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自中產階級家庭中每年產生相當數量的音樂兒童投入音樂的領域,另方面這個社會根本沒有音樂的市場,其結果,大部分學音樂的孩子們學成後回國,靠在家敎音樂爲生。然後造就更多的沒有事業前途的音樂兒童。這樣的社會,埋沒了很多音樂的天才。
在台灣,以鋼琴與小提琴爲主的音樂敎育是非常獨特的現象。不但過去的中國沒有,在西方社會中也很少見。
台灣的中產階級的家庭,把子女的敎育視爲至高無上的任務。其中才藝能力的發掘是父母責任中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家裏負擔得起,一定爲子女買鋼琴、上音樂班。 只要有一線希望,甚至願意支付高昻的鐘點費,請音樂敎師補習。一旦有敎師稱讚其才能,家長必傾一切所有栽培子女,送到國外去求學。自此觀點,台灣的社會,可以說是樂風旺盛的社會。
然而整體說來,台灣民衆對於西樂仍然是陌生的。音樂會的聽衆相當有限,民衆對西樂欣賞的能力很低,對西樂的常識所知甚少。不但對西樂是如此,即使國樂,也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從社會的需求面來看,台灣實在談不上樂風。只要有電視機, 大部分的民衆就可滿意的過活,自這個觀點看,台灣是庸俗的,是沒有接受過樂敎的社會。
這兩個現象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自中產階級家庭中每年產生相當數量的音樂兒童投入音樂的領域,學習音樂的演唱,另方面這個社會根本沒有音樂的市場,可以使這些音樂兒童在成長而接受完滿的敎育之後,靠音樂的演、唱爲生,甚至爲音樂大衆所激賞而功成名就。其結果,大部分學音樂的孩子們學成後回國,靠在家敎音樂爲生。然後造就更多的沒有事業前途的音樂兒童。這樣的社會,埋沒了很多音樂的天才。凡是在音樂上揚名立萬的,必然是在外國社會得到出人頭地的機會。長此下去,實在不是辦法。
這樣的現象,未來的發展爲何呢?樂觀的觀察者會說,長期的發展,會不斷的增加愛樂的人口,改變社會的體質,逐漸接近歐洲的水準。照理說,這種推斷是正確的。旣然社會上有那麼多受過高深敎育的音樂家,又有逐漸增加的音樂的學生,這似乎是唯一的發展途徑。可是悲觀的觀察者認爲,這樣發展的趨勢,在達到一定的飽和度之後,由於找不到職業的音樂家過多,可能出現反轉的現象。也就是社會大衆開始對學習音樂感到恐懼,使學習音樂的兒童出現負成長。
要使未來的發展持續的保持正面的成長,政府必須幫些忙才成。也就是要鼓舞社會民衆對音樂的興趣,使他們逐漸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把音樂引到生活裏去。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會以聽音樂會優先於看電視,社會上必然需要各種各樣的專業音樂家,或業餘的演唱者,那麼,音樂的市場就達到理想的境地了!
我感覺到目前的音樂敎育正步上最黑暗的階段。太多的擁有國外碩士與博士學位的年輕人,在國外沒有各種獎勵的音樂家回國來,不知道怎麼找到一個令人尊敬的職業。在這個時候,政府應該支持一些樂團的成立,使這些音樂家以各種方式貢獻出才能,像歐洲一樣,把音樂普及,雖然這些音樂是外來的,應該也可以達到古聖先賢樂敎的理想,提高國民生活品質。
文字|漢寶德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