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蘭與女舞者Emanuela Montanari演出馬利芬特的Here & After。(Bill Cooper 攝 黑潮藝術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女神揮別 繼續前進

西薇.姬蘭告別舞台巡演 舞迷朝聖的最後機會

世界舞壇公認的「芭蕾女神」——西薇.姬蘭,在去年發布了「告別舞台」的退休宣言,令全球舞迷難過不捨:那絕美的舞姿,從此真的看不見了嗎?女神聽到了,最後一次帶著她的精湛舞藝巡演世界,“Life in Progress”演出將在十月初來台,舞碼包含了歐陸多位大師級編舞家的作品,其中還有阿喀郎的新作,女神告別,還是讓你看到她前進的力量!

世界舞壇公認的「芭蕾女神」——西薇.姬蘭,在去年發布了「告別舞台」的退休宣言,令全球舞迷難過不捨:那絕美的舞姿,從此真的看不見了嗎?女神聽到了,最後一次帶著她的精湛舞藝巡演世界,“Life in Progress”演出將在十月初來台,舞碼包含了歐陸多位大師級編舞家的作品,其中還有阿喀郎的新作,女神告別,還是讓你看到她前進的力量!

西薇.姬蘭 Life in Progress—告別舞台世界巡演

10/3  19:30   10/4  15: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7060088

就在去年和羅素.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造訪台灣演出PUSH前,被譽為芭蕾女神的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宣布將在一年後高掛舞鞋,從舞台上退休。這則宣布讓人訝異,姬蘭在舞台上依舊活躍,未顯疲態,怎麼會想要退休呢?

「我熱愛習舞卅九年來的每分每秒,直至今日。那為什麼不跳了?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希望在我仍熱愛此事、並感到驕傲和開心時結束。」

姬蘭清爽俐落地給了觀眾她的答案。

告別演出舞碼  標註生涯舞蹈風格演進

關於姬蘭的舞者生涯,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不少:先習體操,為求精進參加芭蕾工作坊時,發掘她的天分而改變志向;她曾以十九歲之姿,成為巴黎歌劇院最年輕的首席舞星;當姬蘭離開巴黎前往倫敦,她的離去被法國人視為國家災難;她被稱為「『不』小姐」,反映她堅持自己原則的那一面。

與生俱來的絕佳身型、得天獨厚的雙腳和她高超的技巧,離開舞團開始自由工作後的姬蘭,與許多世界頂尖、風格各異的編舞家合作,包括台灣觀眾熟悉的林懷民、阿喀郎.汗(Akram Khan)、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等,看著不同風格的作品,總會驚豔於她的多重面貌,看著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現狀、創造新意。

如此看來,她的環球告別巡演,仍選擇呈現新作,告訴觀眾「人生未完成」也就再適合不過了。在名為“Life in Progress”的告別演出中,姬蘭並未只以「選粹」的方式安排節目,節目中呈現的作品包括:阿喀郎.汗的新作technê、威廉.佛塞的Duo、馬利芬特的Here & After、以及馬茲.艾克(Mats Ek)的《再會》Bye

這選擇不僅集合了當今歐洲重要的編舞家,他們先前和姬蘭合作的其他作品, 也標註了她生涯中重要的舞蹈風格演進。在二○○五年首演、與馬利芬特合作的PUSH,詩意的光影元素在作品中共舞,不僅展現姬蘭的身體技巧,也一覽馬利芬特內斂的編舞風格。阿喀郎與姬蘭演出的《聖獸舞姬》首演於二○○六年,舞蹈風格迥異的兩人融合古典芭蕾與印度卡達克(kathak)兩種傳統舞蹈元素、以及林懷民在當中為她編的《莎莉》,呈現兩位藝術家的大膽實驗性。威廉.佛塞曾在一九八七年受當時巴黎歌劇院芭蕾總監紐瑞耶夫委託,創作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作品節奏強烈,充滿無調性音樂,藉此襯托舞蹈動作的力道,也展現了姬蘭得天獨厚的身材比例,也在二○一一年演出的「六千哩外」中,為姬蘭編作雙人舞《排列組合》Re-array。雖然節目安排並不打算來個「精選集」,卻也讓觀眾十分期待這幾位編舞家和姬蘭一同再造經典。

精湛「舞功」  從此留存觀眾記憶深處

“Life in Progress”節目首先登場的獨舞是阿喀郎的新作technê。“technê”語出希臘文,意即身體透過鍛鍊而得、用以操作和表演的技藝。舞台中矗立一棵發光的樹,樹身以格子構成,無機的材質創造出冷冽感,而光影也突顯出獨舞的動感。舞作中強調手部動作,搭配現場的音樂演出和吟唱,正呈現了舞者的技藝,可以傳達情緒,彷彿透過雙手,姬蘭正在與樹對話。

佛塞的Duo和馬利芬特的Here & After兩齣雙人舞作,則呈現了「相互搭檔」之外的雙人關係。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Duo,由男舞者Brigel Gjoka與Riley Watts演出。儘管舞台寬闊,佛塞的編舞讓兩人只占據舞台前緣的一小塊區域,藉由編舞,佛塞企圖將「時間」與「空間」兩個元素融合在動作中,兩位舞者的動作或同步、或反覆,宛若鐘擺,又像指針。背景音樂似近又遠,有時無聲,只剩下舞者彼此的呼吸。Duo的編舞動作乾淨而精準,一氣呵成。

再看馬利芬特的Here & After,姬蘭與女舞者Emanuela Montanari 兩人的動作既像彼此競爭,又像互相合作的隊友。馬利芬特從先前與姬蘭的合作作品中擷取經驗,藉此展現女女搭檔的對比性。與馬利芬特長期合作的燈光設計霍爾斯(Michael Hulls)再次將舞台上的光影化為第三位舞者,搭配Andy Cowton的音效設計,給予作品強烈的力道與節奏感。

壓軸的則是馬茲.艾克的《再會》。這支獨舞曾在二○一一年的「六千哩外」演出。姬蘭身著花色上衣和芥末黃的裙子,長髮編成辮子,在舞動時隨之擺動,配上由波哥雷里奇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音樂輕快略帶爵士風格,舞作給人快樂明亮的感受。搭配動畫和投影,讓作品也略帶童趣。馬茲.艾克為作品下的註解是:「一位女子進入一個房間,一段時間後她準備好要離開、走入人群中。」 以這支舞向觀眾說「再會」,是個溫柔的告別。

再也看不到姬蘭的現場演出,或許有些惆悵。“Life in Progress”的數支精采作品,不僅帶著觀眾回味她近四十年來的深厚功夫,也再度呈現她豐沛的舞台魅力。選擇以世界巡演的方式告別舞台,姬蘭的舞者生涯將在日本謝幕。受訪時,她表示未來沒什麼特別計畫,並表示未來將會想念一路看著她的觀眾們。回顧舞台生涯,她說「我很幸運,是舞蹈找上了我,而我也享受其中的每件事。」。可以確定的是,舞迷們亦會想念姬蘭,能得見她跳舞,我們何其有幸。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資深舞者魅力不減

職業舞者開始跳舞的年紀多半在十歲以前,而高掛舞鞋的時機則因人而異。以芭蕾舞者為例,可能在十六、七歲加入舞團,近四十歲時從舞台上退休,轉而往編舞、教學、或舞團管理等方向發展。近年來,愈來愈多舞者在過了卅歲後,雖不見得有年少時的爆發力,然而累積閱歷和身體的熟悉,在舞台上對角色的詮釋卻更加爐火純青。

除姬蘭之外,仍有數位年逾四十,依舊在舞台上演出、持續創作的舞者及編舞家。如今年比利時羅莎舞團的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 夏瑪茲(Boris Charmatz)在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 Partita 2,作品中選擇將舞蹈動作與音樂先分開呈現再合在一起,相當有趣。

另一個特出的例子,則是英國皇家芭蕾今年首演的《吳爾芙作品》Woolf Works中,重出江湖的費芮(Alessandra Ferri)。現年五十二歲的費芮曾在八○年代,以十九歲之姿受拔擢為皇家芭蕾首席,兩年後旋即受巴瑞辛尼可夫之邀前往美國芭蕾舞劇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費芮雖在二○○七年退休,後又在二○一三年重回舞台演出自己的編舞作品。在《吳爾芙作品》裡,費芮在韋恩.麥奎格(Wayne McGregor)的三支作品中,分別以舞蹈演繹戴洛威夫人,以及最後自盡的吳爾芙本人。Ferri 展現吳爾芙筆下的寂寥和極度苦痛,成功地將情緒傳達給觀眾。經過人生淬煉,更能舞出深刻的感受,亦更加動人。(魏君穎)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