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違台灣樂迷的陳必先這次訪台與亨利.梅哲合作(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提供)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簡樸與強勁的琴音

評陳必先與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從第一個樂句開始,陳必先就展現了不刻意炫耀個人技巧,不誇張虛浮感情的彈奏技法。而這正是有別於其他國家演奏傳統,而真正屬於「德國音樂」的演奏哲學。

從第一個樂句開始,陳必先就展現了不刻意炫耀個人技巧,不誇張虛浮感情的彈奏技法。而這正是有別於其他國家演奏傳統,而真正屬於「德國音樂」的演奏哲學。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貝多芬之夜」

4月23日

國家音樂廳

四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國家音樂廳所舉行的「貝多芬之夜」,是由亨利.梅哲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出。聽衆們有幸聽到了三首深刻的音樂經典鉅作。曲目包括:《艾格蒙序曲》(作品84),《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58),及《第七號交響曲》(作品92)。

滿場的聽衆,一直是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會的最忠誠支柱。音樂總監和指揮亨利.梅哲在每場音樂會中都有讓人敬佩的成果呈現。而此場音樂會的獨奏家,更是大家期待許久的旅德鋼琴家陳必先女士。

久違「貝多芬第四」

近乎三十年的時間差距,再次演出一九七二年在德國慕尼黑國際鋼琴大賽中爲她贏得首獎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實在意義非凡!陳必先從少女步入中年的生命歷程,在音樂中我們看見了一位偉大女性的尊嚴和不屈不撓的毅力。

陳必先是台灣鋼琴家中首位多次贏得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的女性。也因爲她而使台灣開啓了革命性的「資賦優異天才兒童」出國條例,因而改變了台灣音樂界的生態與發展。任何一個角度看來,陳必先都是台灣音樂界的「開路先鋒」。而這位演奏家,不僅在人生或事業上都擁有過人的毅力、耐力與精力。

陳必先的「德國精神」

就如陳必先自己說的,她經常感覺內心所體會到的德國精神是與貝多芬一體的。在貝多芬的音樂裡,人性的矛盾、掙扎和精神性的抗爭、困惑,陳必先都能夠明晰掌握。而在她當晚的彈奏中,所顯現出超乎尋常的堅定節奏和確切組織,讓她指尖底下的貝多芬顯得堅毅不拔而充滿了戰鬥力。在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裡,樂團精確而爽直的齊奏與獨奏家相抗衡的對立應答,極明確地突顯了音樂中的特性。第三樂章中,堅決而矛盾的節奏與個性,在陳必先手下有如模印似地確切而精準。

全然掌握苦痛與矛盾

從鋼琴獨奏的第一個樂句開始,就讓人聽出了陳必先特有的彈奏哲學;不刻意炫耀個人技巧,不誇張虛浮感情,讓作曲家的音樂在其作品堅固、精密的組織和結構中,以最簡樸而且最客觀的手法,讓強勁的精神內涵自然流露;而這正是有別於其他國家演奏傳統,而眞正屬於「德國音樂」的演奏哲學。

陳必先自九歲起就住在德國,近乎四十多年的時光,讓她對德國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認知,加上身爲外國人,在一個陌生國度中,所體會到的文化差異和離鄕背井的孤寂,讓她在彈奏時能夠全然掌握貝多芬音樂中特有的苦痛掙扎與矛盾對立;而在這些掙扎之外,卻又同時充滿了強烈自尊與命運搏鬥的向善藝術精神,而這也正是在《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中最難展現的品質。

現代曲目演奏權威

陳必先的第二首安可曲:巴赫《賦格的藝術》,從這首多聲部的音樂裡,我們聽見了陳必先過人的精神凝聚力和超然理性專注的彈奏。除了巴赫以外,陳必先近年來所演奏荀貝克、布雷茲和史托克豪森的鋼琴作品,都早已被認定是現代鋼琴彈奏的權威。比起從前,現在的她似乎已經走出了人生各種外在的束縛和捆綁,找到了內心的眞正自我。也因此,能夠讓她自己的才能天分和特質得到發展。然而這段漫長而艱辛的心路歷程,也正是塑造這位傑出女鋼琴家的養分和必經過程。

 

文字|葉綠娜  鋼琴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