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葉根泉

發表文章 22 篇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自從她……之後所遺下的空缺 帕帕約安努為烏帕塔舞蹈劇場編創的Since She

    Since She是烏帕塔舞蹈劇場邀請希臘視覺藝術與編舞家迪米特里.帕帕約安努編創的作品,舞作結合了兩種美學:既有碧娜舞蹈劇場,從日常生活姿態的引用中,截取身體動作,來探索「為何而動」的內在深層動機;又有帕帕約安努從自身希臘神話與形上學所提煉出的寓意,落實在其視覺藝術的美學之中,混合人體與素材如木頭、塑膠、金屬等,形塑而成馬戲般特技的肢體展現。而從這個作品裡,也讓人感受到導演對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一份深摯的情感與祝福。

    文字|葉根泉、Julian Mommert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Company將劇中主角改為女性,突顯女性所要經歷的生命抉擇相當緊迫。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性別議題方興未艾 英倫劇場女力迸發 從兩齣新作看性別平權運動下的英國劇場

    自二○一七年#MeToo反性侵與性騷擾行為的議題,從網路上開始廣泛傳播,到發酵衍生出性別平權運動,與現今以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為代表,所倡導的民粹、保守、倒退的主流價值,形成與之抗衡的力量。這樣的性別平權運動亦會表現在戲劇上頭,因為劇場從來不自絕於外,退縮於舞台空間內自我封閉,反而體現其特殊的表述載體,得以戲劇來反映現實,表達身處於現今的風潮中,自我安身立命的價值與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這樣的表現可以從二○一九年一月的英國倫敦劇場,兩位英國目前當紅的女性劇場導演瑪麗安.艾利奧特(Marianne Elliott)的作品Company,與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執導的When We Have Sufficiently Tortured Each Other,可見一斑。 主角翻轉性別 突顯女性生命抉擇的緊迫 以《戰馬》War Horse一劇聞名的艾利奧特,所導的舞台作品《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雙獲英國奧立佛獎與美國東尼獎最佳導演,她一直想將美國百老匯重量級詞曲作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一九七○年根據喬治.佛斯(George Furth)原著創作的音樂劇Company,重新搬上舞台。但苦無機會,一直到她和製作人克里斯.哈波(Chris Harper)合作成立自己的公司,才如願以償。 Company講述在七○年代紐約曼哈坦,一位單身男子Bobby,和他五對已婚夫婦好友之間的互動往來,帶出婚姻、愛情、友情、人生的命題,特別是在Bobby的卅五歲生日,讓他意識到他到底要再如何往前?自己到底身處何方?婚姻會是他最終需要考慮的結果嗎?置放於廿一世紀的現今,艾利奧特勢必要改動原先設定的時代背景、社會景況的變異,沒想到最大的更動,是經製作人哈波的建議,將主角男性的Bobby改為女性的Bobbie。 艾利奧特不希望這樣性別的改動只是為了譁眾取寵,是為了女性而女

    文字|葉根泉、Stephen Cummiskey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転校生》除了劇本設定與高校女生有所關聯,卻未見其內容關乎到現在的青少年。
    戲劇

    「青少年劇場」青春宣言的虛張聲勢

    究竟要吸引觀眾關注的「青少年劇場」定義為何?所預設觀眾群到底是青少年,還是關心青少年議題的觀眾?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與青少年有所相關,即可稱作「青少年劇場」嗎?這屆新點子劇展並未提供明晰的答案,也讓這樣的命題成為一個假議題,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最後卻彰顯出這樣的青春宣言,僅停留在啦啦隊口號似的虛張聲勢。

    文字|葉根泉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演員實驗教室》所作的便是個體的自我反省,從自我叩問:「為什麼自己本身會走入劇場?」為出發,終以「認識自我」為依歸。
    戲劇

    蘭陵傳奇,四十年的當代意義

    蘭陵重演《演員實驗教室》置放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至今蘭陵所薪傳到第二代或其他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他們與蘭陵之間的連結亦是為何?這裡就不免質疑《演員實驗教室》為何要選在國家戲劇院偌大的舞台,猶以兩邊黑幕隔成像排練教室的空間與出入口,嚴重阻隔兩側觀眾觀看的視角,實驗劇場小而美,更可拉近觀眾的距離,不是更符合當年實驗的精神?

    文字|葉根泉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帕派約安努在舞台上展現屍體骨骸的畫面,又像是考古學家從時間歷史沖積所堆疊而成的文化層遺址。
    演出評論 Review

    廣袤而幽微、動即是靜

    在這部有如展示人類史詩的表演內,看到人類的誕生、成長、個體逐漸形成群體、出現象徵文明形成的陶甕、如箭雨落下的麥田收割、到太空人在廣袤浩瀚的宇宙探勘、地球化作被肩負在人類肩膀上的球體可供嬉戲把玩,「偉大馴服者」這樣的標題用來指涉人類如何成為天地萬物、包含宇宙天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馴服者,但是如影隨行仍是闇黑的底蘊死亡,這是人類所無法馴服的對象。

    文字|葉根泉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血和玫瑰樂隊》表面上的突破與革新,仍是在自我小圈圈範圍內玩樂。
    戲劇

    「後.真相」劇場與文本對決的真實

    以詹明信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套用在這三齣戲上,其主要特徵為「主體的死亡」:王嘉明所要表述的沒有中心和意義;「客體的溶解」(真實消失了):高俊耀要主客不分、卻更顯見歷歷分明;語言則為「符徵之流」:李銘宸符徵與符旨的斷裂,符徵不再對應去「回譯」成它們的符旨。但以過往理論如此套用現今的製作,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再次驗證所標榜的實驗創新早已有前人所為。

    文字|葉根泉、陳又維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酒神披散頭髮、赤裸上身遊走於舞台四方,與宮廷中人僵化框限的身體相較,愈顯自由不羈。
    戲劇

    從祭神的儀式到認識你自己

    我們既需要酒神來破除外在種種社會約定俗成的制約,但同時亦需要日神的邏輯、與嚴格的自我觀照訓練,來運作日常的世界。如何不囿限於外在社會意識形態的束縛,亦不漫無邊際地追求自由,須回歸到本我的內在,去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這可能是《酒神的女信徒》所帶給台灣觀眾的一份禮物,讓這一夜台北的星空如此希臘之外,可以留在觀眾心中縈迴再三、反覆思量的餘響。

    文字|葉根泉、國家兩廳院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女人の和平》從宏觀的城邦到微觀的家庭、個人,再拉大到現實生活裡自我的實踐。
    戲劇

    家的況味與範圍的延伸

    三個劇本中,標題直接以「家」入味的《拼裝家族》,卻是最嚐不出「家」的況味,究竟為何?問題在於表面上最政治正確來探討「他們不是一家人,卻有著一家人的情感聯繫和底蘊」(節目單〈編劇的話〉),卻提不出那麼到底「家」是什麼?編劇服膺在外界主流價值所形塑「家」的構成元素,卻無法對於這樣的「家」提出反證,去說服觀眾往往最陌生的人,反而比自己的家人更為親近。

    文字|葉根泉、林韶安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歐利維耶.畢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戲劇

    《李爾王》疏離效果所揭示的真實與劇場的無用

    歐利維耶.畢骨子裡是如此悲觀、無望、憤世嫉俗,其心態更接近「荒謬劇場」劇作家對於生命虛無的態度,猶如尤涅斯柯所述:「荒謬就和沒有目的的存在人一旦和他宗教的、形上學的、和先驗的根源切斷關係,他就失落了。」歐利維耶.畢自己從《李爾王》看見彌賽亞降臨的預言終結,因此,在他所詮釋的《李爾王》中,讓觀眾看到人類所有的行動,均變得無意義、荒謬、無用。

    文字|葉根泉、林韶安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包貝運用多元的演員、舞者與馬戲演員,其強烈的身體性表演,來開拓文本語言的可能性。
    戲劇

    身體與語言交融的華麗饗宴

    開場這段無聲的身體表現,接續而來進入第一場年輕貴族之間的談話,男演員從無角色區別的身體,轉換成劇中有名有姓的貴族身分,竟毫無扞格、沒有違和感,讓原著劇本中,安排幾個衣著華麗的年輕貴族,手裡拿著假面具,在平台上談話的平板舞台指示,轉變成充滿動能、活躍的身體動作去帶出台詞,開場的場面調度,已令人印象深刻。

    文字|葉根泉、林韶安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舞者衣履襤褸,身著泛黃破舊的內衣褲,讓人聯想到傅柯瘋狂史中,所描述大禁閉的瘋人院。圖為舞者未上妝之彩排照。
    舞蹈

    戲劇語言文本與身體動作之間的罅隙與扞格

    舞者所用的身體,與一位作家所使用的語言一樣,不僅止是表達的工具,亦是主觀存在的狀態,以及體認外在世界的方式。當放棄掉作為表述的身體,採取文本的語言來代換,猶如一片片肢解自我的殘體,重新被貝克特的文本拼裝起來,卻再也不是自己的身體。

    文字|葉根泉、林韶安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 《九面芙烈達》從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的畫作出發,探討身障者幽微細膩的內在心緒、個體與外在世界的互動與扞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8: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製作期短磨合不足 聲音轉譯徒留表演鴻溝

    跨國製作風潮不歇,從年初兩廳院的《愛情剖面》,臺北藝術節的《目連拯救母親大地》、《九面芙烈達》,到近期由廖瓊枝主演的《殘酷日誌》,都是國外編導與台灣團隊或演員的合作。但令人期待的合作卻未都令人滿意,過程中處處顯露跨國合作的不協調與表演體系的不同調,舞台上語言、聲音表達轉譯也呈現嚴重斷裂。製作期短讓本地演員難以消化文本建構自然的語言表演,不諳本地語言的外籍導演也無法進入語境與演員工作,都是未來跨國製作須注意改善的方向。

    文字|葉根泉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擺爛》中,李銘宸仍展現獨特的空間運用美學。
    戲劇

    擺爛不成反成痞

    真實生活的狀態不會完全像導演在創作說明所述的如此單純與單一,還是經由人類複雜的大腦運作,去想像、思索、實踐出來的。因此,生命中「擺爛」的狀態,也不是在舞台上隨便擺幾個芭蕾的動作,讓沒有舞蹈動作底子的人模仿諧擬,引起觀眾竊笑不已,就是一種擺爛,當「擺爛」成為一種態度的時候,就只是淪為一個流裡流氣的痞子而已。

    文字|葉根泉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身為觀眾的我們,在旁觀《烏布王》他人的痛苦究竟看到什麼?(張震洲 攝)
    戲劇

    旁觀他人的痛苦

    《烏布王》導演與編劇都選擇採取距離的「疏離」,去看待過去的歷史。但這一段南非於一九七六年因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所引發的動亂,而遭致軍警、特務血腥鎮壓的暴行,卻因為時空的距離,和表現手法的陌生化,讓觀眾離得更遠。而這樣的做法,是否同樣讓觀眾置身於旁觀他人無關自身痛癢的痛苦,也如加害者一樣無感?

    文字|葉根泉、張震洲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導演法蘭克詮釋劇本將實驗的重點放在他們彼此「觀看的方式」。
    戲劇

    赤裸所揭露的身體觀看方式

    導演用其最擅長的手法:讓男女裸體去測試演員自身和觀眾觀看角度的限度。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但弔詭如伯格所言,赤裸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你的表皮和你身上的毛髮變成一種偽裝,裸體反而變成一種衣著的形式。所以,當演員赤裸站立於觀眾面前,倒不是不著一絲一縷的身體讓觀眾不安,而是這樣的裸體讓演員與觀眾逼視自己內在焦慮究竟為何?

    文字|葉根泉、許斌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沉沒的紅》最讓人疏離無感的地方,在於人的主體已在這齣戲裡不見了,被淹沒在浩瀚的字海裡面。
    戲劇

    被Logos牢牢捕獲的敘事劇場與身體的逃脫

    比利時導演蓋西耶想借助現代科技,找尋劇場敘事的可能性,反而更遠離劇場的核心套用葛羅托斯基的話:「劇場的核心就是相遇。一個進行自我揭露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建立與自我聯繫的人。」劇場的作品本就可以表現現代人類的荒蕪、孤寂,但不是讓自我個體也沉淪在此氛圍內無法自拔,甚至助長此一趨勢,讓舞台成為一處呢喃自語獨白的心靈垃圾場。

    文字|葉根泉、Pan Sok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過於寫實的仿十九世紀造型與服裝,反而暴露出學生難以復刻那個時代人物的氣質。
    回想與回響 Echo

    易卜生的「晚期風格」

    易卜生所投射的索爾尼斯卻不顧現實晚年的局限,他的過去反成為防衛的武器,奮力一搏獨自爬上高塔,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也是黃建業的最後詮釋,透過底下眾人之口,交相實況報導索爾尼斯從高處摔落的景況,卻用一盞投射燈將他的身影,放在舞台的最高處,化做一尊雕像。

    文字|葉根泉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演員被框限局部放大到銀幕上,觀眾在底下觀看演員坐在舞台觀眾席和影像中的人物對話,拉大並延伸「凝視」的多層次與歧義性。
    演出評論 Review

    以「繁」的技巧扭曲事實來呈現事實

    導演並置事件濃縮在舞台共時性的當下發生,提供觀眾自我選擇來重新組裝,卻隱隱然明指唯有把演出的單個場景或微型結構聯結起來,才有可能看見整體。但其中的意義一再被削減甚至不存在,就像卡爾維諾所言:「認知就是把某些東西強加入真實事物中,從而扭曲事實。」

    文字|葉根泉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變奏巴哈—末日再生》
    演出評論 Review

    要翻新前需要先理解

    回顧當年那些人所做的那些事,冀望這些新導演能從前人經驗學習到什麼,理解到什麼,甚至推翻什麼,超越什麼,前提是要翻新前需要先去理解,並重新思索台灣劇場面對演員訓練貧乏的瓶頸,似乎是在時光流逝中,台灣現代劇場所能承續下來、令人拭目以待的未來,且不用等到世界末日那一天的到來!

    文字|葉根泉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R.Z.》打著戈爾德思劇作《侯貝多.如戈》的名號,卻不甘心只是服務文本。王嘉明的策略是以自創的一套語言交替轉譯,來傳遞語言的暴力性與被權
    新藝見/新銳藝評

    陷入作繭自縛的語言迷宮 評王嘉明《R.Z.》

    戈爾德思以文字稠密著稱,如果無法超越他的理念想法,導他的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處理他的語言,並從舞台指示的罅隙中,找出其內在豐富的意涵。王嘉明的《R.Z.》多處地方不去兼顧文本的意指,使其扁平地滑溜過去,不禁讓人懷疑導演是否曾認真去解讀文本。

    文字|葉根泉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