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政戰學校影劇科畢業的演員,中斷演出十年後因緣際會進入小劇場、甚而登上大舞台,吳煥文的表演一直秉持從生活出發的基調。從完全不會說台語到全程以台語演出,吳煥文的表演生涯,也帶給他生活多采多姿的收穫。
吳煥文毫不費力地回想起第一次上台的經驗:「高中時的教官指派,演父親角色。」他還強調說,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很單純就在舞台上把對手演員當作是真的女兒,根本沒想到這只是演戲。
這樣傻愣愣的演出,經驗充滿美好,成功的反應也奠基了他日後表演的基調:演員在舞台上不是要做作、不是要模仿,反而就是要真實的生活。若不是生活,就不是舞台。
花甲重回舞台,與田啟元合作經驗美好
第一次關鍵的經驗,再加上父母無法負擔大學學費,讓他高中畢業就選擇進入政戰學校影劇科,一路演出,直到退伍。退伍後,他開了一家小電器行:「我家現在還堆滿各式電器」。平順穩當的生活卻因為大賣場的興起,迫使他結束了經營十年的店面。此時,卻剛好看到報紙上「魅登峰劇團招收團員」的廣告,閒著沒事就去報了名,生活再度與表演結合。
如此政戰背景且已年過花甲的吳煥文,與前衛小劇場導演田啟元的合作《甜蜜家庭》等戲,卻是他最難忘懷的美好經驗,他從沒遇過一個如此毫不約束演員、自己本身又極具爆發性與創意的導演。而呂柏伸導演的《終局》則是讓吳煥文大大吃苦,但也獲得最多的演出。吳煥文認為《終局》中,他整個人塞在缸中、只露出肩膀以上,所有能表演的元素只有頭部和聲音,是極大的挑戰。
但其中最令人傳誦的,應該是他從一個完全不會說台語的外省人,到可以流利地用台語演出,問起如何練習?他簡單說:「就是錄成光碟一直聽一直聽」,他覺得比較有趣的是,現在聊天時已經會無意識地加入台語,很自然地用台語回應。真的是生活即舞台。
體力是最大考驗,享受演戲是最大收穫
吳煥文名聲逐漸茁壯,邀演也接連而來,但他說:「其實我越演越怕,因為演的越久,越是發現其中的學問太多」,好長一段時間根本覺得自已不會演戲,「因為表演有太多『眉角』」(台語)。還有,雖然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自己在表演時較容易地喚起許多的情感,但體力卻是最大的考驗。每個年輕人可以吃完中餐就一直興致高昂地排到晚上十點,而吳煥文每排兩小時就得告假說:「我沒電了。」
但劇場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收穫。《閹雞》排戲時,年輕演員一句:「演戲是要你去享受」,再次讓他換了角度思考,的確,縱使體力不佳,但一旦把演戲當成享受,舞台上的分分秒秒將不再是令人疲累無聊的工作。人生不也是嗎?而這也是多采多姿舞台帶給他生活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