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any將劇中主角改為女性,突顯女性所要經歷的生命抉擇相當緊迫。(© companymusical.co.uk)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性別議題方興未艾 英倫劇場女力迸發

從兩齣新作看性別平權運動下的英國劇場

自二○一七年“#MeToo”反性侵與性騷擾行為的議題,從網路上開始廣泛傳播,到發酵衍生出性別平權運動,與現今以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為代表,所倡導的民粹、保守、倒退的主流價值,形成與之抗衡的力量。這樣的性別平權運動亦會表現在戲劇上頭,因為劇場從來不自絕於外,退縮於舞台空間內自我封閉,反而體現其特殊的表述載體,得以戲劇來反映現實,表達身處於現今的風潮中,自我安身立命的價值與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這樣的表現可以從二○一九年一月的英國倫敦劇場,兩位英國目前當紅的女性劇場導演瑪麗安.艾利奧特(Marianne Elliott)的作品Company,與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執導的When We Have Sufficiently Tortured Each Other,可見一斑。

主角翻轉性別  突顯女性生命抉擇的緊迫

以《戰馬》War Horse一劇聞名的艾利奧特,所導的舞台作品《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雙獲英國奧立佛獎與美國東尼獎最佳導演,她一直想將美國百老匯重量級詞曲作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一九七○年根據喬治.佛斯(George Furth)原著創作的音樂劇Company,重新搬上舞台。但苦無機會,一直到她和製作人克里斯.哈波(Chris Harper)合作成立自己的公司,才如願以償。

Company講述在七○年代紐約曼哈坦,一位單身男子Bobby,和他五對已婚夫婦好友之間的互動往來,帶出婚姻、愛情、友情、人生的命題,特別是在Bobby的卅五歲生日,讓他意識到他到底要再如何往前?自己到底身處何方?婚姻會是他最終需要考慮的結果嗎?置放於廿一世紀的現今,艾利奧特勢必要改動原先設定的時代背景、社會景況的變異,沒想到最大的更動,是經製作人哈波的建議,將主角男性的Bobby改為女性的Bobbie。

艾利奧特不希望這樣性別的改動只是為了譁眾取寵,是為了女性而女性,而是真的有此必要,可以彰顯現今女人身處的困境:夾雜在事業、家庭、婚姻、愛情之間難以抉擇。她回顧自己在卅歲中旬,所要憂心考慮的是,如果她想要安定下來,擁有自己的家庭,她勢必犧牲五年打拼的時間。因此,將劇中的主角改為女性,更能突顯女性所要經歷的生命抉擇相當緊迫,她必須要馬上作決定,並且要快,因為女性的生理時間、建立家庭事業的時間軸,並不會特別為女性而緩慢,反而更加現實的急迫。(註1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