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間,巴黎兩座指標性劇院分別有二個重要首演,一是巴黎歌劇院演出美國編舞家紐麥爾(John Neumeier)以馬勒《第三交響曲》全曲編作的芭蕾舞作《馬勒第三交響曲》Troisième Symphonie de Gustav Mahler,另一是市立劇院新任總監迪馬西摩塔(Emmanuel Demarcy-Mota)執導的霍法特(Ödön von Horváth)劇作《卡西米爾和卡洛琳》Casimir et Caroline,同時呈現巴黎承襲並固守傳統,以及新創作不斷衝撞尋找新觀眾,兩個截然不同的企圖。
《馬勒第三交響曲》 極簡有力、盪氣迴腸
紐麥爾一九七五年創作的《馬勒第三交響曲》,新進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舞碼,三月十三日首度在巴黎上演。由歌劇院交響樂團及女聲和童聲合唱團現場演出,長度一百零五分鐘沒有中場。樂池裡指揮、樂手、加上台上舞者,出動了約二百人。交響曲第一樂章即長達四十分鐘,紐麥爾試圖開發新動作,現代芭蕾編舞不時挑引人想多進入他的舞蹈世界多瞭解;樂音優美,讓人得以不同面向發現馬勒交響樂。第一樂章全由男性舞者擔綱,編舞排場令人聯想到貝嘉(Maurice Béjart),男舞者身型動作和群舞場面產生重量級視覺效應。第二、三樂章非常新古典風格,加入女性舞者,風格甜美、溫柔,注意——只看當代舞蹈的人不宜。第四、五樂章,以三人舞、獨舞貫穿,編舞序列活化舞作深度和力度。全作以第六樂章收尾,音樂美不勝收,音舞似有加成效果,整場表演落幕,只覺迴腸盪氣不已。
紐麥爾同時負責燈光和舞台設計,舞台上無一物,布幕背景亦空無,僅以黑幕下降、上升,佐以燈光,製造墨黑的沈思境界和清朗的明媚風光等不同意境;另外,也讓舞者在發亮的白布幕前呈現剪影,極簡的舞台效果,由燈光縱橫佈局。
歌劇院芭蕾舞團舞者動作紮實,賞心悅目。這批自小集團受訓的男女舞者,晉身獨舞者、明星舞者後,被國人捧為明星藝術家,他們有著明星的氣質,技術水平優異。然芭蕾舞相較於當代舞蹈成了充滿限制符碼的古典玩意,老牌歌劇院作為捍衛芭蕾舞的陣地,如何挑選當代舞碼,給芭蕾舞團注入新精神,成為重要課題。紐麥爾的現代芭蕾和新古典風格,附以現代戲劇舞台的舞作,徹底浪漫,群舞場面豪華,巴黎已成功把這名最歐洲化的美國編舞家作品內化收編。
《卡西米爾和卡洛琳》 舞台流暢、不見劇本深度
今年三十九歲的戲劇導演迪馬西摩塔本樂季起接掌巴黎市立劇院,他執導的霍法特劇作《卡西米爾和卡洛琳》雖然是先前就安排了,但不免被戴上總監作品的光環,備受注目。三月十日起連演十六場,採用雷尼奧(François Regnault)法文新譯本,劇本台詞和劇情演進節奏一樣,快捷、年輕。迪馬西摩塔和舞台及燈光設計搭檔柯雷(Yves Collet)共同創作出一個流動、有著許多高低、前後不同層次變化、移位流暢活潑的舞台。
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三○年代慕尼黑啤酒節時,一對年輕戀人因男孩剛遭解雇,女孩受不了對方的悲觀情緒,以二人間生齟齬為開端。故事意圖描述年輕女孩對於慾望的懵懂追求,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襯映下,又顯露對未來生活不確定未知的茫然焦慮。二十名演員賣力演出,全劇從台到尾聲音高亢,觀眾注意力主要在啤酒節裡喧鬧的年輕男女身上,頗難細嚼台詞。舞台高度同觀眾席,兩側翼幕撤除,成一開放舞台。舞台裝置包括鐵架看台、桌子、遊戲台、小螢幕電影等等,可隨即挪移出不同線條陳設。最喧囂的道具是兩座溜滑梯,演員直接面對觀眾滑下,而後又移動位置,轉成面對面的兩個弧形線條,道具製作巧妙(弧度讓演員滑下後即為站立位置),呈現多元舞台畫面。舞台上又以大布幕投影方式,複製乘坐雲霄飛車的視覺效果,十分有趣,有些觀眾則反映會暈眩。
此劇舞台效果十分有趣,可是劇終後,觀眾大致印象只剩一群嬉鬧年輕男女,劇本深度不見。迪馬西摩塔在玩舞台設計、走位、聲光技術、演員歌唱舞蹈等元素,技術熟練,呈現目不暇給的景觀,但是劇本底層精神卻不見著墨發揮。年輕導演一心要吸引新觀眾進入劇院,整齣戲娛樂性高,然而我們不禁納悶:是否玩形式玩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