚的語文涵養,翻譯、執導德語區國家的戲劇作品,不但讓法國觀眾認識布萊希特作品的不同面向,還重譯或新譯韋德金特(Franz Wedekind)、布希納(Georg Büchner)、歌德等人劇作,並於一九七○年代末期將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韓德克(Peter Handke)等前衛劇作搬上巴黎的戲劇舞台。

除了翻譯、導演之外,巴彥有時也擔綱演出。例如一九八八年,維德志在亞維儂藝術節導演瑞典作家克萊貝爾格(Lars Kleberg)的《魔法師的信徒》Les apprentis sorciers一劇。劇中人假託梅蘭芳之名,各抒一己之劇場觀。巴彥在戲中演出導演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一角,而皮斯卡托正是布萊希特體系「史詩劇場」的開創者。

讓法國劇場綻放德國劇作芳香

巴彥近年最為人所知之事,或許是二○○六年法蘭西戲劇院(Comédie-Française)一場關於藝術與政治之爭的風波。原本按照當年度排定的節目規劃,巴彥將執導奧地利劇作家韓德克的《聲音國度之旅,又名問題的藝術》Voyage au pays sonore ou l’art de la question。孰料演出在即,韓德克竟然現身前南斯拉夫獨裁者米洛塞維奇的葬禮。由於米洛塞維奇曾犯下種族滅絕屠殺罪行,讓各界紛紛質疑韓德克的政治立場與藝術良心。法蘭西戲劇院總監波宗內(Marcel Bozonnet)以最快速度將巴彥導演的這齣作品撤下。此事引起法國劇場界一片譁然,有人為波宗內叫好,加入杯葛行列;但也有藝術家選擇力挺巴彥,認為藝術何須與政治掛勾。例如二○○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就聲言不參加杯葛行列。此一爭議最後草草落幕,波宗內賠上戲劇院總監官位,由瑪耶特(Muriel Mayette)繼任,成為法蘭西戲劇院三百年來的首位女性總監。於巴彥而言,則又是一場無妄之災。

四十五年藝術生涯裡,巴彥導演劇場作品共卅餘齣,兼且寫作不輟。最近一本出版的小說《賦格與相約》Fugue et rendez-vous(2011),是以一個十歲的孩子為主角,以編年自傳體的方式講述故事。綜觀巴彥一生,有創新也有執著,但更多時候脫離不了與作品本身無關的風風雨雨。雖嘆時不我予,可喜他從無視這些干擾,讓當代法國劇場長年綻放德國劇作的一縷芳烈清香。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