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莫里斯的舞者帶著病友與家屬伸展肢體,讓他們除了在個人身體狀況許可範圍內能盡情舒展四肢外,也激發他們的情感與想像力。(許斌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記馬克.莫里斯舞團「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入秋之後一個難得的晴天週末,在青島西路YMCA七樓一間小小的禮堂,擠滿了五、六十名來參加馬克.莫里斯舞團(Mark Morris Dance Group)工作坊的學員們。特別的是,這群學生們可不是什麼慕名前來、仰望大師的舞蹈系學生,而是一群行動不便、有些甚至得坐著輪椅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和馬克.莫里斯舞團的年輕舞者梅莉.奧卡穆拉、山謬.布萊克(Samuel Black)、瑞塔.多娜修(Rita Donahue)愉快(且難得)地舞動了一下午。

跟著舞團巡迴的工作坊

這次由馬克.莫里斯舞團舉辦的「為帕金森氏症而舞」(Dance for PD)工作坊,是美國國務院“DanceMotion USA”文化外交計畫所安排的系列活動之一。不過,早在這項計畫前,由馬克.莫里斯舞團與布魯克林帕金森組織(Brooklyn Parkinson Group)所規劃的帕金森工作坊已有近十五年歷史。二○○一年時,布魯克林帕金森組織的創辦人奧莉.魏斯海默(Olie Westheimer)為了規劃一系列與帕金森病友與家屬相關的課程,找上那時剛在布魯克林有了新家的馬克.莫里斯舞團,與兩名舞者約翰.賀吉柏坦(John Heginbotham)、大衛.利帆索(David Leventhal)、樂手威廉.魏德(William Wade)一起發展了這套工作坊課程,後來第三名舞者米斯提.歐文斯(Misty Owens)的加入,讓教學系統更為完善。一開始只是在布魯克林舉辦的小型工作坊,每月一次,病友、家屬們來來去去,人數難以掌握。

二○○四年起,「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開始跟著馬克.莫里斯舞團的巡演行程,在各地開課,如今足跡已遍布墨西哥、加拿大、澳洲、英國、蘇格蘭、義大利、德國、荷蘭、以色列、印度等十一個國家,與超過一百個帕金森團體合作。今年六月,馬克.莫里斯舞團受邀至台南藝術節演出《莫札特之舞》Mozart Dances,也曾隨團舉辦相關工作坊教學。

舞者與病友都需要「身體訓練」

對於生活起居難以自理的帕金森患者而言,如何「自在地舞動」,聽起來像是個艱難的任務。不過,布魯克林帕金森組織創辦人奧莉卻在舞者與病友身上看到許多共通處。她說:「一開始聽到我這樣比喻,大家大概都會覺得我瘋了,但對我來說,無論是舞者、病友、或家屬,他們都是要學習解決問題的人。(註)」在疾病的侵襲下,病患逐漸失去基本的行動、認知能力,有時連穿衣服、煮咖啡這麼簡單的動作就要花上一兩小時。慢性疾病也讓病人與照顧者之間關係緊繃,情緒低落更是常有的事。於是,他們只得不斷求助、上網翻書找資料,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挫折中學習與身體共存。其中,最大的障礙大概就是手腦不協調。如何讓大腦操控身體,讓彎腰、起身、轉身、抬手、走路等每一個分解動作順暢地排列組合,完成吃飯、洗手、上廁所等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連續動作,是患者與家屬們的最大挑戰。而這竟與舞蹈訓練如此相似!舞者同樣要學習如何集中注意力,讓每一次旋轉、滑步、抬腿,跳躍等分解動作,結合成一系列有意義的連續動作,「唯一的差別只在於舞者接受的是專業訓練,帕金森病友家屬們則是要學習生活技能。」奧莉如是說。

既然要運用肢體訓練來幫助病友家屬,還有誰比舞者在這領域更專業呢?這正是「為帕金森氏症而舞」最初的想法。於是,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也成了工作坊的三大重心。同時,馬克.莫里斯舞團更強調這項訓練並非舞蹈治療,而是貨真價實的「跳舞課」,讓參與者除了在個人身體狀況許可範圍內能盡情舒展四肢外,還能激發他們的情感與想像力。以這次工作坊為例,大部分的動作都是在椅子上完成的。從簡單的呼吸、伸展開始,到稍有難度的馬克.莫里斯編舞作品之簡化版、簡單的芭蕾動作(坐或站皆可)等。其中,更有幾個練習帶入了一些劇情性,以「剪刀石頭布」或「吃角子老虎」作為動作發展,加上了賭輸賭贏的誇張情緒,讓整套活動設計更顯趣味。在樂手柯林.法勒的現場音樂伴奏下,也讓參與者自然而然地跟著音樂線條擺動,輕鬆掌握不同節奏、力度,以身體直覺呼應舞蹈與音樂本身的流動性。看著平常總是顯得保守的台灣人(老人家與病友猶是),竟也樂在其中,自在地做出各種豐富的肢體情緒表達,真正令人見識到了舞蹈打破人際藩籬、挑戰自我極限的魔力。

帶動病友們自在起舞

舞者們在侷促的空間裡耐心地帶著一個又一個的動作,在一些複雜的手腳交錯段落更不厭其煩地示範著如何掌握動作的小撇步,不禁令人納悶:面對這麼多不同國家、不同年紀、身體狀況不一的學生們,究竟要如何「因材施教」?這群年輕的舞者說:「真正的差別,來自於舞者/非舞者不同的身體認知;除此之外,他們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也許一開始,他們會有些自我懷疑,就像許多沒有接受過舞蹈訓練的人們一樣,質疑自己是否能做到這些動作。不過最後,大家往往驚訝地發現,就算他們不是舞者,但『他們也會跳舞』!」而這也是「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除了「動一動身體」之外更重要的意義:讓所有人能在舞蹈與音樂中彼此交流、彼此支持,對自己更有信心。看著一位坐輪椅的老奶奶,在大家站起身來拍手踏步向前走時,她也揮舞著雙手,專注地跟著每個動作——這一下午的收穫,盡在不言中。

註:參考資料來自Dance for PD網站danceforparkinsons.org/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