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劇的基調是輕鬆詼諧的,散發出濃郁質樸的生活氣息。雖然就劇作的深度而言,沒有歷史劇深沈的人文底蘊,也沒有公堂戲鮮明的政治嘲弄,但卻體現出市井百姓掙脫禮敎規範,主動追求情愛的眞實情感,也側面地表露了客家性格的堅韌與執著。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花燈姻緣》
3月12日〜14日
國家戲劇院
元宵賞燈自唐宋以來蔚爲風氣,從上燈、試燈、正燈到落燈,人們恣意地享受著年節的歡愉喜樂,卻也在火樹銀花的金吾不禁夜中,碰撞出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風流韻事來。《花燈姻緣》就是一齣典型的「元宵燈戲」,訴說著一段才子佳人在元宵夜邂逅訂情的浪漫情事,在客家歌樂曲調的吟唱搬演中,散發出淸新芬芳的鄕土情味。
故事雖簡單,編導巧佈局
故事的內容是極爲簡單的,千金小姐愛上窮秀才,卻受到勢利家長的阻撓,幸有縣太爺主持正義「風流案子風流辦,惟以風流治風流」,而使得一對有情人能終成眷屬。全劇雖然沒有跳脫傳統愛情戲的組合公式,但在編導巧費心思的佈局結構中,卻也營造出曲折跌宕的情味來。如員外陳聰聘請窮秀才王文賢擔任女兒陳彩鳳的敎席,但是又唯恐「少年男女朝晚相處」日久生情,於是便運用了「欺瞞」的伎倆,誆說對方是「麻面的醜怪老頭」與「流鼻涕的懶散姑娘」,並在書館中設下帷幔避免二人照面。
是以當彩鳳與文賢在元宵〈觀燈〉巧遇時,並不知道彼此的眞實身分,只是暗自心儀情意蕩漾;而後才經由「買杏花」的情節,引領出綰和全劇的關鍵物件「桃花扇」,以及「三生有幸(杏)何須媒(梅)」的雙關語;其後在書館〈補課〉的雙方猜疑中,再藉由「桃花扇」來破解謊言揭開眞相,也成爲兩人印證心意的信物;因此在繡閣〈考試〉中,彩鳳原本喜孜孜揮扇期待相見,但卻被父親識破心事而故意「謊騙」,遂將文賢錯認爲薄倖之人而怒摔扇子。所以一柄「桃花扇」成爲劇情發展埋伏照應的線索,穿針引線地貫穿於主要場次中,也連帶地使「杏花枝」成爲郊外〈定計〉中檢驗心意的媒證。
百戲熱鬧演,考驗調度功力
本劇採用的是開放式的敘事模式,依循著時空的流轉來安排事件,幾乎在各情節單元中都穿插著巧合、誤會、欺騙與冒充等手法的運用。雖然沒有引發強烈的戲劇懸念,讓觀衆有著柳暗花明的突轉期待,然而在人物性格與行爲事件的發展邏輯上,因爲能夠緊扣著合理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來進行,倒也能呼應前因後果,而使得劇情的進展顯得自然流暢。如主宰審判這件風流案的縣太爺,由於有著「感同身受」的類似遭遇,所以意欲玉成這對佳偶。是以在首場〈赴任〉與末場〈圓婚〉中,都特意藉由縣太爺「睹物思人」與「午夜夢迴」的情節,來思憶當年與嬌娥恩愛的光景,爲最後的圓滿結局先行鋪墊銜接。
歷來「良辰美景」就是締造情緣的最好時機,尤其在《花燈姻緣》中元宵燈會更是重要的關目,百戲競陳的民間遊藝,將舞台粧點得好不熱鬧。這種群衆場面的調度,正是考驗導演功力的所在,如何適度地掌控舞台畫面的組合,使其在「亂中有序」裡還能凸顯主體,並展現民間市井歡度節慶的太平景象,以及烘托男女主角相遇緣訂的喜樂浪漫,這的確是需要用心構思設計的。所以輪番上陣的公背婆、布馬陣、桃花過渡等民間藝陣,固然稱職地渲染了節日歡樂的氛圍,但過於混雜而顯得零碎分散,導致在觀賞時產生視覺上的迷障。所以是否能集中焦點,彰顯具有客家地域文化特色的藝陣,如「客家獅陣」(註1)與「抛採茶」(註2)的藝術特色與表演內容,使其成爲整體的區塊且具有力度;同時也能將群衆流動的路線,處理得更鬆緊得宜強弱有致,而不會使舞台的空間層次擁擠不堪或乍然空蕩。
草根味濃,喜見新人出頭
全劇的基調是輕鬆詼諧的,散發出濃郁質樸的生活氣息。雖然就劇作的深度而言,沒有歷史劇深沈的人文底蘊,也沒有公堂戲鮮明的政治嘲弄,但卻體現出市井百姓掙脫禮敎規範,主動追求情愛的眞實情感,也側面地表露了客家性格的堅韌與執著。這種題材其實蠻符合客家採茶戲的劇種「個性」,以歡舞與抒情特質爲主,發揮傳統「三腳採茶戲」的嘻謔色彩,情趣盎然地詮釋各種人生際遇。尤其在開場時更精心安排了「棚頭」的說唱(註3),透過小丑與小旦以「科白」的方式進行相褒,由夫妻家常生活的插科打諢,貫串到正戲元宵賞燈的敷演,充分展現出民間小戲搏笑的鄕土趣味,彷彿是宋金雜劇院本所遺留的「艷段」(註4)跡痕。
由於客家採茶戲從小戲發展成爲大戲的歷程,以及演出風格上除了客家語與採茶腔的差異外,與歌仔戲都相當近似,因此在民間也有「客家歌仔戲」的稱謂。然而究竟如何保有劇種的自我本質與藝術手法,使其不悖離傳統而又能蛻變創新,這也許是値得深入去探索實驗的。在這次的演出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客家戲曲傳統的草根情味,也欣喜地見到新生代在舞台上嶄露頭角。這些由「客家戲曲學苑」所培訓的年輕學員,原本就具有傳統戲曲的根基,在經過三年課程的硏習鍛鍊,以及「隨團實習」舞台經驗的積累打磨後,如今已然能夠在舞台上裁製出淸新的茶山風情了。
註:
1. 客家獅屬於開口獅的類型,嘴巴以木盒子做成,故又可稱爲「盒仔獅」。在表演形態上與台灣獅相近似,但除了有戴面具者逗引獅子外,還有由孩童裝扮的獅鬼在旁隨行舞弄。
2. 抛採茶或有稱爲「挽茶車鼓」的,是用一條繩子繫著茶籠,然後向台下的觀衆抛擲,觀衆可以將隨身的物件放入。然後由藝人拉回茶籠,根據所放入的禮物臨時編曲演唱,唱畢後再擲回給原主,觀衆可以隨意收回物件或回饋致贈禮物。
3. 客家棚頭是客家三腳採茶戲正戲開演前,一段以口白講說旨在搏笑的表演。表演者扮演正戲中的一個角色人物,在進入故事主題前,先以與故事相關或不相關的事件做即興表演,然後再帶入即將敷演的正戲中。
4. 宋雜劇的體例,主要是由艷段、正雜劇與散段組成,是屬於「小戲群」的表演形態。其中艷段表現的魅力多爲「尋常熟事」,藉由調笑戲謔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尋常瑣事予以鋪演,作爲開場的序幕。金院本與宋雜劇形態相同,稱之爲「焰段」。
文字|蔡欣欣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