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北方》以簡潔而帶點隨興的設計,使整體視覺空間與動作構成一體。(白水 攝)
表演賦比興 表演賦比興

「炫.白」的啓示與隨想

作為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

作為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

今年初夏,我遇見最美的一件事,莫過於有機緣,一口氣連續觀賞到「新舞台.新舞風──炫.白2000」系列現代舞的演出。在這樣喧囂的環境,紛亂的歲月裡,能走進劇場,分享到幾位當代藝術家的多年智慧精華,沉澱積累的創作經驗,與他們共處一段生活時空,共度一段生命歷程,使心靈間得到少有的寧靜,接受到內省的淨化(purgation),眞正體會到劇場演出與觀賞者之間共存、共生的意義。

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這位三十年創作不斷,勇於實驗、敢於突破創新的藝術家,在我多年學習、研究、閱讀之中,經常接觸到,該算相當「熟悉」。她的舞蹈、音樂、戲劇各方面的大量創作,在諸多專家評論、介紹、析解之下,使我一直嚮往,長久心儀,現在能夠在劇場實際「謀面」如願以償,眞是高興;不過在此我也要說,我並沒有帶著先入爲主的心態去欣賞她的創作及演出。

見不到刻意設計的設計

在《面向北方》Facing North見到蒙克與布烈曼(Theo Bleckmann)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索,低限、提煉過的動作組合,其間流露著超越舞和戲的一種新表現。在抽象的戲劇性動作之中,還有絲絲幽默,很有趣。在她整體時間、空間、動作率性而自然的契合,感受到她創作組織的氣宇,揮灑自如的力道。它不是舞,當然也是舞,不是戲,也更是戲,這正是蒙克劇場實驗的特色,而她音樂的獨創質地,也是別有興味的吸引。

《面向北方》白色舞台空間具戲劇性的疏離感。沒有雕琢的細膩,很質樸也素淨。它不像李名覺設計K2冰崖雪壁那種冷峻,那麼眞眞實實。一片白色原布,敷蓋滿舞台,加上一片天幕背景,給予人暢達的視野,足夠引導走入想像,也容納我自己延伸思考的空間。除了偶而出現一瞥微藍,全程舞台充填的是「白光」,有時還在寒涼之中透些淡黃的暖意,極有深度;只是結尾時,在左上舞台角落裡一段投影,顯得有點多了。

這一段落整體視覺空間,有意涵,也有美感,光、空間與動作構成一體。基本上那種簡潔而帶點隨興的空間處理,與「舞」與「戲」是吻合的。我始終覺得,見不到刻意設計的設計,該是劇場設計最大功能與意義;但是一般劇場設計都很難恰如其分的做到這一地步,不是過,就是不及,要不就是曖昧不明。這是每一位劇場設計應該介意和追求的質素與修養,不要小看了這一點。

表演空間與舞蹈動作共生

永子與高麗(Eiko and Koma)的《夜晚仍是漆黑的年代》When Nights Were Dark與《雪》Snow,該算是個高「反差」的構成,與白的炫耀恰成對比。成爲「炫.白」系列演出中的另一個稜面與層次。漆黑的空間,生命本體的光在那裡明滅,寧靜之中的寧靜,玄黑之中的玄黑,深沉之中的深沉。在這個無限空間,剝裂的核心幽深之中,蠕動的肢體著實牽動情緒。一股神秘使人戰慄不安的力量,緩緩越過舞台鏡框,漫過舞台邊緣,湧向觀賞者的面前,透入呼吸,穿入心際。頓時覺得整個劇場陷入生命奧密的漩渦,演出與觀賞瞬間溶在一起。我想這也就是美國劇場設計家愛德門.瓊斯(Robert Edmond Jones)所追求的那種戲劇性張力,在如何影響一個演出,也是表演空間與舞蹈動作共生下的境界。詩人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藝術家可以給我們幽暗的幽暗,陽光的陽光」。在一片漆黑中,燈光該亮的地方亮了,不該亮的不亮。該亮的時間亮,不該亮的時間不亮。(註1)

燈光可以構成空間氛圍,形成語言節奏與舞蹈動作共舞,這正是燈光藝術超越照明層次,存在於劇場時間、劇場空間的最大意義。在《夜晚仍是漆黑的年代》,舞蹈動作、舞台空間與舞台燈光找到了最精細合成的可能。

《雪》無邊無際的飄落,無聲,無涯,黝黝中的暗影移動,乍隱乍現,有時像是失焦了的映像,有時又是凝固中而有動感的雕塑。緩慢藏露的律動之間,感覺到雪絮、大地、人性渾然成爲一體,這該是很東方色彩的「大象無形」,溶匯了傳統與現代。在玄虛之中幻變,舞台空間裡涵蘊著溫厚的深情,非常傳神。它是詩的空間,是光影、色彩、造型、動作有情的結構體。這跟那些滿舞台揮霍無度閃亮片片、煙霧瀰漫、強烈跳動的起舞所顯現的煽情(sensation),是有所不同的。讓我立刻警覺到,有時候劇場也該要作些比較深刻一點的作品,即使讓人覺得有些「曲高和寡」或是說你是在「選擇觀衆」,也不爲過;不然表演藝術的水平是很難向上提升。如果一路爲著趕流行而媚俗,爲應通俗而粗糙的走去,那將會是向下沉淪。

由理性激出的感動

蘇珊.琳卡與蘭希.荷芙曼(Susanne Linke & Reinhild Hoffmann)的《交叉》Über Kreuz是另類的舞動,另類的空間,另類的白,另類的炫。冷靜、理性、精確,很有高科技(high tech)的味道。造型就是造型,動作就是動作,正如約翰.凱吉(John Cage)說的「聲音就是聲音,人就是人」。(註2)

空間量體與人體關係,在交錯的規律之中,產生特有的感覺。精密三面白色立片,加上一片方形的白色地板,以這些元素界定成有機的空間。再由白中之白的立面分隔板(也是投影幕),形成空間中的空間,舞蹈動作隨區隔而作出許多自我定義。它的光極單純,以單一高亮度、高色溫的光源,構成強烈的背光,以極淡藍色系日光燈泛光充滿舞台,使表演者有如在一個光的「實體」之中運動,交錯的力度由然而生。這個特殊的舞台空間,使我聯想到包浩斯(Bauhaus)的延長與蛻變,想到極簡主義與動態藝術(minimal and kinetic art),基本構成(primary structure),以及一些建築家的理念與作品的反映與延展。如建築家密思凡代魯(Mies van der Rohe)揭櫫的簡語:「少就是多」、「細節是神」(註3);又如日本當代建築家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設計。那種高簡、秩序、靜寂的幾何空間與人的互動。

我也意識到藝術元素的運用,有時候是有相通性的,只是運用媒材的不同而已。建築是可以用玻璃、鋼骨、水泥爲體,而舞台可以用鋁架、布板構成。實際生活空間與表演空間都在追求理性與感性的和諧,也都想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平衡。那些投影符號、人體動作符號與隔板的移動交錯,訴說出一些語言,創造出另類的感動──一種由理性激出的感動。

表演者、舞台與劇場空間高度統一

劇場設計與現代舞的關係,淵源綿密。早在二十世紀之初,劇場設計家像哥登.克雷(Gordon Craig)就一直有個理想,追求表演者、舞台,劇場空間的高度統一。他認爲劇場的呈現應該是視覺空間、動作與感情,而非寫實的去說故事。是色彩、光、聲音、活動的體積,甚至可以不要戲劇情節。他認爲舞蹈才是動作的詩篇。阿匹亞(Adolphe Appia)的空間、時間與動作結合的論點與設計,使他在當時有「現代舞教父」之稱(註4)。他主導的演出,曾有當時具盛名的舞蹈家鄧肯(Isadora Duncan),爲他作詮釋表達,這都可以說是現代舞的先驅。因襲這個緣起,劇場設計在現代舞之中,始終佔有很重要的成分。

如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舞劇中有野口勇(Isamu Noquchi)、李名覺的設計;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的作品裡有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傑斯伯.強斯(Jasper Johns)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等,當然艾文.尼可萊斯(Alwin Nikolais)他本身就是一位多才的劇場設計家,他的光、投影、舞者造型、空間運用,更使現代劇場出現過少有的景觀。

面對現代藝術常由於創作者的主觀性表達,有時候會產生「看不懂」的問題。這一來是受我們觀賞習慣的束縛,再者我們局限於接受訊息能力的不足,當然主觀性強的現代新藝術作品,往往也會附著著晦澀不明;但我總認爲創作者的誠懇與眞實就是感動的要素。有句名言說:「所有偉大藝術都是動人的」,換句話說,以眞實感情創造的作品,是會被人接受的。在觀賞「炫.白」的時候,就有這一種體會。

對這三場跨越世紀,因白而炫,因少而多,因無而有,因虛而實的劇場呈現。作爲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這些是啓示,也是激勵。藝術創作經驗與理念,是可以相互影響、欣賞分享、相繼承傳的。藝術的長河,也許沒有確定的開始,可只有繼續。記得在路斯艾文思(James Roose-Evans)《實驗劇場》一書,討論現代舞的貢獻一節,末尾有這樣幾句話:

People say-

How did you begin?

Well - that is the question

And who knows -

Not I -

How does it all begin?

I suppose it never begins, just continues.(註5)

是的,只有繼續。當面對大師,我們接受到一些啓示之後,能繼續走出自我的新道路,才是欣賞傑作的更大意義。這是我觀賞「炫.白」的一點點體認,願意跟大家分享,並且與表演藝術界的朋友共勉。

註:

1. Dramatic Imagination by Robert Edmond Jones, P.111, Theatre Arts Books, 1941.

2.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by Marshall McLuhan, P. 119.

3. Architects on Architecture by Paul Heyer,P. 36.

4. Adolphe Appia by Richard C, Beacham P.1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 Experimental Theatre by James Roose-Evans,P. 100, Universe Books New York, 1984.

 

文字|聶光炎  資深舞台設計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