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娜.鮑許的《激情馬蘇卡》以葡語區的人文風光為創作題材。(Michael Rayner 攝 下一波藝術節 提供)
環球舞台 最PAR!/環球舞台/紐約

大師齊聚,鼓舞紐約重生

二〇〇一下一波藝術節

面對九一一事件的衝擊,二〇〇一年的「下一波藝術節」仍在去年十月如期舉行。標榜介紹當代國際上前進的表演藝術、以給予足以刺激觀衆轉變身心的文化經驗的「下一波,這回聚集了大師級的作品如美國當代劇作家查爾斯密的新作《大愛》、羅伯.威爾森的《詩歌》、碧娜.鮑許的《激情馬蘇卡》與威廉.佛賽的三支舞作等,讓浩劫後的紐約彷彿也因此有了重生的活力。

面對九一一事件的衝擊,二〇〇一年的「下一波藝術節」仍在去年十月如期舉行。標榜介紹當代國際上前進的表演藝術、以給予足以刺激觀衆轉變身心的文化經驗的「下一波,這回聚集了大師級的作品如美國當代劇作家查爾斯密的新作《大愛》、羅伯.威爾森的《詩歌》、碧娜.鮑許的《激情馬蘇卡》與威廉.佛賽的三支舞作等,讓浩劫後的紐約彷彿也因此有了重生的活力。

面對九一一事件的衝擊,由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AM)主辦的第十九屆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仍然如期在去年十月二日開始舉行爲期近三個月的表演藝術節。之前九月初的世貿中心戶外舞蹈節,辦到一半,場地就變成廢墟,稍後的加拿大藝術節,則是幾乎全部節目取消。連百老匯劇場都告急了一陣子,只好紛紛推出喜鬧劇來沖淡大家心中的陰影。九一一之後,BAM與其他紐約的文化機構都面臨同樣的困境:雖然在表面上劇場仍然照演,紐約觀光客仍然不斷,碧娜.鮑許也可以賣滿座,但整季的票房不好,募款不如預期,而原本會投入贊助藝術活動的公共基金與私人贊助,也都轉投入救災重建的工作,短期內的影響可能至少會延續到二〇〇二年上半。

五十位落跑新娘

儘管如此,這個被《紐約時報》譽爲美國最重要的當代實驗表演藝術節,今年的節目整體來說還是很吸引人。首先介紹的是戲劇《大愛》,這是美國當代劇作家查爾斯密的新作之一。《大愛》改編自古希臘劇作家艾斯奇勒斯的作品《懇求的姐妹們》The Suppliants,是關於五十位姐妹爲了逃避與五十位表兄弟的婚事而集體出走的故事。在查爾斯密的現代語言與導演雷斯.瓦特斯(Les Waters)的舞台處理下,開場就是一位新娘誤闖別人的別墅,卻大大方方地脫光衣服洗起澡來。五十位姐妹由三位新娘來代表,新娘們穿著婚紗禮服,由希臘逃到義大利,懇求別墅主人收留保護她們不受強制婚姻的迫害。稍後新郎們也追上來,三位新郎穿著飛行軍裝由美軍的直昇機走下,來追回這些他們認爲應該和他們成婚的落跑新娘。當別墅主人向男士們讓步並促成他們的婚姻時,姐妹們只好秘密約定,在新婚床上殺死新郎。四十九個姐妹都照做了,只有一個新娘例外,她眞的愛上她的新郎了。最後是以類似「奧瑞斯提亞三部曲」結尾的審判,來宣告愛情的原則勝過一切,在滿地血腥中祝福唯一存活下來的一對新人。

《大愛》在近年來美國戲劇中算是別出心裁的演出,兼具創意與古典的劇本,台詞以非常現代的語言寫成。劇中雖是古希臘時期的議題,卻與現代人的處境十分吻合:政治庇護、難民、跨國戰爭、男女權力關係、愛情與自由的衝突、公義與法理。表演中還穿插著狂熱的流行歌曲及發洩性的肢體動作,帶著趣味與幽默探討嚴肅的議題,在通俗與現代感中準確表達了男女之間又愛又恨的心理。

「活動插畫家」羅伯.威爾森

另外,多產導演羅伯.威爾森又回到「下一波」,與搖滾樂手盧.里德、德國漢堡妲莉亞(Thalia)劇院合作《詩歌》Poetry,以美國詩人艾倫.坡爲主題,串聯了十個艾倫.坡的詩作與短篇小說,包括《烏鴉》、《說故事的心》等。

盧.里德的紐約式搖滾樂風,加上現場高分貝的樂團演唱,令觀衆宛如置身在搖滾演唱會中。台上的畫面,則仍具有威爾森最擅長的夢幻視覺效果,存在著一種奇特的不協調感。例如有一景中,舞台上就是一幢房子,向四面倒塌;另一景則是台上懸吊著數十隻眼睛;另外也有一隻大烏鴉站在背景的畫面。雖然作詞的盧.里德與原作者艾倫.坡都用英文寫作,表演者卻以德文演唱,再加上投影字幕,這是威爾森跨國合作的特殊現象。近年威爾森的作品在各地曝光頻繁,創作力十足,但個人風格鮮明,所有的題材幾乎都被處理成一種視覺風格,與其說是導演,倒不如說更像是個將會動的插畫放上舞台的插畫家。

碧娜.鮑許舞動遊記

今年下一波的節目高潮,要算是碧娜.鮑許與德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的近作《激情馬蘇卡》Masurca Fogo了。充滿了幽默感與感性的《激》,是鲍許在一九九八年受里斯本博覽會委託創作的作品。在鲍許的編舞奇想世界中,賣弄風情的性感美女,與街頭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輕男人,互相引誘,互相調情,這就是《激》的開場與主題。

被譽爲世界舞蹈劇場女王的碧娜.鮑許,近年來持續以不同城市的人文風光作爲創作主題,所以有人說她是在以編舞的方式書寫旅遊文學。此次她用葡萄牙與巴西等葡語區文化爲素材,呈現她向來擅長處理的男女之間的愛情權力關係,與近乎無厘頭式的創作思維。配合投射的影像與葡萄牙、巴西的熱情音樂,鲍許將原本平淡無奇的舞台轉換成一個混亂而熱鬧的奇想空間,甚至有時神來一筆,幾個舞者拿著透明塑膠布搭起的臨時戲水跑道,忘我似地在其中玩水與跑跳,連海象都可以出現在舞台上,慢慢地從舞台一端爬到另一端。結尾時,舞台上的男女雙雙相擁躺下,舞台上出現的投射影像,是長時間攝影下一朵朵的花不停快速綻放的過程,觀衆似乎暫時被帶到另一個時空,感受充滿愛意的世界。

威廉.佛賽與繩共舞

而由編舞家威廉.佛賽(William Forsythe)帶領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則爲今年的「下一波」劃上了漂亮的句點。在美國出生長大、卻在德國發展成名的威廉.佛賽,作品以古典芭蕾的技巧與思考方式爲基礎,追求現代的舞蹈性與挑戰與創新的可能。該團曾在九八年的「下一波」中演出Eidos:Telos造成轟動,此次再度訪問紐約,帶來三支新作:《吳爾芙小語》、《形影中的敵人》以及《五重奏》。

在《吳爾芙小語》Woolf Phrases中,佛賽使用了維吉尼亞.吳爾芙小說《達拉威女士》Mrs. Dallaway裡的文字作爲題材。台上一男一女兩名舞者,一人朗誦著吳爾芙富有特殊語言韻律與意象的文字,另一人的獨舞則有意無意地配合著文字內容與語言的音樂性,有時又變成雙人舞,在探索文字與動作的關聯中,到處充滿了小小的驚喜與趣味。《形影中的敵人》Enemy in the Figure則在舞台中間放了一片波浪狀的大牆,舞者具有十分流行感的造型,在節奏重覆的電子音樂伴奏下,與一條抖動著的繩子一起跳舞。有趣的是,佛賽也親自設計他舞作的燈光,所以舞台上的光源也不同於一般的設計,而是成爲舞蹈內容的一部分。

而最感性的作品《五重奏》Quintet,是佛賽獻給他死去的妻子的一封信。音樂爲《耶稣的血從未放棄我》,不斷重覆著歌詞與旋律,只有伴奏有些微變化,舞台上放置一個巨大的投影燈,另一邊地板上有個大開口讓舞者可以進進出出。五位舞者間的組合與互動,透露出對生命的希望與無奈。

來自南半球的下一波

另外在十月的「南半球下一波」中,由澳洲與印尼合作的現代爪哇皮影戲《盜取希妲》The Theft of Sita,在印尼傳統皮影戲與甘美朗音樂之間,成功地融入現代題材、新的皮影偶造型與照明方式、以及爵士樂的伴奏,是傳統藝術與現代混血的有趣例子。劇情由印度史詩《拉馬亞那》的內容出發,到後來引出許多關於印尼現狀的情節,例如跨國投資城鄕開發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以及最近的政變運動,都在劇中出現,有點像大戰前後的煽動宣傳劇(agit prop)形式,在故事的發展上非常自由。

投影使用了三個光源,加上大小不同的布幕,以及配合電影影像的投射,在視覺上也產生了豐富的變化。傳統戲偶的影像有時甚至佔滿整個舞台幕,表現出傳統藝術的精巧細節。在配合現代的情節上,爵士樂也顯得更有節奏。這樣自由結合當代手法與政治題材的印尼皮影劇場,其實也是印尼流傳已久的草根藝術風格,與西方人向來認定的宮廷化古典皮影戲比起來,在藝術精神的表現上更有活力。

來自雪梨的劇團「B貝瓦團」(Company B Belvoir),演出長達五個小時的《雲街》Cloudstreet,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是描述兩個家庭三代人的生活奮鬥史。由於場景繁多而變化快,舞台場景的流動性格外重要,從一景接到另一景通常都有巧妙的構思。像這樣以劇場演出敘事小說的風格,也可以在英國的「分享經驗劇團」與「楊維克劇團」的作品中看到,是令人難忘的看戲經驗。

異國風情馬尾續貂

比利時羅薩絲舞團(Rosas)與編舞者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所創作的《鼓聲》Drumming,配合打擊樂團現場伴奏極限主義作曲家Steve Reich的音樂,將簡單的動作主題不斷地變奏與重覆,一個小時的舞作,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但也考驗觀衆專注力的持久度。而澳洲原住民舞團班咖拉(Bangarra)的節目Corroboree「歌舞晚會」,則有向外國觀衆販賣原住民原始藝術的想像氣氛之嫌,至於華裔美國爵士音樂家Fred Ho以少林寺武僧的故事編作的功夫樂劇Once upon a Time in Chinese America,更是純粹販賣東方功夫風情之作。

BAM自己標榜下一波藝術節的屬性,是以國際上當代的前進的表演藝術,帶給觀衆一種刺激性足以轉變身心的文化經驗。從這種企圖心、以及下一波藝術節十多年持續不斷的成績來看,雖然好壞參半本來就是當代表演藝術的特色與內含的風險,今年下一波的節目表現總算還是令人滿意的。整體說來,能夠持續引進觀衆熟悉的外國大師回到紐約演出新作品,同時又能發掘本地或外國的新節目與團體,正是下一波藝術節値得本地人與觀光客年年光顧的魅力所在。

 

文字|張明傑 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戲劇博士候選人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