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租用公部門閒置空間作為棲身的家,藝術團隊也接受公部門委託,將公共空間經營成一個延伸劇場創意,實踐文化生活,兼具經營與社會功能的有機場域。台北市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紅樓劇場與牯嶺街小劇場,在團隊的經營下,分別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景。而東台灣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更已形成一個融合觀光與藝術的創意空間。
對於表演藝術團體而言,公共空間的再生使用,從「使用」導向出發,可作為短期進駐的棲身團址,融入市井的媒介基地;或者,更進一步,透過公部門委託,成為一個延伸劇場創意,實踐文化生活,兼具經營與社會功能的有機場域。從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的「紅樓劇場」經驗、現已邁入第四年的牯嶺街小劇場,以及台東劇團經營鐵道藝術村的實例,都可以看見公共空間透過藝文再生,所能展現的演出、策展、駐村、教育等更多可能性。
紅樓劇場的成功經驗
由李永豐領軍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當初接下紅樓劇場委外經營案,光是初步的維修設備及人事費,投注成本就近二千萬元。在古蹟空間的重建設計上,一樓規劃成文化展覽館,推出「台灣生活童玩」、「921新年精品展」等常民生活記憶的主題展;二樓的說唱藝術展演空間,採「說書場」經營概念,觀眾席都是木質桌椅,看戲還免費贈送一壺現泡烏龍茶,平均五百元的「國民票價」,很有早期茶館賞戲的懷舊氣氛。
在政府部門補助「零預算」的條件下,紙風車以企業募款、策略結盟、複合式經營及「會員卡」等行銷經營策略,維持紅樓營運。對於表演藝術團體則採免場租、票房抽成的優惠制度,減低團隊的壓力,因此吸引許多傳統戲曲、小劇場爭取演出,成功吸納一群劇場觀眾,將古蹟再造成一新興藝文據點。每逢週末,參觀展覽及觀戲的遊客,可達四千人之多。
五年約期間,也曾遭遇攤商抗爭、SARS危機及老舊古蹟層出不窮的修繕問題,如今文化局已收回紅樓經營權,自行管理。但紙風車進駐紅樓創造「古蹟再生」、「觀光劇場」的成果及經驗,仍能激發表演藝術團體經營劇場空間的無限創意。
牯嶺街小劇場的前衛風景
前身為「中正二分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過去極權時代是監控人民的權力據點,後由台北市文化局釋出委外經營,曾有如果兒童劇團負責營運,現今則在「身體氣象館」的進駐經營下,成為主張前衛、實驗、創意精神,衝破任何現有體制及思考的多功能小劇場空間。目前一樓除了可容納八十人的實驗劇場外,仍保留當時的三間拘留室,作為獨立的裝置藝術空間,也可做實驗性的演出;二、三樓規劃成視聽室、會議室、排練室以及自由藝文空間,面積雖小,但具高度的功能性及應用活性。
由王墨林等劇場人組成的經營團隊,策展舉辦了「第六種官能表驗藝術祭」、「國際劇場藝術節」、「新潮實驗室」,不僅是牯嶺街小劇場的年度盛事,更因為有身心障礙者參與演出,實驗風格強烈,或行動藝術、社區藝術、建築跨界等多元形式展演,提供了劇場另一種樣貌與互動,成功吸納年輕、另類的劇場觀眾。
放眼亞洲各國,像牯嶺街小劇場這樣,擁有歷史文化脈絡、獨特營運風格,地處文教特區且交通便利的場所,並不多見。館長姚立群說:「我們希望能把這裡經營成『亞洲創意集匯中心』,不單純是一個表演排練場,更是一個廣納交流,開放各種討論與突破的場域。」
台東鐵道藝術村結合觀光與藝術
公共空間再生使用帶來的城市變貌,開始在不同地方展現。團齡已有二十多年的台東劇團,也在文建會經費補助下,接手經營由廢棄火車站所改建成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是國內表演藝術團隊獲選「鐵道藝術網絡計畫」首例,將劇團創意與鄉鎮文化結合,朝藝文展演活動、鐵道文化展現及旅遊觀光資訊服務為三大營運目標。
開闊的藝術村區內,舊有棧倉作為展覽場域,月台軌道就是舞台或觀眾席,處處皆是表演素材及創意。受邀到此的國內外創作者,不只是駐村創作,還可寄宿當地家庭,體驗台東特有的民情文化,感受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台東劇團企劃經理林慧仙說,在藝文資源相對稀少的東部地區,台東鐵道藝術村集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於一體,「不論是在動態演出活動或是靜態展覽上,都希望藉此縮短東部地區與都會的資源差異,成為後山藝文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