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學習人口減少,少子化真的是主要原因嗎?(林韶安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少來,問題不只是少子化——這些玩「藝」兒,沒人學了嗎?

嘿,少子化?別讓它成為面臨困境的便宜藉口

其實無論在當前或未來,「少子化」絕非音樂或藝術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並非限於台灣一地,而是個全球性的產業問題。筆者所關注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資本主義極致化和民主制度虛幻化之下,社會階層趨向L型發展,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正逐漸消失的問題。

其實無論在當前或未來,「少子化」絕非音樂或藝術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並非限於台灣一地,而是個全球性的產業問題。筆者所關注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資本主義極致化和民主制度虛幻化之下,社會階層趨向L型發展,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正逐漸消失的問題。

少子化是個近年台灣社會議題的重要焦點之一,其基本面相顯現在各級學校入學人數降低,並涉及未來就業和勞動力減少的隱憂,甚至將徹底影響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整體結構。同樣問題反映在藝術領域的教學及舞台市場,似乎更為現實而殘酷,表面上或可歸咎於藝術被認為是人類「飽暖思淫欲」的範疇,即先滿足溫飽後的下一個層次的需求。但「少子化」其實是個蠻鄉野的名詞,字面意義十分狹隘,而它的另一面就是人口老化。因此還是從英文的專用術語Sub-replacement fertility來理解更為貼切,其實際的意思是人口替代率不足,亦即出生率趕不上人口老化的程度。

從內政部統計數據分析,近20年來台灣人口持續從2,240萬增長至2,360萬左右,至2020年才首度出現些微負成長。出生人數也大致維持在每年平均20萬上下,至近5年才持續下降。但關鍵是2001年14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分別為20.8%與8.8%,至2020年變成12.6%與16.1%,中間年齡層人口(即傳統可就業人口)之比例則維持約70%不變。從庶民經濟學的角度直白來講,就是未來勞動力收入投入在學齡教育上的資本,將少於用在銀髮族的休閒或退休生活上。將此一數據分析放在藝術環境,顯示其前景其實並不悲觀,只是要適度調整市場策略。

人口替代不足,不如勞資替代不足

其實無論在當前或未來,「少子化」絕非音樂或藝術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並非限於台灣一地,而是個全球性的產業問題。筆者所關注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資本主義極致化和民主制度虛幻化之下,社會階層趨向L型發展,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正逐漸消失的問題。因篇幅有限,這裡僅舉一例,亦即唱片市場從CD轉型至線上串流對音樂家的實際影響。根據CNBC的分析報導,從2001至2019年,全球錄音產業的營收從大約240億美元略降至200億美元。但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實體CD,從大約230億驟降為40多億;反之,其中經過串流平台的收入從大約2006年起步,則已成長到將近114億,占總營收的56%!最大宗的國際串流平台為Spotify,至2020年全球已有1.3億付費的用戶,其次是Apple Music,全球約有6千萬付費用戶。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用戶在Spotify上的音樂串流量總計達400億小時!問題是,當年音樂市場的全球總營業額為430億美元,實際付給音樂家的版稅卻僅占其中的12%,大部分的營收歸於擁有錄音版權的唱片公司,譬如Spotify是給付其營收的70%。除非是天王天后級的國際巨星,即使是一般網紅歌手,實際能靠影音串流點閱的收入仍顯微薄!這才是當前及未來藝術產業的問題核心,而所反映的,不過是資本主義社會一貫的結構性問題之縮影。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