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璟如設計的各式黑衣穿梭其間,展現出書法「撇、捺」的質量感與貴氣。(林鑠齊 攝)
焦點 焦點

從宣紙到舞台

林懷民新作《行草》

《行草》從書法學習氣韻、從拳法學架勢,舞者從背部援引出來的動力,含蘊的身體像飽含墨汁的筆端,突刺頓歇的動作,直如名家落筆。

《行草》從書法學習氣韻、從拳法學架勢,舞者從背部援引出來的動力,含蘊的身體像飽含墨汁的筆端,突刺頓歇的動作,直如名家落筆。

雲門舞集《行草》

12月1〜9日

國家戲劇院

雲門二〇〇一年秋季公演,將要演出「衍化書法美學」的《行草》。這是一齣由書法出發,但不拘泥於書法的作品。林懷民說:「我們無法呈現王羲之《奉橘》帖的心意,但我們從書法中『偷學』,著眼的是氣韻如何流動,希望能從中找出一個新的動作方法,塑造一種新的動作風格。」

林懷民認爲,書法本身即是一種舞蹈,字的本身造型、氣韻的流走、筆劃的走勢,又是另一種舞蹈,而書法家下筆時全身的投入以及自我表述的精神更是。他特別推崇王羲之、懷素與蘇東坡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由精神與真性情。

手到 身到 心到

打從排練《竹夢》的時候,雲門舞者便在打坐、太極導引、甚或國劇、瑜珈之外,又跟隨徐紀學習拳術。中國的武術可分「内家」和「外家」,內家如太極,強調的是內裡的「精」、「氣」、「神」;而拳術或可歸爲外家,在練功的過程中也提到呼吸、氣等的運用,但它有許多「架勢」規矩要學,也因此讓舞蹈技巧多了一些新的語彙。

旁觀舞者的排練,那「力」的落差也確實與雲門前一部同樣強調肢體美學的作品《水月》有所區別。林懷民不斷要求舞者所有的動作要從背部援引出來,由腹部帶動,提起一口真氣,經背部帶到指尖、足的末端。不單是舞姿的外形,而是要觀者能清楚看到力的出處與走勢,於是人體就如飽含墨汁的筆端,動作猶如下筆後的筆劃,在不斷延伸之後出現虛實空間,有如運筆時提按之間出現的書法的「飛白」。

爲了讓舞者瞭解書法的精髓,林懷民花了兩三個月讓舞者逐步接觸書法。光是閱讀書單,就包括了唐代孫過庭的書法論述《書譜》與旅法藝術學者熊秉明的《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並請蔣勳來爲舞者講「書法史」。另外「術科」方面,則讓舞者實地寫毛筆字,深入瞭解各書家的精髓。此外,林懷民更要舞者練習在一張張打出的幻燈面前,用身體即興「寫」出那個字。林懷民首先挑的是「永」字,後期才又變換成各種隨機抽選的書家的字。

「永字八法」是學習楷書的基本筆法,林懷民便是從這最工整的楷書永字讓舞者入門。要求舞者的動作先以讓人看得出字形爲目標,之後再替換不同的書法體,要求舞者抓住其中神韻與遊走力感,以進一步訓練舞者對字的感知。肢體方面,他先只准舞者使用身體的中心,亦即訓練重心的轉移,等把握住了腹、背對力的移動的控制,方才開放舞者使用手腳。林懷民笑稱這一套訓練方式是他自己早已想好的「策略運用」(strategy)。

劇場元素相互演繹

這次《行草》的舞台將呈現出銳利、乾淨和簡潔的視覺感。相對於書法容易給人「中國風」的聯想,林懷民試圖以科技的冷冽質感來襯托書法及舞蹈的豐富樣貌。原本期望以電腦動畫在舞台上重現書家運筆時的奔放才情,幾經研究,終因成本直逼好萊塢製作而放棄。但在林克華設計之下,名家書法仍將以幻燈與錄像投影,配合背景黑幕不同的開合方式,生動呈現。

黑與灰的素淨舞台上,林璟如設計的各式黑衣穿梭其間,展現出書法「撇、捺」質量感與貴氣。銀幕上間或出現帖中夾雜的一方紅色印章,有時舞者身上正映照著黑底白字的草書,甚或凌空而降的一個大字。開場第一幕地面也將隨舞的行進「扯」出七個方形開口,在張贊桃設計的燈光之下,「亮」出一位位舞者。約七十分鐘的舞中,影像將處處充滿驚奇。

《行草》的音樂特別邀請到華裔旅美的大陸作曲家瞿小松作曲。瞿小松與林懷民相識於一九九〇年的紐約,之後雲門還曾邀請他擔任《九歌》的音樂顧問。在西方樂壇創作了歌劇等多部作品、深受矚目的瞿小松,近年風格傾向由繁歸簡,樂曲中的樂音很少,但氣韻極長,有極多寂靜的空間。此次爲《行草》編寫的十個樂章,深沈幽長的大提琴弦音中,不時以中國打擊樂器製造出低鳴或軒昂的效果,間有細緻的空靜,在極簡中,充塞豐沛的戲劇性。

林懷民的舞,空間的運用極強,許多群舞的變化饒富神來之筆。每段舞的氛圍不同,舞者的質感也跟著變換,動作在輕重、緩急、動靜之間也顯露出不同的質感,顯示豐富的對照性。相對於《水月》,《行草》既可看到隱含在體內豐滿的「內勁」,也可見到推拉出來仍不斷延伸的爆烈動能。林懷民希望屆時舞者與背景中書法的變化,也會是一種既互相依從、又各自表述、充滿互相演繹、彼此激發關係的互動。

《行草》在舞台技術及音樂上的花費,是雲門近年來少見的高成本製作,也是林懷民寄予極高期待、一件對雲門來說相當重要的作品。這齣作品還在製作期間,便有美國芝加哥劇院(Chicago Auditorium Theater)以及愛荷華大學(Iowa University)Hancher Auditorium劇場的資金挹注,協同製作,並將在二〇〇三年赴該地演出,是雲門第一次在製作之前就已經有了海外資金。此外,《行草》也已贏得澳洲墨爾本、法國里昂、德國威瑪、挪威貝爾根等藝術節的矚目與邀約。

 

特約採訪|鄒之牧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