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本世紀初的音樂名家於世紀末紛紛辭世,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生命,以及一甲子的歷練後,他們在音樂藝術史上爲「藝術」立下最「美」的定義,且讓我們在回顧中追念逝去的大師風範。
二十世紀即將結束,讓許多人對未知的將來感到恐懼。在聖經啓示錄中提到千禧年(Millennium)的觀念,表示基督將再度降臨統治人間的神聖一千年,在此世紀末之際,過去與未來的一切,自然値得關切。最近亞洲匯率、股市動盪不安,東南亞金融風暴連帶使得台灣的經濟景況也未能大幅提升;民衆的消費能力降低,也影響到音樂市場的熱絡度,唱片業人人自危、音樂會的賣座情況也不理想。
見到現代的紛擾局勢,不禁令人留戀藝術本身的單純與美好;而見到近一年多來逝世的多位音樂大師,更令人懷念他們曾經爲世人留下的美好樂音。「美」與「藝術」或「音樂」從不曾分家,在肯定他們對於「美」的貢獻之餘,我們也可以近一步了解現代人對於「藝術」的感應力與鑑賞力是否已經隨之提升?以下這些音樂家與藝術家多出生於本世紀初,而於世紀末紛紛辭世,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生命,以及一甲子的歷練,他們已經在藝術的里程碑留下了完整的生命紀錄,更不斷爲「藝術」立下最「美」的定義。且讓我們回顧以下幾位近一年多來逝世的傑出音樂家,追念逝去的大師風範。
指揮傳奇: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生於羅馬尼亞的Iasi,一九九六年八月時四日逝世於法國巴黎,享年八十四歲。
一九四五年當傑利畢達克剛完成學校的學業,便馬上獲得柏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直到一九五二年卸任,便接著轉戰歐洲各地的樂團。傑利畢達克是個極難被歸類的指揮家,他的內涵豐富、活力十足,個性卻令人難以捉摸。排練演出時,他對於細節的要求極爲嚴格,當演出需要表現管弦樂團高超技法的樂曲時,例如拉威爾、普羅高菲夫以及蕭士塔高維契等人作品,他都能夠將作品的細節以燦爛而綿密的效果呈現。就音樂而言,傑利畢達克自視具有德國血統,因而對於德奧傳統的曲目,也同樣擅長。儘管傑利畢達克已經逝世,但是他的傳奇故事卻還是一直不斷被傳頌著。雖然他曾在早年留下少數的錄音,但很快便不再喜愛這種冰冷的罐頭音樂。正因爲他不喜愛錄音,傳世的正式錄音寥寥可數,大部分錄音多爲愛樂者甘冒音樂廳大忌,偷偷錄下大師的精彩演奏詮釋。因此市面上依舊可以買到許多他指揮的精采錄音,然而聲音的品質大半不佳,而喜愛他的樂迷卻都甘之如飴。晚年他爲Teldec唱片公司留下了數個演出錄影,或許可以稍稍彌補無緣欣賞到他現場演出的樂迷心中的缺憾。大師原本已經排定一九九六年前來台灣演出,卻臨時取消,由呂紹嘉接替指揮,著實令許多台灣樂迷遺憾不已。在傑利畢達克偉大音樂理智中,音樂只有完美,沒有妥協。而他的逝世,則代表著另一個不求名不求利,難以取代的完美典範也隨之逝去。
吉他典範:耶佩斯Narciso Yepes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於西班牙慕魯夏州羅爾卡附近,一九九七年五月三日逝世,享年七十歲耶佩斯曾在馬德里音樂院學習,也曾經拜泰雷加爲師,他承襲了西班牙吉他的正統演奏法,一九四七年首度登台演奏吉他,著名的《阿蘭輝茲吉他協奏曲》便是在這年由他首演。一九五〇年起以三年的時間隨季雪金學習鋼琴,隨恩奈斯可學習小提琴,觸類旁通的結果,使得吉他演奏的功力更爲增長。一九五二年耶佩斯爲法國電影《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由Ren Clement擔任導演,當年坎城影展被選爲最佳影片)擔任配樂,因而名聲鵲起。在片中他運用了西班牙的民謠,改編成名聞遐邇的〈愛的羅曼史〉,而此曲幾乎已經成爲吉他的代名詞,以及浪漫愛情的代表曲目,而推動這項傳奇的人物正是耶佩斯。一九六四年他發明十弦吉他,拓展了吉他的表現力,並努力發掘爲人遺忘的十七至十八世紀古老作品達六千首。由於身體不佳,自一九九三年起就減少公開演出,一九九六年在西班牙Santander舉行最後一場演奏會。
耶佩斯的演奏不煽情,也不炫耀技巧,就連演奏他所熟悉的《禁忌的遊戲》,依舊自在流暢,在平淡的演奏眞情自現。
鋼琴奇才:顧爾達Friedlich Gulda
一九三〇年五月十六日出生於維也納,一九九七年七月二日逝世,享年六十七歲。顧爾達曾就讀維也納音樂院,學習鋼琴演奏與理論作曲,一九四四年首度登台演奏,一九四六年參加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獲勝,名聲隨之水漲船高。一九五〇年於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爲其演奏事業的第一個高峰。五〇年代末期他突然對於自己的獨奏生涯感到質疑,因此開始尋求新的音樂溝通方式,於是他將演奏觸角伸向爵士樂。早在一九五六便出現在紐約Birdland俱樂部中演出,接著也應邀在新港音樂節上演奏。六〇年代曾組織爵士樂團,成功地融合了古典音樂與爵士樂,爲其個人演奏生涯再創另一個高峰。
顧爾達的演奏自然感人,兼具了知性與感性的特質,擅長莫札特與貝多芬的作品,尤其貝多芬全本的鋼琴奏鳴曲的詮釋更是權威。一九七〇年維也納音樂學會頒贈給他貝多芬的指環,他不久後就歸還,他認爲傳統的音樂敎育體系太過於保守,與他個人的音樂理念不合,因此拒絕接受。在古典音樂的領域中,顧爾達以技巧超群的演奏家,客觀且淸晰地詮釋古典音樂,完全屛除了主觀的個人因素,獨創圓融的鋼琴音樂世界。而在爵士樂的範疇裡,由於有古典音樂嚴謹結構的訓練,因此他對於爵士樂能夠即興發揮的演奏特別感到興趣。他更嘗試音樂創作,跟他的演奏成績相比較,雖然不甚傑出,卻別具特色,可以明顯看出受到古典音樂、爵士樂、搖滾樂以及維也納民歌的影響甚深。由於他對於音樂所採取的開放態度,直接影響到他的演出。在音樂會中,他便經常融匯古典音樂以及爵士樂,讓聽衆體驗不同的音樂魅力。
鋼琴小品鬼才:契卡斯基Sura Cherkassky
一九一一年十月七日出生於敖德薩(Odessa),一九九六年逝世。一向擅長演奏鋼琴小品的契卡斯基,早年隨家人移民至美國,並且在費城寇蒂斯學院(Curtis Institute)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的門下學習,而霍夫曼則是莫斯科音樂院創立者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學生。契卡斯基十一歲首度在巴爾迪摩公開演出。五年後巡迴澳大利亞及南非,戰後才有機會前往歐洲演出,在德國尤其受到好評。從此之後各地音樂節邀約不斷。
他的行事爲人自有主見,不僅終生未婚,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旅館與音樂廳中渡過,據說連鋼琴、房子也未曾擁有過。一九九一年爲慶祝自己八十歲生日,還前往歐洲各大城市訪問,甚至遠赴遠東。並於當年十月十三日在倫敦皇家節慶聽舉行了慶生音樂會。英國的DECCA公司曾爲他錄製了八張現場收音的專輯,作爲慶生專輯。而這套專輯涵蓋的曲目範圍極廣,爲契卡斯基演奏生涯最全面的紀錄。
契卡斯基擅長浪漫派的曲目,特別是需要高超演奏技巧、音彩豐富、意象豐富的樂曲,他都能全力以赴,例如李斯特的許多歌劇模擬曲(Paraphrases)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他最具知名度的招牌曲,但是對於古典時期的曲目則不甚在行。契卡斯基被視爲最後數位浪漫派鋼琴演奏家,他的存在爲現代許多演奏者展示了另一種即將永遠消逝的偉大詮釋法,那就是「全然的音樂性」(Wholly Musical),而這絕非技術可以取代。但由於他個人的特殊癖性,使得人們對他的音樂評價歧見紛呈。
捷克指揮大師:庫貝力克Rafael Kubelik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出生於捷克,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一日逝世。與史麥塔納、德弗乍克一樣出生在音樂資源豐富的波西米亞。曾在布拉格音樂院學習小提琴與指揮,一九三四年首度站上舞台指揮捷克愛樂,一九四二年被聘爲捷克愛樂執行指揮、捷克愛樂藝術總監,一九四八年離開共產黨統治的捷克前往英國發展,開展國際指揮生涯,接著還擔任過科芬園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監督、紐約愛樂客席指揮等職位。一九六〇年獲得馬勒勳章,一九七三年取得瑞士國籍。一九八五年宣布退休。當一九九〇年捷克脫離共黨統治後,他還光榮地回到捷克指揮演出《我的祖國》,而這場音樂會還被錄音、錄影 (Supraphon發行),成爲重要的歷史見證。
庫貝力克擅長指揮的曲目除了馬勒的所有交響曲之外,還包括楊納傑克的歌劇以及荀白克、布烈頓的作品。曾經宣稱他們「音樂語言中的戲劇性與動人的特質足以喚醒聽者心中雄心,獲致更好的未來」。而其個人指揮的錄音代表作則以史麥塔納「我的祖國」以及德弗乍克的交響曲全集(DG發行)最爲著名。除了指揮工作,也曾創作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歌曲,以及紀念亡父的安魂曲等。
鋼琴主宰:李希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
一九一五年三月二十日出生在烏克蘭的Zhitomir,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七日逝世。李希特的父親是波蘭出生的德國人,爲管風琴家以及作曲家,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之下,李希特很小便立志成爲一位音樂家,最初他的鋼琴演奏完全是自學而來。八歲時他開始嘗試作曲,十五歲時成爲敖德薩歌劇院的助理,十八歲成爲副指揮,十九歲首度公開鋼琴演奏。到了二十歲時卻放棄作曲,因爲他聽到父親演奏蕭邦的第十五號夜曲大受感動,便於一九三七年進入莫斯科音樂院,隨Heinrich Neuhaus爲師,開始正式的鋼琴學習,到畢業時他已經三十多歲了。一九四五年獲得全聯邦大賽的首獎後,一夜成名,一九四九年更獲得史達林獎。一九六〇年,李希特首度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出,他的大名才正式登上西方世界的樂壇,雖然當時他已經四十六歲了,但很快便在全球造成前所未有的李希特旋風。
李希特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一生熱愛歌劇,一九八三年時還曾經製作過一部歌劇,同時他也喜愛繪畫,有時亦客串指揮;普羅高菲夫的交響協奏曲發表時,便是由李希特擔任樂團指揮,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獨奏。早年李希特也以伴奏德文藝術歌曲著名,他不但爲妻子Nina Dorliac伴奏,也爲舒娃茲可芙、費雪迪斯考等人伴奏。同時他也經常與好友羅斯托波維奇以及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合作演奏室內樂,兩人亦曾經爲普羅高菲夫的兩部作品首演,而普氏亦將他的第六、七及九號鋼琴奏鳴曲獻給李希特,並由他首演。身爲二十世紀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李希特是少數能夠完全主宰鋼琴的演奏家,絕對完美的技巧,讓他能夠自由地詮釋樂曲。他也是個靈感重於一切的感性鋼琴家,信手拈來無數漫妙的音樂花朶,浪漫奇情的詮釋處處可見。由於他特例獨行,音樂風格多樣,並沒有一定的脈絡可尋,相同的樂曲重複演奏也會有不一樣的風貌,經常引起正與反極大的評論。其錄音作品衆多,由BMG將以往由Melodiya錄製的舊錄音重新發行,包括了十張專輯,可以作爲參考。
芝加哥交響之神: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
一九一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於布達佩斯,一九九七年九月四日逝世,享年八十四歲。自幼隨巴爾托克、杜南伊、高大宜等音樂家學習,並以演奏鋼琴展開正式的音樂生涯。一九三七年被托斯卡尼尼選中擔任薩爾茲堡音樂節的助理指揮,一九四二年獲得生平第一個大獎──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一九四七年與小提琴家Kulenkampff合作布拉姆斯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首次爲DECCA灌錄唱片。一九五八年起與維也納愛樂以八年的時間完成華格納全本《尼布龍指環》,自出版以來即被奉爲圭臬:企鵝唱片評鑑三星戴花、日本唱片藝術第一名、TAS發燒唱片榜紛紛列名推崇,至今依舊是唱片市場上的寵兒。
在他與世界各大交響樂團合作經驗中,以芝加哥交響樂團最爲密切,在大師獲得的三十多座葛萊美獎中,就有二十多座是與芝加哥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合作的。在蕭提的錄音生涯裡,已經完成超過兩百五十個錄音,其中還包含了四十五部歌劇的完整錄音。而獲得的榮譽與獎項更是不計其數,英國皇家於一九七二年冊封他爲爵士,法國贈與他Legion d'Honneur、文藝騎士勳章,以及無論是古典或是流行巨星都未能超越的三十二座的葛萊美獎。另外還有牛津、倫敦、耶魯、哈佛、波隆納等大學的榮譽音樂博士學位,以及來自世界各大樂團與音樂組織所贈與的獎章。
蕭提的優點在於能以極爲強大的意志力,以及雷霆萬鈞之勢,揮灑出暢快淋漓的音樂生命。多年的歷練,成就今日的大師地位。然而他並不以此自滿,反而還時時向自己的舊紀錄挑戰,至今仍然可見他重新詮釋早年灌錄過的曲子。永遠保持開放的態度,向未來挑戰,表現眞正的大師風範。許多發燒樂迷特別喜愛他的作品,因爲在錄音中隨處都可欣賞到充滿能量的巨大音響,在TAS發燒唱片榜上的《春之祭》與《合唱》交響曲,都可以印證這一點,也因此有人給他「匈牙利發電機」的有趣稱號。
原本我們還寄望著蕭提大師能夠引領我們跨越二十一世紀的門檻,迎向一個音樂與音響澈底結合的嶄新紀元,詎料他竟匆匆離去,未曾留下後繼傳人,放眼現今樂壇究竟還有哪一位指揮家能夠帶領愛樂者迎向下一個世紀呢?
文字|黃哲嶔 音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