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乃元演奏的羅西尼《C大調第三號弦樂奏鳴曲》,流露保守的古典樂風。(白水 攝)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趨於「和諧」的室內之音

評「第二屆國際巨星音樂節」高雄演出

在南部全場以室内樂演出,竟能如此叫座,有一部分的聽衆大槪是為了一睹馬友友的風采而來,然而這場演奏會的曲目絶非馬友友、林昭亮或其他演奏家的獨角戲,它是一場強調分工合作,彼此協調到最後形成一體,充分考驗團隊精神的音樂會。

在南部全場以室内樂演出,竟能如此叫座,有一部分的聽衆大槪是為了一睹馬友友的風采而來,然而這場演奏會的曲目絶非馬友友、林昭亮或其他演奏家的獨角戲,它是一場強調分工合作,彼此協調到最後形成一體,充分考驗團隊精神的音樂會。

「第二屆國際巨星音樂節」系列

5月13日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内斂謹慎的古典樂風

第一首是羅西尼的《C大調第三號弦樂奏鳴曲》,一向以創作歌劇爲主的十九世紀作曲家羅西尼,在這首曲子裡的樂器互動上略顯保守及不夠成熟,這可能與他以十二歲幼齡創作這首曲子有關。學生時代的羅西尼深受海頓及莫札特的影響,因此,我們不難清楚地聽出這兩位作曲家的某些影子。本曲第一、二樂章在胡乃元內歛謹愼的樂句及運弓處理下,音樂流露出保守的古典樂風,非常符合這首曲子的詮釋,聽起來令人相當愉悅。其實這二個樂章像是專爲小提琴所寫的奏鳴曲,其他樂器只是純伴奏的陪襯,而其他樂器則要等到第三樂章的主題與變奏才終於有了發揮的空間。就技巧層面來說,這首曲子並沒有太多困難的段落,因此每位演奏者演奏起來格外地得心應手。

各自為政、缺乏默契

第二首是舒伯特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鱒魚》,這首曲子是舒伯特邁入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與其沿用典型的弦樂四重奏的配器(包括兩支小提琴及一支中提琴和一支大提琴),再加上鋼琴的五重奏組合,舒伯特卻刪掉一把小提琴換用低音大提琴。這樣的配器,若由一位較無經驗的作曲家所應用,將會創作出一首低音部分較重的曲子,但因爲舒伯特偏好將鋼琴部分寫在較高音域。反而避免了這個平衡的問題。不同於羅西尼的處理手法,舒伯特強調每個樂器間的平等互動,以音樂主題爲中心,每個樂器在不同的樂句及段落中均給予彈奏主旋律的工作;不像羅西尼的處理方式,旋律通常落在小提琴部分,舒伯特靈活地運用樂器,讓這首曲子充滿各種層次的色彩,就算當某樂器不是擔任主旋律演奏時,舒伯特的伴奏也充滿了變化,有時跟主旋律形成對位的交談,有時將傳統的伴奏法如分解和弦等做些許變化,使得整首曲子更爲活潑。

在室內樂的演奏上,協調平等及一體性是相當重要的,個人的表現則是次要,不然整首曲子將會產四、五種充滿矛盾的詮釋法,因此,有時候優秀的獨奏家不見得能演奏好室內樂,這種現象在這次的演出格外明顯,尤其在這首《鱒魚》鋼琴五重奏的演出上,每位演奏者都很盡力地彈奏自己的音樂,但卻各自爲政、缺乏默契,這問題在第二樂章變得更嚴重,整個樂章顯得很鬆散,完全沒有一體性,鋼琴的音色和樂句的處理方法都跟其他部分格格不入,馬友友強烈個性及個人色彩過濃也使得其他部分的演奏者顯得能量不足。

少了馬友友之後

相對來看,德弗乍克的《A大調鋼琴五重奏》在沒有馬友友這位重量級的大師參與下,反而充滿了協調和平衡;《A大調鋼琴五重奏》(op.81),是德弗乍克在一八八七年完成的,此曲展現了所有德弗乍克的創作風格:如主旋律與副旋律的互動、生動有力的節奏、大調轉入小調所產生的不同氣氛的交錯,第二樂章「悲歌」(Dumka)更是德弗乍克風格的代表,傳統悲歌原是充滿哀戚,悼念美好舊時光的斯拉夫民謠,但德氏則偏愛插入一段較快樂甜蜜的音樂來產生強烈的對比,本身爲中提琴家的德弗乍克便應用中提琴獨特的音色來奏出悲歌的旋律,而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極佳的音色更是爲這樂音添色不少,鋼琴家艾克斯多年的室內樂演奏經驗,使他總能適度地配合其他演奏者,讓音樂很流暢自由地進行,進而產生一股凝聚力,林昭亮和胡乃元間的默契,也造就了這首曲子的成功演出。

這次演出的宣傳相當成功,吸引了很多平常很少參與古典音樂會的聽衆,也因此有很多人不太熟悉一些音樂會禮儀,如不要在樂章間鼓掌,以免打斷演奏的整體性,並干擾演奏的情緒。不過,整體來說,南部聽衆的水準已經提昇很多,大哥大或呼叫器在演奏期間亂響的情形已經沒有了,聽衆在結束時的熱烈反應,想必也讓音樂家們感到港都人的熱情,筆者期盼南部日後還會有更多類似的國際性音樂會。

 

文字|李維真  耶魯大學音樂碩士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