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談起音樂與舞蹈,她就變得像一個熱情活潑的少女,手舞足蹈,唱作倶佳。(林俊宏 攝)
即將上場 Preview

「梵谷燃燒的烈焰」:劉鳳學談《布蘭詩歌》

舞蹈是由無數個靜止的雕刻所構成的具象。和文學的「不朽性」相較,舞蹈這種表達情感思想的語言顯得很殘酷,那麼稍縱即逝,無法捕捉。它是梵谷的畫,像火焰在燃燒。

舞蹈是由無數個靜止的雕刻所構成的具象。和文學的「不朽性」相較,舞蹈這種表達情感思想的語言顯得很殘酷,那麼稍縱即逝,無法捕捉。它是梵谷的畫,像火焰在燃燒。

《布蘭詩歌》

11月13~15日 晚7:30

11月14日 午2:30

國家劇院

舞蹈是由無數個靜止的雕刻所構成的具象。和文學的「不朽性」相較,舞蹈這種表達情感思想的語言顯得很殘酷,那麼稍縱即逝,無法捕捉。它是梵谷的畫,像火焰在燃燒。

每個動作都是奔放的筆觸

《布蘭詩歌》的作曲家卡爾.沃夫曾在音樂舞蹈學校教過書,很能掌握音樂的呼吸與行爲動作間的關係。該曲完成的同時(1936-37),德國正盛行著表現主義☆與自然主義★。就舞蹈的層面而言,「表現主義」就是將音樂的變奏化爲編舞的邏輯,編舞者可以在「伸直的臂膀」上改變屈肘的角度、位置的高低、與平移的速度;而「自然主義」就是要舞者能像拉邦時代的舞蹈家在森林中自由起舞。

多年前在我第一次聽到《布蘭詩歌》以後,它就整個進人到我生命中,但直到今年四月間才開始編舞排練。這首曲子整體的戲劇性並不强,但内心的衝突極大,多處脫離了傳統美學,所要表達的不是「宿命」而是對生命的「嚮往」──年輕人原嚮往著精神的聖殿,但人了修道院受不了宗教裏繁冗的戒規,又嚮往舊日的醇酒美人與自然生活;在歷盡滄桑之後,他們才回到初始的精神原點。爲了要使這種複雜的心理機轉能完全地外射成舞蹈的運作,我必須將人體運用到極致,並且創造新的語彙──以女舞者揚起的長髮來象徵春天,以舞者間胸碰胸再躍起表示要打架,以甩動手臂的力量來帶動跳躍……

由音樂到具象

舞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即使没有「由音符寫成的音樂」相伴,舞蹈仍可與人體呼吸所譜出的音樂共存。若要在舞蹈中再加人所謂的「音樂」,一定要將二者融爲一體。這次爲了投人《布蘭詩歌》的演出,我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左右,花在研究分析音樂的時間比創作舞蹈還多,並且把樂譜貼在練習室的牆上,和舞者們詳細溝通取材的本質與思想。

這次我也在舞台呈現上做了些革新。我請英國的安東尼.鮑曼來指導此次演出的燈光設計,希望能藉燈光將完全運用的人體塑造成最藝術的布景。在道具的使用上,我只用了三個凳子,根據三位男舞者的身體比例來打造成羅丹「沈思者」的蹲椅。還有些象徵性的畫面:如第十四曲醇酒頌歌中的賭場是以燈光投射在舞台上營造出來的,而第十七曲中被思慕的紅衣少女則用鬆緊的布被,燈光烘染,以映出的浮雕構成造型。

編舞家既是舞者、觀衆、也身兼評論者。《布蘭詩歌》從頭到尾充滿了强大的音樂張力,故除了在跳第三、十五、三十一這三曲時會出現延展的動作之外,其他的舞曲都需要很多力度大的動作。雖然編舞的手法常會反映作曲的技巧(如第九曲〈問答式〉與第六曲〈三段式〉),但視覺畢竟與聽覺不同。以第十五曲爲例:此段在樂曲結構上每個樂句都重覆了三次,然而編舞家絶不可以重覆三次相同的動作,否則觀衆會感到厭煩;所以,如何將第二段與第三段在肢體上加以類比或對稱的變奏,以呈現旋律的三度空間,這對編舞者是個極大的挑戰。另一例是第十二曲:故事是述説一隻被廚師燒烤的天鵝,原來曾是悠遊湖上的漂亮天鵝;爲了詮釋這三段意境不同的歌詞,我以三位男舞者分別擔任第一段的白天鵝,第二段穿米色三角褲的拔毛天鵝,與第三段著咖啡色緊身衣的烤焦天鵝。我在編這段舞是以情緒的觀點出發來做具象的寫實,所以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動作基本上是相似的,第二段則不相同。

我的性格强烈,做任何事都全神貫注,喜歡龐大與壓力的感受。這齣由七位男舞者與十八位女舞者所舞出的《布蘭詩歌》,使我又再看到舞蹈那燃燒的生命,像梵谷的畫。

 

採訪|陳怡如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劉鳳學

她具有一位前輩智者那種沈穩慈藹的態度與犀利透徹的眼神;但一當談起舞蹈與音樂時,卻變得像一個熱情活潑的少女,手舞足蹈,唱作俱出。她總是梳同樣的髮型,穿一式的暗色衣裳,看起來教人肅然──可是,她卻任由她的「孩子們」各唱各愛唱的歌兒來跳暖身的前奏。留學德英日各國,她最難忘的還是在英國念博士時坐在觀衆席頂端俯看表演的感動。一九七六年創立了新古典舞團之後,她説:「無論我的孩子們什麽時回來看我,我都在這裏排舞。」劉老師曾是兩廳院的劉主任。卸下了全心投入的廳院主任工作以後,現在,她可以慈藹地細數員工的家常了。

 

小辭典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發生於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達到巔峯的一個美學流派。表現主義基本上是寫實主義的反動,著重表現視覺效果或內在情緖狀態。其影響於戲劇者,使戲劇表現從描繪個人轉向呈現人性共相;從表現情節故事轉向表現強烈的瞬息情感。同一觀念亦發展出日後之旋轉舞台、燈光、音效等特殊劇場技術。

自然主義(naturalism)

十九世紀末期繼寫實主義而起的一個藝術表現思潮,主要發展於法國。寫實主義強調人生常態,自然主義則認爲非常態亦是人生「常態」。自然主義作品因此常以罪惡、墮落、人生之巨大起伏爲主題。同時,往往運用大量的象徵來表達作品中的社會意念。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