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特爾畢昻斯坦(左)與大衛達林(右)於音樂會上合奏。(蘇重 提供)
爵士縱橫談 新視窗/爵士縱橫談

他是鋼琴家,也是詩人

凱特爾畢昻斯坦(Ketil Bjørnstad)

凱特爾畢昻斯坦是個心思非常細膩敏感的人

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往往是壓抑和波動

彷彿心裡有一股不斷撕扯的破壞力量

非透過音樂抒發,無以獲致精神上的平衡

凱特爾畢昻斯坦是個心思非常細膩敏感的人

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往往是壓抑和波動

彷彿心裡有一股不斷撕扯的破壞力量

非透過音樂抒發,無以獲致精神上的平衡

對挪威的鋼琴家凱特爾畢昻斯坦(Ketil Bjørnstad)來說,一九六九是奇特的一年,在此之前,他接受了完整的古典音樂訓練,在奧斯陸、倫敦和巴黎四處硏習,等他學成歸國,和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成功地合作了巴托克(Bartok)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演出,年輕的畢昻斯坦,已是挪威古典音樂界理所當然的明日之星,那一年,他十七歲。

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畢昻斯坦的形象,一個家世良好,外型溫文儒雅,前途看好的少年鋼琴演奏家,名、利、社會地位,一切美好的事物正在不遠處向他親切地招手。可以說天意使然,也許是造化弄人,就在這個時候,他聽到了爵士樂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的專輯In A Silent Way。

年輕的畢昻斯坦當下大受震撼,決定來個大轉向,朝爵士樂發展,一九七三年,他和當時在歐洲已經嶄露頭角的鼓手克理斯坦森(Jon Christensen)等人合作,組織了樂團,首次錄音,展開了他三十多年脫離古典音樂的即興演奏生涯。

身兼作家的音樂人

在挪威,畢昻斯坦是家喩戶曉的人物,不光是他音樂家的身分,更重要的,可能是他寫作上的成就,畢昻斯坦出版過數冊詩集和散文集,還有十五本小說,其中最受國際注目的,是以小說體裁所寫的挪威畫家孟克(Edward Munch,畫作包括《吶喊》The Scream、《聖母像》等等)的傳記,畢昻斯坦的許多作品,也被譯成德文與英文等數國語言。

畢昻斯坦爲孟克作傳?!一個是出身世家,從小到大成功如探囊取物的作家樂手,另一個是一生苦悶,飽受自己精神狀態折磨的天才畫家,乍聽之下像是置身兩個世界的人物,但這件事情,卻讓我們在嘗試瞭解畢昻斯坦的音樂時,多了一些聯想。

理性的音樂創作

畢昻斯坦曾經由一連串與「水」有關的意象發想,錄製了Water Stories、The River、The Sea、The River II、The Sea II等等專輯,聆聽畢昻斯坦與克理斯坦森、大提琴家大衛達林(David Darling)等人合作的作品,也就是著名的「水象作品」,會發現畢昻斯坦是極其理性的,音樂結構條理分明,不論是The River系列中與達林的二重奏,或是加上克理斯坦森與吉他手塔吉瑞普多(Terje Rypdal)的The Sea四重奏組合,畢昻斯坦以冷靜的琴音穩健地控制著音樂的進行,而所有的樂團成員,也都有寬廣的空間可以即興發揮,特別是The Sea和The Sea II之中的瑞普多,時有出人意料的猛烈即興演奏,令人非常激動。整體的音樂感覺,像北歐的河川海洋一樣,表面上溫度極低,但是骨子裡,卻充滿了強大的生命力,在冰冷安靜的表象之下,預示著隨時可能爆發的狂流。

這讓人想到孟克的《吶喊》,畫面是削瘦的主角在橋上雙手捧頰作吶喊狀,兩個無法辨識面孔的人物立在後方,天空的雲朶與四面的模糊景物形成一股讓人透不過氣來的壓抑,沒有人知道這個人爲了什麼要尖叫吶喊,觀衆只覺得,自己可能也有這麼樣的時刻,被生命中的種種事物壓得無法呼吸,只好放聲大叫。

儘管畢昻斯坦社會地位崇高、婚姻美滿、經濟生活無虞,似乎是極爲幸福的人,但是他也是個心思非常細膩敏感的人,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往往是壓抑和波動,像是在他心裡,總有一股不斷撕扯的破壞力量,非透過音樂抒發,無以獲致精神上的平衡。

消失的錄音室

畢昻斯坦的多愁善感,在他最新的獨奏作品《消失的錄音室I & II》之中表露無遺,畢昻斯坦最鍾愛的奧斯陸羅森柏錄音室(Rosen-borg Studio)預定拆除,聽到消息之後,已移居巴黎的畢昻斯坦大爲難過,在當天定好了錄音室時間,第二天就飛回奧斯陸,花了四個小時錄製了二十首巴赫前奏與賦格的變奏,及十二首他自己創作的鋼琴即興,沒有經過任何排練與剪接,兩張CD裡的聲音,忠實地記錄了畢昂斯坦當時惆悵的情緒。

羅森柏錄音室是奧斯陸最重要的錄音據點,也是畢昻斯坦從出道之初就經常造訪的地方,他在這裡留下衆多傑出的作品,以及他人生歷程中許多重要的回憶。在《消失的錄音室》裡面,畢昻斯坦在情感上幾乎是毫不設防地開放,將他在聽到羅森柏錄音室即將拆除時的震撼、不捨、回憶、留戀種種情緖,徹徹底底傾倒出來,沒有複雜龐大的結構,單純地以鋼琴,向這他熟悉如老友一般的空間道別。《消失的錄音室》足以名列近年來最好的幾張鋼琴獨奏作品之一,音樂裡有極其濃郁的情感,帶給聽衆非常深刻的聆聽經驗,沒有矯飾、沒有隱藏,我們可以透過CD,淸晰地感受到畢昂斯坦在錄音當時的所有情緒,而他在抒發這些情感的同時,也爲聽衆帶來某種接近精神救贖的崇高美感。

曾經造訪台灣的畢昻斯坦,今年可能再次來台演出,不論是以The Sea或者The River的樂團組合出現,都令人相當期待。可惜的是,不太可能在現場聽到《消失的錄音室》,那樣完美而無保留的即興,即使演奏者是畢昻斯坦,都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文字|蘇重  電台主持人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