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出走》展現的是「地下鐵的生活」。(林鑠齊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我在地下鐵的舞台上看舞

世紀當代舞團《走出.出走》觀後

《走出.出走》不同於以往觀賞的型態,觀衆與舞者混融起舞,作品反映人們實際的生活層面,引領出無限的可能性。

《走出.出走》不同於以往觀賞的型態,觀衆與舞者混融起舞,作品反映人們實際的生活層面,引領出無限的可能性。

走入人際關係的地下鐵

去年十一月初,世紀當代舞團在華山演出的《走出.出走》,不同於以往觀賞的型態,觀衆與舞者混融起舞,演出的人是舞者也是觀衆,觀衆也是舞者;舞者在觀衆席中舞蹈,觀衆在舞台上觀賞;節拍引領舞者,觀衆合奏節拍。舞者與觀衆、舞台與觀衆席相互融合。《走出.出走》整個作品展現的是「地下鐵的生活」,等待、期待、擁擠、合諧、衝突、互動,都隨時會發生。(演出分六個段落:"Waiting…"、"Searching…"、"Waiting…"、"Explaining…"、"Conflicting…"、"Blending…")

"Waiting…",觀衆在狹窄的入口等待,牆上放映著巴黎地下鐵的影片。不知何時,舞者已經出現在等待的人群當中,正如等待地鐵的人們並不察覺環境的微小變化。而此細微的變化也正是藝術生命力的存在。

"Searching…",舞者在人群中不斷地詢問探索,與人群互動,舞者熟練的動作對應著觀衆陌生的反應。

"Waiting…",當舞者消失在另一道牆後,觀衆又再度地等待…。

"Explaining…",觀衆走進另一道牆後,牆上懸掛著些許地下鐵照片,舞者揮舞著肢體,試圖解釋些什麼。觀衆有的看著牆上的照片,有的看著舞者的表演,有的刻意與舞者發生肢體上的互動,或拉或推或閃,觀衆與舞者之間已經不那麼陌生。

"Conflicting…",舞者再度消失在牆後,入口狹窄,人群依舊需要等待,就如同社會秩序一樣。就在等待的同時,牆的另一邊傳來衝突的言語聲,愈來愈大,愈來愈激烈。當大提琴聲清楚地響在耳邊時,衝突聲也已停止。大提琴聲引領著緊繃的氣氛,觀衆有序地進入那一道牆內。

"Blending…",角落有一位低頭拉著大提琴的女舞者,牆上有著塗鴉的線條以及上一場觀衆的照片,兩位舞者在全場舞動,觀衆散落在舞台四周。到此時,舞者與觀衆的互動已有默契,人群中有人與舞者互動的喜悅;也有人坐在地上不管周圍發生什麼事、有人冷靜觀看表演;各做各的事,各有各的調,卻也融合協調並不衝突。

走在相對的兩端

《走出.出走》突破舞台疆界,融合舞者與觀衆的角色而不模糊。舞台上沒有光鮮亮麗的佈景、燈光,作品反映人們實際的生活層面。

生活當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作品中舞者不斷地以不知覺的狀態出現在觀衆群中,而舞者只是觀衆的一種型態的代表,觀衆也只是舞者的另一個層面的呈現。舞者代表多數中少數的突然;常態中偏態的極端;平靜中的激流;無知中的知覺;盲目中的引領;空無中的創造…。舞者的展現,引領生活中好奇、欲知、喜悅、冷眼、幻想、緊張…等等的情緒,看似平淡無奇的肢體動作,卻蘊含著複雜的生活情緒,促使觀衆不能以一般看待舞者表演的角度來對待,深究其中,自心反映日常生活的平凡其實是複雜的;生活的規律其實是起伏互見,但生活終究是門藝術,藝術也展現在生活當中。如何改變生活中的積習是門藝術,好的藝術家亦可以創造生活。

藝術的疆域是局限?還是無所限制?這問題見人見智。《走出.出走》的創作,卻引領出無限的可能性。在台灣舞蹈藝術的存在並不容易,姑且不論其成因是因市場太小,或是觀衆對舞蹈藝術不熱中等各種因素所造成,或許更重要的是舞蹈藝術應反觀本身,檢視其在現代社會的存在價値,以及可重新創造的存在價値。如此反觀,或許可以覓得另一片天地,開創另一市場或空間。是否舞蹈科系的學生可以在市府前廣場上芭蕾、民族、武功或現代課程等訓練;舞蹈科系學生的實習課可以全省走透透,深入民間做免費教學推廣;藉由上課而宣傳,藉由走透透而栽培舞蹈藝術的觀衆群,進而拓展舞蹈藝術的市場空間,讓舞蹈藝術在台灣或任何地方,都可以更深入、更廣闊,期勉舞蹈藝術的同好共同努力。

 

文字|鄭是一  康寧護理專科學校推廣中心主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