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我們需要一塊雅各的石頭枕

我們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為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

我們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為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

七月底,雲門舞集受邀前往美國麻塞諸塞州參加「雅各枕舞蹈節七十週年慶」演出,筆者同行。在這個波士頓西方的山間小市集,看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在群山峻嶺之巓齊聚一堂,創作、表演、交流、討論。不免感嘆:什麼時候,台灣也能有這麼樣一個舞蹈藝術的催生地?

一九三三年,美國現代舞先鋒泰德.雄(Ted Shawn)帶著他的全男性舞團Men Dancer的舞者們,來到「雅各枕」整地築屋,落地生根,將幾座農家穀倉改建成舞蹈教室,甚至還有一個露天演出的舞台,邀請各地的舞蹈家來看他們的演出。此後,每年夏天在雅各枕的聚會,成爲舞蹈人朝聖的麥加。現在的「雅各枕」藝術節,有專職人員負責設施管理和規劃策展,每年夏季定期舉行六週的藝術節,除了教學、表演和各式研討活動,也特別委選藝術家在當地創作。

座落於山間的「雅各枕」,擁有細骨白雲、杉群並立、蔚藍天光。舞者們在白色碎石子路上,在樹蔭下,從塔格麗歐妮聊到到紐約小劇場;在書店買一本舞蹈書,到水草豐腴的水塘邊,伴著斷續的蛙鳴閱讀。日落黃昏,著好裝的舞者在戶外暖身,觀衆陸續走入「泰德.雄」劇場。僅管這座仍保有穀倉木造結構的六百人劇場沒有冷氣,演出在電扇微熱的風中進行,現場觀衆依然專注。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還在上演,模斯.康寧漢已經帶著他的團員來了。

藝術節的名稱來自當地一塊大石──「雅各枕」(Jacob's Pillow)。早年此地的新英格蘭移民從高處俯望,這顆大石和和周遭「之」字蜿蜒山路的景像,彷彿舊約聖經裡的典故:雅各以石當枕,夢見通往天堂的天梯。如今,泰德.雄就埋「雅各枕」石下,不僅成爲藝術節永遠的地標,也爲美國現代舞立下一塊篤定的基石。就在二〇〇一年,美國將雅各枕列入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財的名單之一。

雅各枕的「舞蹈史料珍藏室」的收藏分成兩類。包括聖•丹尼絲(Saint Denis)、泰德•雄和Men Dancer的史料,以及藝術節的活動,並有專門設施由專業管理人看照。每年舞蹈節同時規劃不同主題的展覽,透過文獻、影音視聽、服裝佈景到講座等,生動活潑的展示,讓前來藝術節的藝術家和觀衆,認識美國現代舞的起源和歷史。

反觀台灣,我們怎麼對待自己的文化歷史?

「七十」對光復不到六十年的台灣來說,似乎有些遙遠,就如同那則「五十年不算古蹟,可以拆了」的笑話一樣。然而歷史就像指引前路的明鏡,在高舉「前衛」的旗幟之前,如果不明白傳統爲何?又何能妄想推翻傳統?當我們嘲笑只有兩百年歷史的美國「把幾十年東西當寶貝」的同時,殊不知我們自己的文化正一點一滴地流失。不禁要問:當台灣舞蹈已經站上國際舞台的顚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有一間自己的舞蹈博物館?

而除了對舞蹈文獻的妥善照料與尊重,我們更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

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爲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爲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相互吐槽也好,惺惺相惜也罷,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

不可否認,從掏金者的篩網流過的,多半只是對他來說毫無用處的沙礫,可是這並不減損黃金的眞正價値。文化藝術可以是產業,藝術創作不能是產業。也正是基於以上的理由,不管活動或作品本身的成熟於否,我總是站在支持「狂想年代」、支持「台灣國際舞蹈營」的那一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創作交流的風氣中,產生閃爍在歷史上的藝術金沙。

 

文字|陳品秀 舞蹈文字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