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乃嘉
-
藝知平台
挑戰跨界,字在主體在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形容董陽孜的書法「透過文字的形象而有所表現時,他不僅在創造一種美感,也非只與傳達某種訊息,更是再進一步激發共鳴」。這次在兩廳院開個展,董氏以其一貫舉重若輕的筆墨行氣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為這個繁華的空間凝結出安定、深邃的歷史感,意在召喚那疏離了中國文化的年輕人的共鳴。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曲單弦話蒼涼
北京市曲劇團的團員們有著在台灣不多見,或者說已經看不到的紮實、完整的舞台基礎訓練,不但有傳統曲藝的根柢,更有西方舞台劇的「新」概念,從而在舞台上創造出了一種不失傳統風韻,但卻寫實内斂的表演方式,十分適合用來表現老舍的作品。
-
環球舞台
「無」中生「有」
一個木偶在天然生命上的「無」,恰好就是方便成就「腳色」上的各種「有」的機緣;而人在天然生命上的「有」,也因此而成為他難以擺脫的重擔。
-
戲與影的對話
宗敎追尋與情色歡娛
有限的肉體歡娛 無限的想像昇華
-
焦點
獻給每一位觀衆的「Kabuki For Everyone」
Kabuki For Everyone是演員市村萬次郞以市村製作公司爲製作單位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提供的一個節目組合,每次的演出以一段歌舞伎介紹搭配兩齣戲爲架構,最初的目的是以此向居住在日本國內的外國人推廣歌舞伎,所以介紹的部分除了基本的英、日語外,也曾經用過中文、法文及葡萄牙文。今年年初並且應香港市政局之邀請,爲香港藝術節演出。 市村萬次郞是歌舞伎名演員──第十七代的市村羽左衛門的次男,本身也是歌舞伎演員,專長於「女形」及年輕男子的角色。五歲的時候(1955年)以市村竹松的藝名、兒童演員的身份初次登上歌舞伎的舞台,一九七二年以《暫》Shibaraku及《助六》Sukeroku兩劇中的女形演出襲名爲二代的市村萬次郞。 此次來台演出的Kabuki For Everyone節目,除了介紹的部分,還將演出著名的歷史劇《忠臣藏》中的第七幕〈祇園一力茶屋〉,及舞蹈劇《藤娘》。與過去兩位名演員(市川猿之助、阪東玉三郞)率團來台的演出最大的不同即是在於超越了只演舞蹈劇的安排,《忠臣藏》的演出終於可以讓台灣的觀衆較完整地來品味歌舞伎。
-
焦點
關於「忠臣藏」
現在作爲歌舞伎演出劇本的《假名手本忠臣藏》原是於一七四八年爲文樂劇場(註1)所寫,因爲受到熱烈歡迎而被歌舞伎劇場借用,至今盛行不衰。因此,現在所看到的歌舞伎《忠臣藏》的演出,在許多地方仍刻意地保有文樂演出的影子,例如在序幕中讓演員以木偶的架勢在台上出現,經過團主的開場白之後才被賦予生命,開始演出。 歷演不衰的故事 《忠臣藏》可能是日本戲劇史上最受歡迎的一齣戲,它是根據實際發生在西元一七〇一至一七〇三年之間的一個歷史事件所寫,不但在日本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演出,年年不斷的重新製作,並且早在一九一五年就有英文版問世,如今的英文版更是已多達五、六種以上。 《忠臣藏》全劇共有十一幕、十八景,可是目前還經常演出的則僅爲〈大序〉、〈三段目〉、〈四段目〉、〈五段目〉、〈六段目〉、〈七段目〉及〈十一段目〉七幕,此次由市村萬次郞率團來台演出的即爲「七段目」的《祇園一力茶屋》。 早期的演出依著歌舞伎的特性,把這個震驚全國的大事件,像新聞報導一樣地將事件的始末加上人民對它的評議,辛辣的展現在舞台上。戲劇的傳播力使得衆口喧騰,對於幕府處置不公的決定、對於四十七名護主義士的崇敬,終於把這個事件推展到了幾近神話的地步,而強大的輿論甚至令幕府感覺危及其統治而終於下令禁演「時事」,聰敏的劇場人於是改編劇本,把故事假託到「歷史故事」的虛無中去,改名換姓之後照樣搬演不墜,而幕府也是無可奈何。 四十七響的致敬 事件發生於西元一七〇一(元祿十四)年二月四日,赤穗大名(註2)淺野長矩受命參辦接待將軍的典禮事宜,指導者爲將軍側近的吉良上野介義央,因爲淺野無法體會與滿足索賄的吉良,被吉良多方刁難與侮辱,終於難耐悲憤而在宮內走廊上拔刀刺殺吉良,由於被其他人拖住,僅刺中吉良的額頭。由於宮中拔刀是大忌,又加上佞臣吉良的惡勢力,淺野終於被判切腹之罪,於二月十四日切腹而亡。赤穗依例被廢,數千人的生計一旦全無,赤穗的武士們一夜之間也都成爲無主的「浪人」,但是對於作爲事件「共犯」的吉良卻連個申誡都沒有。悲憤與思主之情終於在「家老」(總管大臣)大石的帶領之下,成爲一股復仇及尋求正義的力量,一共四十七名的赤穗家臣武士,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含羞忍辱、辛
-
焦點
璀燦豔絕歌舞伎
源起於江戶時期的歌舞伎(Kabuki),一直是日本庶民文化的具體呈現,不論是其富時代性意味的劇情推展、舞合技術追求的感官刺激,都可從中窺見日本民間的創造力。九月,市村萬次郎將帶來Kabuki For Evenyone,透過科技的輔助,舞台上以巨大螢幕介紹後台技術,讓觀衆能更淸楚了解歌舞伎藝術之美。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踏的質變 從六〇到九〇年代
在敗戰的瓦礫與殘垣中掙扎求生的日本,孕育出舞踏留給世人無限的探思空間,舞踏在土方巽死後十年的今天,又演變成了什麼樣的面目呢?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賓主盡歡的同樂會
印度國慶日來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瑪麗卡.沙若巴伊,在主辦單位未將演出的文化背景與意義適度呈現的情況下,藝術工作已然產生了內在的危機。
-
交流道
企業贊助藝術的成果:「麥芽工廠」
由酒商慷慨購地並捐助成立的「麥芽工廠」,是澳大利亞最著名的當代藝術中心。企業與個人的捐助,讓麥芽工廠「釀」出了許多可能性。
-
交流道
爲創造文化競爭力做準備
邁向二十一世紀前夕,澳洲政府決定詳盡修訂文化政策,爲創造文化競爭力做準備。邀請亞太地區各文化中心參與的「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正是這樣指導原則下的成果之一。
-
美國
尋找英文「狂言」劇的可能
出生於日本的土居由理子,在美國加州成立了「幽玄劇場」。在劇場中,她嘗試以日本演藝技巧與其它表演形式結合。在全部不超過五十坪的空間裏,「幽玄劇場」的脈動,沉穩而肯定的敲擊著加州的大地。
-
回想與回響 Echo
輕鬆還是輕浮? 從鬼太鼓看傳統與現代的迷思
四月來台演出的「鬼太鼓」在商業包裝下已然不復見其原具傳統,透過它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變奏的傳統。在舞台上出現的跑步機、載著玩具熊的小火車、雜技一般的庖丁耍刀、三味線大戰斑鳩琴與小提琴,這些使演出娛樂化的噱頭,同時也使它庸俗化,從太鼓之中建立的陽剛、純淸的力道,至此全數抵消。
-
回想與回響 Echo
藝術與娛樂之間的模糊地帶
茅威濤與「小百花」們或許可能在變革之中,善用現代的新資源,創造出未來的「中國音樂劇」。然而,是否能夠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沉澱出具有深刻內涵的思想,讓演出成爲藝術,就要看其對文化的眞實認知爲何了。
-
舞蹈
繡在屛風上的鳥
從演出的服裝、音樂、舞蹈各方面來看,都可以了解到製作的嚴謹與細心。然而,即便是技術性的成就都已到了相當的程度,在缺乏一個基本的演出理論之下,「梨園舞坊」的演出似乎顯得單薄、茫然不知所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人的表演:展現一種活過的智慧
如果說表演藝術所能呈現的美僅止於聲、形,那麼無疑的,老年人就會在舞台上失去了競爭力。然而,在夕陽之下的殘軀上,我們看到的色彩斑爛花朶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活過的智慧。
-
書介
爲觀衆開啓一扇明亮之窗 陳玉秀著《雅樂舞的白話文》
陳玉秀的新書爲我們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因爲幾乎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以人體的本身作爲呈現的媒介,而這本書的重點即在於將所有的認知回歸到人的「身」上,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以及這身體的原則。
-
舞蹈
何謂中國女性的體驗? 郭曉華「旦角的變奏」感想
舞是一種身體文化,在身體「動」的原則之中,蘊藏著創作者的思想動機與文化背景。郭曉華在她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是透過什麼樣的思想動機來創作「旦角的變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