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生南路龍安國小對面的四樓公寓裡,投入舞蹈創作、硏究及敎育近半世紀的劉鳳學,正在和新古典舞團的年輕團員進行明年新作:劉風學第一百零九號作品《曹丕與甄宓─權利vs.女性》(暫定)的排練。這位第一個獲得舞蹈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自民國七十九年從敎職及行政崗位退休後,大部分時間不是在舞團編舞,就是在家裡的書堆中埋首硏究。是什麼力量支撑她一輩子不停地爲舞蹈付出?
「別人或會讚美似地用『毅力』來形容我,其實……」劉鳳學不好意思露出了笑容說:「我是因爲不能忍受做別的事!……回想起來,我後來會出國唸書,也是爲了逃避創作時內心的不寧靜。」
舞蹈的執著和年齡成正比
劉鳳學和舞蹈之間確實有一段很長的因緣,她對舞蹈的執著也似乎與她的年齡成正比。在寒冷的嫩江省龍江縣成長時,劉鳳學就與白俄的孩子們一起學芭蕾,後來初一,東北被日本人統治後,又跟隨日本老師學習「創作舞」。大學不顧父親的反對而在長白師範學院主修舞蹈的她,於是有緣向中國舞蹈先驅戴愛蓮學習中國邊疆地區的民族舞以及甫自歐洲傳入的拉邦舞譜。
然而,大學時代的劉鳳學就已堅定地走上舞蹈創作這條不歸路嗎?或許對一位二十年華的女孩,這問題似乎太嚴重了,不過聽劉鳳學說她在戰亂中逃難時,裝滿一枕頭套的家當中,就包括了一本日文版的美國現代舞先驅鄧肯的自傳時,我們不難發現她對舞蹈從心底的熱愛。
到了台灣,劉學鳳起先在任敎的台中師範學院體育系編舞,由學生發表一些以芭蕾或所謂的「民族舞蹈」動作組成的作品,前者如《藍色多瑙河》,後者如《菩提舞》(劉鳳學以「千手佛舞」描述之)、《銀盤舞》。不過參加當年由政府提倡的「民族舞蹈比賽」時,劉學鳳有感於對中國民族舞蹈的認知不足,而以「現代舞」的名目參加。作品《勝利的花火》及《奔向自由》都獲得民國四十三、四年比賽的首獎。但她一邊參加,一邊在心裡產生懷疑。
「那時我心裡一直對自己的創作路線劃問號,感到路走偏了,卻又不淸楚如何才能將所受的芭蕾、現代舞訓練加上自己的構想,爲中國舞走出一條新路。」
那陣子,雖然劉鳳學已開始從原住民、廟宇、古畫中尋找創作的泉源,並產生了《蘭嶼夏夜》等依原住民樂舞所編的作品,然而,她於訪談中明確指出改變她一生的一年。
一句話改變了她一生
「回想起來,民國四十六年是對我很重要的一年。」劉鳳學說她轉到師大體育系任敎時,系主任江良規博士嚴格要求老師們每個月發表論文,於是劉鳳學就在一次發表會中,提出她對中國舞蹈的未來感到疑惑。沒想到江主任一句話就點醒了她。如今事隔多年,華髮成髻的劉鳳學說到這,仍藏不住心中的喜悅:「我很感激江主任,他的話使我開竅了!他說,如果我要創作中國現代舞,爲何不先了解中國傳統舞呢?」從那一年開始,劉鳳學便有計畫地對中國傳統舞做硏究,也對中國現代舞做實驗。這些計畫對她往後影響深遠。
關於中國現代舞的實驗,從作品方面來探討,劉鳳學指出兩個關鍵性的作品──《最後的審判》(1957)及《十面埋伏》(1958)。前者是以聖桑的西樂編成,後者則採用琵琶獨奏,動作包括國術、平劇,及劉鳳學自創的組合。她說:「《十面埋伏》用的雖然是中國的動作,但空間結構確是現代的……突破的地方,在於舞蹈空間的高低、動作的強弱、快慢等變化。推出這兩個作品後,我對中國現代舞就較有信心了!」
至於中國傳統舞硏究,劉鳳學也同時展開對中國古書地毯式的蒐索,以了解中國舞的傳統動作、空間美學等。民國五十二年,她發表中國古代舞譜記載的明朝舞作《人舞》和《佾舞》。民國五十四年,劉鳳學又遠赴日本皇宮的雅樂部硏究我國唐代傳入的樂舞,並於兩年後的第一次「劉鳳學舞蹈」公演中,與另外的中國古代舞蹈及「中國現代舞」共同演出。因此,民國五十六年除了是劉鳳學首度對外發表整場個人作品演出的一年,也是劉鳳學正式在目前新生南路敎室成立「現代舞蹈中心」的時間。
留德鑽硏拉邦舞譜並與魏格曼晤面
然而劉鳳學並不滿意她在中國傳統舞蹈硏究上的成績,她希望能讓更多有興趣的人接觸中國古舞之美,畢竟能理解明朝朱載育舞譜的人實在太有限了,因此她決心到心怡已久的德國去鑽硏世界共通的拉邦舞譜記錄方式。
民國五十八年,在家裡補了一年半的德文之後,劉鳳學便隻身前往德國福克旺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向拉邦舞譜專家Al-brecht Knust學習。兩年期間除了以拉邦舞譜記錄下中國古代的《佾舞》等,並在歐美出版,劉鳳學也因此獲得不少榮譽,如國內敎育部第一屆國家文藝獎──舞蹈獎,以及國際舞蹈硏究委員會(CORD)的一九七七年傑出舞蹈學者獎。
硏究不忘創作、創作不忘硏究。留德期間,劉鳳學仍繼續在學校創作、習舞。問她爲何作品與德國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有一「舞」同工之妙?劉鳳學面帶笑容地說:「是嗎?我非常欣賞魏格曼,之所以去德國,主要也是想和她上點課,可惜她身體狀況已經差了……不過我還是搭了飛機到『孤島』的柏林和她會了面。」由於對此行印象深刻,劉鳳學回到福克旺學院後,有感而發地編了《柏林圍牆》。
單純的舞團,專心地演出
民國六十五年,劉鳳學作品風格建立了,演出也多了,學生們建議組團,結合大家的力量、時間、及精神智慧,於是「新古典舞團」誕生了。
劉鳳學如此形容「新古典」:「我們舞團很單純……我從來沒刻意『經營』它,一開始經濟方面完全是我個人支持的……我不想把生命浪費在應付不必要的事情上。」去年成立了「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之後,經費又須對分,舞團的錢用在呈現作品上,基金會則用在舉辦演講、文化交流等項目。
新古典舞團甫成立時,曾於民國六十五到六十九年間活躍於國內外舞台。可惜從事舞蹈創作非常傷神,劉鳳學記得她在編一齣敍述竇娥冤的舞劇《雪祭》時,屢次在舞蹈敎室及家裡親自體驗劇中女主角上吊前的滋味。她的先生齊沛霖(即前師大體育硏究所所長)看在眼裡,非常焦慮。他鼓勵劉鳳學出國進修,調劑一下,因爲對劉鳳學,無論學語言或攻學位,都似乎比編舞容易。
五十歲再度飄洋過海攻取學位
民國七十年,五十六歲的劉鳳學放下舞團及學校的敎職,決心到英國完成一項從未有任何中國人做過的事──取得舞蹈博士學位。四年內,她廢寢忘食地上課、做硏究,生活的重心完全繞著論文的主題──重建唐朝《皇帝破陣樂》。上帝也不負苦心人,劉鳳學在六十二歲那年,順利獲得了英國拉邦中心的博士。
返國後,劉鳳學先後在國立藝專舞蹈系及中正文化中心擔任了五年的主任之職,因此無暇從事最喜愛的創作工作。不過她表示:「從事行政是一種奉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創作則相反,是種自我的實現。」爲了不自私,劉鳳學在兩廳院服務期間,經常獨自坐在觀衆席看舞團彩排,暗中落淚。
終於,劉鳳學等到她六十五歲的退休年齡了。在沒有敎職及行政的負擔之後,她專心回到創作園地,讓舞團及自己在民國八十年的「她,走過四十年」公演中,正式復出。
退休即「復出」
復出後的劉鳳學創作力非常旺盛。她不但在「走過四十年」公演中推出她第一百及一百零一號新作《圓》和《檔案》,爾後又推出備加讚許的幾齣大型舞作《布蘭詩歌》及《沈默的杵音》。硏究方面,她繼續重建中國古代舞,如宋朝的《威加四海》及《化成天下之舞》,或者是依古代樂舞而新編的作品,包括《俑之一〜漢俑》和《俑之二〜羌俑》。
劉鳳學在台灣舞蹈界桃李滿天下,學生們對新古典及她的支持更是非外人所能理解的。她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和爲舞蹈的付出,都成了學生們如張麗珠、黃素雪、蔡麗華、盧玉珍、曾明生、李小華、張中煖,甚至羅曼菲,劉紹爐等人的好榜樣。
今年過七十歲生日的劉鳳學說,上帝送了她一個最好的生日禮物:爲國內首次出版的舞蹈辭典在圖書館找資料時,意外地發現到她苦尋已久的一個歷史性資料,即《八佾舞》最早(據目前文獻所知)傳入日本的年代──西元六四二年。是的,就是這幾個阿拉伯數字讓劉鳳學感到如獲至寶。相信台灣舞蹈界應以擁有這位紮實耕耘的舞蹈學者、編舞家、敎育家而感到無比光榮。
(本刊編輯 林亞婷)
劉鳳學作品年表
1950《藍色多瑙河》《懇求》
1951《白鳥湖》《火花》《蒙古祝捷舞》《三七五減租頌舞》《雪恥復國》
1952《白帆》《菩提舞》《凌波舞》《農家舞》
1954《練習舞之一》《海》《春之聲》《森林的鐵匠》《奔向自由》《銀盤舞》
1955《練習舞之二》《命運》《荷花湖》
1956《練習舞之三》《維也納森林》《康巴族舞》《虹彩妹妹》《蘭嶼夏夜》《沙里紅巴》
1957《練習舞之四》《女巫》《最後的審判》《花的圓舞曲》《虹》《海獵》
1958《練習舞之五》《十面埋伏》《採桑舞》《鈴蘭舞》
1959《練習舞之六》《傜人舞》
1960《練習舞之七》《碧濤之舞》
1961《時間的韻律》
1963《練習舞之八》《練習舞之九》《迎晨》《人舞》《佾舞》
1964《練習舞之十》《靑春的旋律》
1965《練習舞之十一》《太極劍舞》
1966《練習舞之十二》《牧笛》《新年舞》《鬥》《女性的塑像》《旅》《相依爲命》《直?圓?》
1967《拔頭》《蘭陵王》《春鶯囀》《崑崙八仙》《二十四小時又一秒》《街頭》《沈默》
1968《練習舞之十三》《門神》《炊煙》《現代三部曲》
1971《柏林圍牆》
1972《聖母頌》《神曲》
1973《投壺戲》《蝕》《天問》
1974《遊子吟》《招魂》《秋江》
1975《疏離》《抒情詩》《現代人》《小小天問》《嬉春圖》《戀歌》《洛神》《秋瑾》
1976《北大荒》《尋夫記》《漁歌子》
1977《度小月》《冪零群》
1978《智慧島》《祭典》
1979《海濱》《雪祭》
1980《雅美人》
1981《保太平》《拉邦三環創作法實驗》
1984《皇帝破陣樂》
1991 《圓》《檔案》
1992 《布蘭詩歌》《俑之一〜漢俑》《化成天下之舞》《威加四海》《俑之二〜羌舞》
1994《沈默的杵音》《靑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